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茂名林洲顶鳄蜥省级自然保护区 相关特产共 1164 条
喜洲破酥粑粑
2023-12-23
喜洲破酥粑粑:酥脆、软香,可咸可甜,早点及正餐均可食用。喜洲破酥粑粑的制法是将精面粉入盆,注入清水,加入发粉,合成面团。稍饧,在面板上揉透擀成片,撒上精盐(或白糖),抹一层熟猪油,回卷成一长条状,然后分成挤子,擀成圆饼。用平底平口锅刷上菜油置于栗炭火上,待油冒
芳林嫂大包
2023-09-29
芳林嫂大包:游击队长刘洪负伤,在芳林嫂家养伤期间,得到芳林嫂的百般照顾。在那个战争年代,精心烹制营养餐虽说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但也难不倒我们善良智慧的芳林嫂,她把猪肉、粉条、韭菜、湖草等制成馅,做成包子在油锅里煎制,包子肥而不腻,味道鲜美,刘洪队长特别喜欢吃。
乾洲广杏
2023-12-27
乾洲广杏:广杏为沿乾县漠谷河一带特产,据传明代乾州人宋钦在福建做佥事时回乡,路经广东,带回优良杏枝,嫁接而成,故名广杏。广杏个大如拳,色金黄,味如蜜,明、清两代,进献宫廷。这种杏树由于长期未能提纯复壮,逐渐老化,很少繁衍,而今所余无几。现今乾县境内北部尚存山杏
林河特曲
2023-10-13
林河特曲:是林河集团的主导产品。林河特曲以酒质清、开瓶香、入口绵、落喉甜、回味久、饮后畅的六绝特色,于l979年被评为河南省名酒。1984年被轻工部评为优质酒。1988年获国家银质奖。l992年,在法国巴黎国际名优酒展评会上获特别金奖。1993年被评为上帝信得
南林交莲藕
2023-08-09
南林交莲藕:曲沃县南林交龙王池莲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地处曲沃县北董乡南林交村,现有会员109人,中级职称的科技型农民50人,有莲藕面积1000亩。年生产莲藕150万公斤,总资产900万元。年利润700万元。莲藕俗称莲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淀粉。普通栽培莲藕亩产一
涠洲火山岛香蕉
2023-11-25
涠洲火山岛香蕉:火山岛香蕉原有本岛的土产香蕉,后来引进海南的优质香蕉品种,平均单株产量达28.5kg,果型上下均匀,整齐,果指紧凑长22.0cm,外观上就比一般的香蕉漂亮,吸引人。岛上的土壤是火山灰形成的红壤土,含钾量较高,是岛上种植香蕉的良好先天条件;香蕉灌
张中林肠汤
2023-09-28
张中林肠汤:张中林肠汤张中林肠汤是巨野名吃之一,由张中林先生十多年研制而成,其配料独特,选料考究,专选优质瘦牛肠,肠味美而不腥,醇而不腻,被巨野戏称:肠汤出锅香飘麟州,现已是菏泽市知名的小吃,游金山品肠汤已是巨野之行的首选。
林梓潮糕
2023-08-23
林梓潮糕:林梓潮糕创于清雍正壬子年(公元1732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为江苏特产、苏北名点,名倾大江南北,《江苏名菜名点》一书曾作介绍。林梓潮糕选料讲究,以当年产优质糯米、粳米舂成米粉,拌各绵白糖、金桂花、松仁及红绿瓜丝,用荷叶垫底,制成圆形糕坯,精工
宁陵金顶谢花酥梨
2023-10-13
宁陵金顶谢花酥梨:宁陵县传统特产。因这种梨的梗蒂周围长有一层金黄色的果斑,谢花即酥脆可口,故而得名。此梨在宁陵县已有6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明弘治年问即为贡品。据1999年全县梨树发展到1.69万亩,年产鲜梨3086万公斤。金顶谢花酥梨颜色金黄,果皮细嫩,果肉酥
林梓潮糕
2023-12-03
林梓潮糕:林梓潮糕创于清雍正壬子年(公元1732年),是南通如皋地区特色传统糕小吃,为江苏特产、苏北名点。林梓潮糕选料讲究,以当年产优质糯米、粳米舂成米粉,拌各绵白糖、金桂花、松仁及红绿瓜丝,用荷叶垫底,制成圆形糕坯,精工刀切,水蒸而成。刚出笼时不粘手,弹性如
三林崩瓜
2023-06-22
三林崩瓜:三林崩瓜是上海浦东的特产。据清同治《上海县志》载,沪郊西瓜最有名的还数三林塘崩瓜,形状与圆形的一般西瓜不同,呈长椭圆形,中部略粗,皮呈淡碧色有网络状花纹,枚不大,二、三斤左右,极脆薄,瓜熟时弹指可破,传说每当雷雨过后或在瓜田梗上走路,脚步稍重,该瓜常
益林香菇
2023-06-18
益林香菇:牧牛镇在岫岩县最北端,山林面积2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0%,林木蓄积量1.5万立方米,为香菇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几年来,牧牛镇党委、政府围绕建设和谐牧牛、富庶牧牛的总体目标,立足资源、气候、环境等独特优势把香菇产业作为强镇富民的特色产业,全镇
思林丁香鸡
2023-11-21
思林丁香鸡:思林丁香鸡源自中国芒果之乡--田东县!主要特点:(1)自然生态放养--8个月以上.(2)饮山泉水,啄食天然虫草,吃五谷杂粮,是绿色无公害农产品.(3)采用独家中草药秘方:从小就用牛奶和二十多种磁补名贵中草药(如:太子参.当归.党参.天麻.黄芪.丹参
林屋牛蒡
2023-11-04
林屋牛蒡:牛蒡,根茎类植物,根札地下三尺,二年生草本,汲天地灵气、日月精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胡萝卜素、肌醇、菊糖、纤维素、铁、钙、锌、镁、锗及多种维生素,有东洋人参之称。在《本草纲目》草本部第十五卷中称牛蒡通十二经脉,除五脏恶气,久服身轻耐老。《现代中药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