找到 背包客的南漳春秋寨之行 旅途奔波 相关特产共 7500 条
草柳编
2023-06-21
草柳编:草柳编草柳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目前可见的最早的草编制品是河姆渡人制作的,距今已有7000年的历史,《礼记》载周代已有蒲草编制的莞席;春秋战国时期即有萱麻和蒲草编制的斗笠。秦汉以后,草编在民间广泛使用,出现了草鞋、草席、草扇及等。汉至盛唐草编更趋发达
蒋集萝卜
2023-07-14
蒋集萝卜:蒋集在春秋战国时期称蒋国。从那时起,萝卜作为蔬菜品种延续种植至今,且因其独特的外型和口感而享誉豫南及皖西北地区,被称为萝卜精品、绿色食品、水果型蔬菜。蒋集萝卜汁多味甜,肉质根不仅可生食、熟食,还可以晒干、腌渍、泡腌,尤以生食最佳,更是饭店食雕的好材料
江陵朱桔
2023-10-24
江陵朱桔:朱桔是桔子的一种,因皮呈红色,故名朱桔,其味甘甜,有核,果实丰满,个不大,为江陵特产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桔树就在楚都江陵一带大量栽种。伟大的诗人屈原曾写下著名的诗篇《桔颂》,歌颂桔子的品格。《吕氏春秋》中亦有果之美者江浦之桔的记载。到了盛唐时
炒西施舌
2023-09-21
炒西施舌:炒西施舌又名:沙蛤简介Title简介西施舌又名沙蛤,是福建著名的海珍。据传,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灭吴后,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骗出西施,将石头绑在西施的身上,尔后沉入大海。从此沿海的泥中便有了一种似人舌的海蚌贝类,人们称它为西施舌。福建地区很早就用沙蛤
锅油鸡
2023-08-29
业主王四家藏秘制油锅,每至春秋佳日,取三黄母鸡煮半熟,冷却后,置油锅中以微火焖成。油鸡肥大丰满,色泽金黄光亮,肉味鲜嫩肥酥,油卤芳香扑鼻。亦被列入《中国菜谱》(常熟)
扯莲
2023-12-26
扯莲:在旬邑有一种常见的蔬菜,方言叫扯莲,初见,你可能还不知是什么、怎么吃。其实,它的学名叫球茎甘蓝,是甘蓝的一种。是介于大头菜和包心菜之间的蔬菜,叶片光滑鲜嫩,茎膨大成球形,有明显的叶痕,春秋两季栽培。扯莲真的是个好东西,它的维生素C含量极高,一杯煮熟的扯莲
均安蒸猪
2023-12-13
均安蒸猪:均安蒸猪是广东省传统的地方名菜,属于粤菜系,是顺德的名菜之一。自从《舌尖上的中国》播了之后,让顺德均安蒸猪急速走红,声名远播。最早期最传统的均安蒸猪,与古老的祠堂文化一脉相承。在传统的风俗里,在每年的清明节和重阳节(即所谓春秋二祭)于祠堂举行祭祖仪式
滨州西瓜豆瓣酱
2023-10-05
滨州西瓜豆瓣酱:酱品皇后——滨州西瓜豆瓣酱酱品是食物和食盐混合的产物,是中国烹饪史上出现历史年代较悠久的咸味食品和调料品,与人们的日常饮食生活联系密切,上至达官,下到平民,无一不晓。春秋时代,孔子说不得其酱不食,足以说明酱品的起源应先于春秋,而且酱品应当首先产
潍河银鱼
2023-10-08
潍河银鱼:潍河银鱼是昌邑特产一绝,该鱼种只在潍河北部的入海口处淡水和海水交汇处很小的水域中生息,所以产量很小,并且只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可以捕的到,所以连昌邑本地人也不是可以随时能吃得到的。关于潍河银鱼,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从前,水晶宫龙王身边有一对童男童女。他俩
腌制头莱
2023-11-19
腌制头莱:腌制头莱寨沙头莱为地方特色品种,球茎呈园球—椭圆形,收获后经洗净、切片、晾晒、搓盐等处理工序后,用容器密封淹制数月,成品菜色翠棕黄,香味浓郁,酸甜脆爽。主产地寨沙镇,年种植1.5万亩,产量1.5万吨。头菜密闭封存可贮留1年。散装头菜产地批发价:2—4
正安山竹笋
2023-12-12
正安山竹笋:正安境内山竹笋,野生于无污染的高山丛林中。有10多个品种,分春秋两季采收,尤以春产的平竹、水竹笋和秋产的方竹、刺竹笋为佳。全县年生产量约800吨,名列贵州省山竹笋产区前茅。正安山竹笋色白、肉厚、质脆、味鲜、纤维素含量高,营养丰富,有抗癌作用,是有名
观音堂牛肉
2023-10-15
用料严格,制作方法独特:先将宰杀的鲜牛肉置于盛满清水的缸中,相应的内加食盐、火硝腌渍。时间长短根据季节而定,一般冬季为一个月,夏季三四天,春秋两季七八天,直到掩得里外透红为止。腌好后,放进大锅沸煮,一般需六七个小时;在沸
咸馓子
2023-12-29
咸馓子:咸馓子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伴随着古代寒食节而诞生,又称寒具,相传是为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而制作。西安馓子形如栅木、色泽金黄、条细心空、口嚼有响声、酥脆如凌雪,既是风味小吃,又是宴席上的名贵细点。主要原料有面粉、油、红糖等。馓子、因股条细而松散得名,
九节鞭菜豆
2023-10-22
九节鞭菜豆:九节鞭菜豆是随州市蔬菜研究所经多代提优选纯的优良蔬菜品种,具有生长快,长势旺盛,分枝力强、耐热、抗寒、抗銹病、翻花力强等优点。中早熟品种。播种后50天左右即可始收,采收期可长达60多天,豆荚端直浅绿色,长约25厘米,宽1.8厘米,春秋均可种植。亩产
光山茶叶
2023-10-14
光山茶叶:光山种茶历史悠久,始于春秋,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茶文化源远流长,是古代著名的淮南茶区。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评述:淮南(茶),以光州(治所在光山)上,生光山县黄头港者与峡州同;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光州光山场岁卖茶三十万七千二百一十六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