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胡楼村胡氏民居 相关景点共 7500
庵前古民居
庵前古民居
2023-04-02
庵前古民居位于泰顺县三魁镇庵前,建于清中期。依山而筑,高低错落有致,占地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其中九榴、七榴两座民居最具代表性。九榴坐东北朝西南,由两侧门台、天井、正厅组成。正厅两层重檐十四开间,以明间为中轴分左七间右六间,进深七柱九檩,悬山顶
黑堌堆遗址
黑堌堆遗址
2023-08-26
黑堌堆遗址有位于河南省永城市龙岗乡王西北角,被确认为是龙山、商、西周文化遗址。黑堌堆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从发掘情况看,遗址堆积较厚,文化内涵单纯,出土遗物丰富。出土的文物有石器、陶器、骨蚌器和角器。
仙人山石刻
仙人山石刻
2023-08-20
仙人山石刻位于莱芜区高庄街道谭家,年代为明、清,类别为石窟寺及石刻。1997年12月25日,仙人山石刻被公布为济南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仙人山石刻,仙人山石刻简介,仙人山石刻济南市莱芜区仙人山石刻旅游指南
台儿庄憩园风景区
台儿庄憩园风景区
2023-03-15
憩园景区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涧头集镇徐驻地,于2013年成立,园区总面积2122亩。景区是以自然山水景观为载体,开展园林休憩、农耕体验、农产品采摘、娱乐垂钓等具有浓厚传统特色的休闲旅游项目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农业观光园
鼓岭医院(宜夏别墅)
鼓岭医院(宜夏别墅)
2023-11-15
鼓岭医院(宜夏别墅)位于晋安区鼓岭宜夏后浦,原为鼓岭医院。1919年由威廉·甘布尔夫人捐资,美以美会的美德信医生(Dr.EmmaJ.Betow)建立。医院选址于鼓岭当时的鼓山路(KushanRoad)畔,原建有三个病区
延浚汲淇抗日办事处旧址
延浚汲淇抗日办事处旧址
2023-08-27
延浚汲淇抗日办事处旧址,又称四县边抗日办事处旧址,位于延津县马庄乡原屯,北临村委会和原宗祠。现存院落四座,主要有工委旧址、武装部旧址等。四县边行政抗日办事处成立于1943年10月12日,由中共冀鲁豫四地委、专署在马庄乡原屯建立,1945年底撤销
教德拱北里更楼
教德拱北里更楼
2023-06-24
教德拱北里更楼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葛岸教德坊通往葛岸的路口拱北路上。是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教德陈光睦堂为当时民报更、防盗和抵御侵略而建。建筑坐东南向西北。楼面阔6.2米,深5.6米,高6米,现仅存二层,占地面积34.7平方米。红砂岩结构
长平古战场遗址
长平古战场遗址
2023-03-06
长平之战遗址位于高平市城北10公里的长平,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起骷髅山、马鞍壑,东到鸿家沟、邢,宽约10公里;北起丹朱岭,南到米山镇,长约三十公里,东西两山之间,丹河两岸的河谷地带均属于重点保护区。高平春秋时称泫,战国时改为长平
梁东源夫妇合墓
梁东源夫妇合墓
2023-04-28
梁东源夫妇合墓位于长兴街道岑火炉山大垣咀偏西北山岗。建于明代。坐西南向东北,半月形护岭,两级平台,砖石灰沙结构。梁东源,明朝邑庠生,猎德西村梁五世祖。曾在岑开馆教学,深受学生爱戴。去世后,有学生感其教育恩深,为其捐献了此墓地
廖万石堂
廖万石堂
2023-04-23
廖万石堂位于香港新界上水乡门口与中心之间,为上水廖族最大的祠堂,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在清光绪十七年曾经重修。万石之名相传廖远祖廖刚及其四名儿子先后于北宋时出任高官,每人俸禄各二千石,合一万石,后人遂将祠堂命名廖万石堂以为纪念
圳下战斗旧址
圳下战斗旧址
2023-04-05
圳下战斗旧址位于寻乌县吉潭镇圳下,始建于清代早期,原为刘宗祠(恭安围)。1929年2月2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四军主力在开辟赣南、闽西新的根据地时途经寻乌吉潭镇的圳下,并在这里与尾追而来的敌军刘士毅的部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古蔺镇清墓群
古蔺镇清墓群
2023-09-14
古蔺镇清墓群(颜黄墓、陈朝全夫妻墓、陈玉甫墓、净仙和尚墓、骆李、骆何合葬墓)位于古蔺县,年代为清。二○一○年十二月九日,公布为泸州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泸市府函〔2010〕259号)
国民政府行政院旧址
国民政府行政院旧址
2023-04-14
时代:19381947年类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地区:重庆市渝中区批次:第七批国民政府行政院旧址是一座仿巴洛克式建筑,砖木结构,坐北朝南,二楼一底,宽23.3米,进深24.7米,高19.4米,共有房屋19间
余锡三武显公祠
余锡三武显公祠
2023-06-29
余锡三武显公祠:此屋位于信宜市朱砂镇双砥,占地4000多平方米,三座共99间,青砖石木结构,至今保存完整。此屋中间为余祠堂,两边为附建筑,主要用作住房,与中间连为一体,规模宏大,气势非凡
云龙坊
云龙坊
2023-06-15
位于湖南省宁远县和城乡路亭,此为湘南具有地方建筑风格的牌楼建筑之一。明崇祯十二年(1639),王宗族为旌表王性建举人所建,清道光十三年(1748)又重新修建,民国11年(1922)曾加修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