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茶二赵氏大宗 相关景点共 7500
茶曲乡达姆寺骷髅墙
曲乡达姆寺骷髅墙
2023-09-29
曲乡骷髅墙位于达姆寺台,距比如县65公里,该台是由达普八世界、白玛白扎创建,达普关照当年的师,把尸首喂鹰,头骨保存起来,使每个活着的人一看到它们就会想起自己的归宿
洪周氏节孝牌坊
洪周节孝牌坊
2023-06-29
洪周节孝牌坊位于遂溪县建新镇库竹渡北岸。清道光三年(1823年)为旌表本县潭畔村洪维屏妻周孀守不嫁,抚子成才而建。系四柱三间三楼硬山顶石牌坊。通面宽6.7米、高4.8米。装饰图案雕工精致。明间顶层正背两面均刻有奉旨恩荣四字,四周浮雕龙纹。顶脊端刻鱼吻圆雕
大路边冯赖氏墓石刻
大路边冯赖墓石刻
2023-04-12
大路边冯赖墓石刻位于南宾镇灯盏村双路组,时代为民国三十八年(1949),类别为石窟寺及石刻。2011年12月31日,大路边冯赖墓石刻列入石柱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柿林沈氏宗祠
柿林沈宗祠
2023-05-17
宗祠位于浙江省余姚市大岚镇柿林村村西南,始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经族长文爵公等人提议,全村集资兴建。当时只有后进五间,道光十五年建前进五间,咸丰二年进行重修,配建左右厢廊。祠堂整体面朝西北,前照壁,后为由两进及厢廊合围之四合院,中为戏台
乐从何氏大宗祠
乐从何大宗祠
2023-06-25
明顺德何大宗祠位于顺德市乐从镇。是何姓厚本堂。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重修。面阔三间,深三进,面积600平方米。头门是歇山式,莲花斗栱,四柱、底梁、华板所用石料均为砺石,木横梁雕瑞兽、花草,华板饰龙、马、麒麟浮雕,具有晚明雕刻特征
舜山詹氏祠堂
舜山詹祠堂
2023-07-26
祠堂位于林山乡舜山村·民国·第五批县文物保护单位。共有三进,一、二进间有天井,天井两边有走廊相连,廊有楼,占地面积约576平方米。第一进戏台。第二进大厅牛腿、平盘斗、雀替雕刻非常精美。第三进后重建。大门为四柱五楼翘角门楼,左右各有一小券门。
高港曾氏宗祠
高港曾宗祠
2023-08-06
高港曾宗祠位于南靖县南坑镇高港村,年代为清。简介:始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现存为清代建筑。坐南朝北,由前后两进带两厢等组成。前辟祠埕,占地面积1030平方米。主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穿斗式梁架,悬山顶,天井两侧设廊房相连
大阜潘氏宗祠
大阜潘宗祠
2023-10-18
宗祠位于歙县大阜村。始建于1585年,清同治时重修。三进。门厅为五凤楼式建筑,两侧八字墙上饰以细腻的砖雕。中为院落,石板铺地,两侧为虎廊。中进五开间,大厅梁。柱粗硕,雀替、平盘斗等处雕刻百骏,称百马图。月梁上高悬历朝名人匾额
弥陀巷吴氏住宅
弥陀巷吴住宅
2023-05-03
弥陀巷吴住宅清代民居,坐北朝南,分三条轴线,建筑面积550平方米。东轴为客座与厨房,已改建。中轴为书房与客厅,客厅面阔三间,进深五檩,部分槅扇保存。西轴为住宅前后两进,皆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前有天井,两侧厢房。为清光绪年间扬州三狂士之一吴恩棠住宅。
清新朱氏大宗祠
清新朱大宗祠
2023-06-17
门檐高达5米,门上镶嵌石匾,上刻朱大宗祠五字,宗祠高达9米,青砖墙,琉璃瓦剪边,屋顶两侧为镬耳,虽经二百多年风雨,至今仍巍峨挺秀,是粤北地区现存最高大、保存最完好的宗祠之一
高阜曾氏宗祠
高阜曾宗祠
2023-08-10
宗祠位于资溪高阜镇高阜村老街。建于清乾3年(公元1738年),为曾文定(曾巩)分祠。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散文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建昌南丰人。理宗时追谥文定。其后裔迁徙到此并建分祠,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
祝宅祝氏宗祠
祝宅祝宗祠
2023-04-03
祝宅祝宗祠位于梅江镇祝宅村兰浦公路北侧,东、西、北三面环路,北距梅溪约80米,有卧龙桥一座,南隔石子路是长陵小学操场。1940年由上祝宅村广旺带头,众家族捐助筹建,占地面积1988平方米。七开间三进,共21间12厢。硬山顶,欧式门楼。现为长陵小学
西湖“重立潘敏惠福文襄浚湖河二碑记”碑
西湖“重立潘敏惠福文襄浚湖河碑记”碑
2023-06-04
西湖重立潘敏惠福文襄浚湖河碑记碑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西湖重立潘敏惠福文襄浚湖河碑记碑位于西湖内西南角、大梦山景区内,立于清道光元年十二月(1821)。碑花岗岩石质,高270厘米,宽117厘米,厚24厘米,碑额篆书为重立潘敏惠福文襄浚湖河碑记
中华茶祖文化园
中华祖文化园
2023-04-08
流源乡:流源乡、寨前镇成建制合并设立寨前镇桂东县辖乡。1950年设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改乡。距县城22公里,面积51平方公里,人口0.4万。乡政府驻流源。四(都)县(城)公路经此。辖砂坑、芳村、桃坪、流源、上坪5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锡矿
荥经茶马古道
荥经马古道
2023-09-07
汉代把严道至汉源,经越西直达金沙江边的攀枝花一段称为牦牛道,发展到唐宋时,荥经已成为多条支线的汇聚点。汇集牦牛道的主要干线有四条:一条是经邛州(邛崃)翻越镇西山(罗绳山)过青龙关到龙门,顺玉溪河而下至今芦山县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