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舌尖上的古田让心灵和味蕾一起游走在古田山水之间... 相关特产共 7500
摩梭人的猪膘肉
摩梭人猪膘肉
2023-12-23
摩梭人猪膘肉:摩梭人猪膘肉猪膘肉是泸沽湖畔摩梭人家非常有特色一种佳肴,它特殊味道制作方法同泸沽湖一样令人感到神秘而玄妙。冬天泸沽湖非常美丽,尽管在这个时候湖畔已非常寒冷了,但是如果你在冬月初一前后进入泸沽湖,走在村村寨寨里,你就会感到一种温暖。不仅
榜山豆皮和豆枝
榜山豆皮豆枝
2023-09-14
榜山豆皮豆枝:榜山豆皮豆枝闻名全国龙江风格发祥地——福建省龙海市榜山镇,生产独具特色绿色产品——豆皮豆枝。此产品原料用百分百纯优质黄豆,采用古老传统工艺制作,营养价值高,名扬东南亚,畅销海内外,颇受消费者青睐。据统计:12年来,共出口豆皮2346
龙凤羹
龙凤羹
2023-09-18
龙凤羹:龙凤羹是古田县城乡隆重、丰盛酒宴常见一道名菜。特产传说从前古田有个员外六十大寿时,长女备了熊掌席,次女备了燕窝席,唯有三姑娘家穷,为办不起酒席发愁。一日,她丈夫在捞鱼虾时,捉到了一条足有二斤重蛇。三姑娘看了看笼里养鸡,高兴地对丈夫说:有了,我
油塔子和薄皮包子
油塔子薄皮包子
2023-08-02
油塔子薄皮包子:油塔子薄皮包子薄皮包子,维吾尔族语意为皮提曼塔。它是选用上好羊肉做馅制成,是维吾尔族人喜食美味食品。薄皮包子色白油亮、皮薄如纸、肉嫩油丰,伴有新疆洋葱浓郁香甜味,非常爽口好吃。油塔子是维吾尔族人民喜食一种面油食品,其色白油亮,层次很
青草炖兔肉
青草炖兔肉
2023-09-18
青草炖兔肉:食兔有很高评价,有飞禽不如鸽,走兽莫如兔之说,最绝的当数青草炖兔肉。青草,即草药,在福建宁德地区福州地区山里,都有这些青草。说是青草,其实不是青,是各种晒干后草根树枝草叶,这些青草在外地是弄不到。福建古田(食用菌之乡)人宰只鸡或鸭,杀头
灌面肺和灌米肠
灌面肺灌米肠
2024-01-05
灌面肺灌米肠:灌面肺灌米肠是维吾尔族喜爱传统风味小吃。它以羊内脏做原料烹制成。灌面肺软嫩,灌米肠糯鲜,凡是来新疆旅游中外游客,品尝过后都拍案叫好,赞美它风味独特。除此之外,还有如羊肚、羊心、羊肝、羊头、羊蹄等,喷香可口。这些都是维吾尔饮食文化中
腊兔肉
腊兔肉
2023-09-18
腊兔肉:腊兔肉是古田民间年节时特制佳肴。取宰后整兔置于米烧(锅入入米烤焦)锅内烤制而成。色泽褐红油亮,肉后干结细嫩,其味香甜浓郁。切块拌以生姜曲醋蒸煮,酸辣香甜,为下酒名菜。
均安蒸猪
均安蒸猪
2023-12-13
均安蒸猪:均安蒸猪是广东省传统地方名菜,属于粤菜系,是顺德名菜之一。自从《舌尖中国》播了之后,顺德均安蒸猪急速走红,声名远播。最早期最传统均安蒸猪,与古老祠堂文化一脉相承。在传统风俗里,在每年清明节重阳节(即所谓春秋二祭)于祠堂举行祭祖仪式
沂水煎饼
沂水煎饼
2023-07-03
沂水煎饼:提起山东美食,最先进入大家脑海,大概就是煎饼卷大葱了。《舌尖中国》亦淳朴沂蒙山煎饼走向大众视野,看再多,不如来一趟沂水,亲眼看一看如何摊制煎饼,亲口尝一尝喷香煎饼。摊制是用来制作煎饼主要方法,摊煎饼非常讲究技术火候,摊制之前,往往先
三亚的传统面点
三亚传统面点
2023-11-26
三亚传统面点:把香喷喷面包水油酥皮叠在一起捏成罗旋形,中间包入糖椰丝炒芝麻仁作成馅料,这就是三亚椰丝糕。椰丝糕外观是黄白相间罗旋形,吃起来椰味浓郁、松脆爽口。(三亚)
芋头包
芋头包
2023-09-18
芋头包:将蒸熟悉芋头与薯粉相混搅成团,用蕃薯切切成圆条状,放入滚烫锅中,边切边煮,拌以牡蛎、芹菜等佐料,即成色味狡特美食——芋蛋面。古田俗称喜乐面。将蒸熟芋头去皮并拍成泥,以薯粉揉成一团作皮,再以鲜肉、葱花、酱油、盐、味精等制作成馅,捏成面包型,放蒸
薯粉米时和薯粉丸
薯粉米时薯粉丸
2023-09-21
薯粉米时薯粉丸:薯粉米时薯粉丸用蒸熟番薯掺入薯粉,入舂成有弹性粉团,包裹鱼肉虾三丁鱼馅(也有以贝肉、紫菜、肉,肉丁、葱菜作馅),捏合成荷包形或圆形,煮、蒸、炸均宜。另用上述粉团,不包馅,直接掺合咸肉丁、炒花生片、芹菜段等,撮成小块下锅,咸香味美,俗称薯
保济丸和李众胜堂
保济丸李众胜堂
2024-01-11
保济丸李众胜堂:佛山是岭南成药业发祥地,大约在明中叶,已有专门制作丸药店号,此后便逐渐发展,至清末民初,曾盛极一时,制作经营成药厂家、店号多达六十余,品种数百,所产膏、丹、
张家川羊羔肉和清真碎面
张家川羊羔肉清真碎面
2024-01-04
张家川羊羔肉清真碎面:张家川羊羔肉清真碎面张家川羊羔肉主产于关山林区,肉嫩味纯,色泽鲜艳,尤以小尾寒羊为最。以羊肉为主要原料手抓羊肉、清炖羊肉、羊肉泡馍是陇上美味。清真碎面的做法与其它面条做法大致相同。不同处在于把面擀开后,不立即切,要晾成柔干再切成菱
竹枕
竹枕
2023-09-18
其工艺原由古田杉洋传入,传入后经历代人逐步精练而成。清宣统二年(1910年)时最盛,从业人员40多人。民国18年(1929年)产量只剩500多个;民国31年时只剩马仁记、阮中记2家;1949年只剩马仁记1家,年产7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