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荆州古城历史文化旅游区 相关特产共 257 条
八岭山朱橘
2023-10-23
八岭山朱橘:朱橘在荆州种植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就在楚都江陵一带大量种植,爱国诗人屈原的一首《橘颂》让朱橘名满天下。盛唐时期,著名诗人杜甫、白居易、杜牧、元稹、杨衡等都对朱橘大加赞扬。到了宋代,朱橘成为朝廷贡品。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加大了对朱橘这种具有地方特色农
钟祥云雾茶
2023-10-22
这里素有荆州屋脊之称,平均海拔750米,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阳光漫射,昼夜温差大,四季云雾缭绕,是天然宜茶之地,历来茶事繁盛。相传黄花天子的娘娘到此居住,品尝此茶,故取名娘娘寨云雾茶。该茶条索挺
宜昌顶顶糕
2023-12-17
宜昌顶顶糕:顶顶糕是湖北宜昌、恩施、荆门、荆州等地的特色糕类小吃之一,也是宜昌著名的特色小吃之一。顶顶糕采用大米粉、糯米粉、红糖和桂花等为原料,放入特制的小木格或者竹杯内,置火上蒸几分钟,取出后,用木杵顶出糕块即成。特点是松软带糯,清香味甜,最受老人和小孩的喜
洪湖藕带
2023-07-18
洪湖藕带:洪湖藕带是湖北荆州洪湖的特产。洪湖藕带湖北省洪湖市瞿家湾镇、沙口镇、戴家场镇、万全镇、汊河镇、黄家口镇、螺山镇、滨湖办事处、新堤办事处、小港管理区、大同湖管理区、大沙湖管理区共12个镇办事处管理区现辖行政区域《洪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议划定洪湖藕带地理标
天门绢
2024-01-08
天门绢:天门的气候、雨量、土壤均适宜桑蚕生长,所以,丝绢业比较发达,历史上曾有沔阳丝,天门绢,荆州锦的赞誉。1975年,省考古队在天门石河发掘明墓一座,从中清理出了三幅精美绝伦的丝织品,这就是天门绢,其质地之考究令人叹服,它说明天门绢早在明代就已具有很高的艺术
网油八宝鸡腿
2023-10-23
网油八宝鸡腿:此菜是湖北省荆州沙市地区传统名菜,历史悠久,誉满荆沙。系用鸡脯肉丁、猪肉丁、香菇丁、鱿鱼丁、冬笋丁、香肠丁加上虾仁、海米、精盐、酱油、味精、葱姜末煸炒成馅,再加上鸡蛋、淀粉和成糊状,用猪油网包裹在鸡大腿骨上,用芝麻油炸熟。特点是色泽淡黄油润,形似
奶粉
2023-08-12
山西古城乳品集团公司生产的古城系列奶粉问世以来,赢得省内、国内多项大奖。19861992年连续获农牧业优质产品奖;1988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1996年被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评为中国
鱼糕圆子
2023-10-23
鱼糕圆子:鱼糕圆子俗称头子,是荆州传统名菜。头子的来历,据史料记载,始为官名(《资治通鉴》后周太祖郭威语)。早在南梁时期,头子已成为当地氏族酋会的一种筵席头菜,并以头子为酋长的象征。至今头子菜尤为盛行,凡民间婚丧喜庆,都要以头子作为上等菜来待客,有无糕不成席之
黄山头
2023-10-23
荆州,这个楚文化的发祥地,既然出了屈原这样的大诗人,当然就不能缺乏黄山头这样的美酒。该酒产于公安县藕池镇,始创于1913年,其酿酒历史有近百年。山河桥闸归眼底,畅饮黄山兴致浓,黄山头大曲因此而得名。黄山头酒具有窖香浓郁、绵
皮条鳝鱼
2023-12-16
皮条鳝鱼:皮条鳝鱼是荆沙地区的传统名菜,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因皮条鳝鱼剔除老骨后切成长条,制熟后犹如皮条而得名,又以形如竹节,也叫竹节鳝鱼,也是荆州传统名菜之一。此菜以新鲜黄鳝为原料,宰杀去骨,切成6公分长,2公分宽的长条,挂糊上浆,用麻油炸至皮酥,再浇
早堂面
2023-12-02
早堂面:早堂面是湖北荆州沙市著名的传统早点小吃,已有百年历史,1895年沙市开埠后,当地一面馆老板根据这里的码头工人因从事体力劳动喜欢吃油水厚重食物的特点,制作了这种油厚码肥、汤鲜味美的面条。由于码头工人多在凌晨时分到面馆吃面后上工,故得此名。早堂面最大的特色
酥炸春卷
2023-10-23
酥炸春卷:春卷是荆州城区春节期间宴请宾客的民间佳肴。杜甫曾有春日春盘细生菜的诗句。春盘是用薄饼卷蔬菜的食品。明清以来,春盘便逐渐演变成了春卷。有关春卷还有一段趣闻。传说京城有僧人来江陵一座庙宇住时,闻到隔壁酒店炸春卷的香味,按捺不住,便破戒跳墙饱食了一顿。故有
荆锦
2023-10-23
荆锦:荆锦,即湖北荆州锦缎,又名江陵锦。产要产地江陵。荆缎具有独特风格,经面嵌花,图案上以万字栏杆、麦菱、曲线回纹等典型的楚图为主。另配寿桃、精鹿、福象等古雅纹样。形式上组织方块、条状、菱形、多边形等几何色块,黄、蓝、红、绿相间,呈鲜明对比,艳丽生辉,特别是图
沙市甜独蒜头
2023-10-23
沙市甜独蒜头,又叫荆州甜独蒜头,吃起来醇甜香脆,是开胃的佳品。含有丰富的蒜辣素、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及微量的氮酸。湖北省沙市市味品厂生产的甜独蒜头,以色泽晶莹、颗粒溜圆、味道醇甜、口感香脆而独具风味。装盘
原公杂烩
2023-07-26
明代成化年间(1465年)朝廷户部1原杰奉旨安置湖北荆州、襄樊一带灾民顺汉江上游到城固李氏村(今原公村)落户,李氏村从此人员增多,村庄扩大,李氏村的人们为纪念原杰这位恩官,便将李氏村改称原公村。随着村民生活需求和生产贸易发展自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