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藏族寨 相关景点共 2193
舒家寨
舒家
2023-08-10
舒家:当年太平军北上途经这一带时,各村都在险要的山上筑起坚固的寨子,供本村村民躲乱。天作高山上的这个寨子,就是舒家。看,要进这个寨门还挺不容易的呢,山的四周为陡峭的山崖,稍稍平缓一点的地段,还筑有围墙,围墙的顶端设有瞭望用的垛口
通渭寨遗址
通渭遗址
2023-10-07
通渭遗址位于定西市通渭县什川乡古城村李家坪社,依山而筑,南临古城沟,遗址平面呈三角形,面积约12万平方米,周长约1820米。墙夯筑,基宽10米,残高515米,顶宽2米,夯层高0.10.15米,墙外有马面、角墩,东西辟门,宽5.5米。外筑圆形瓮城,径38米
长灵寨遗址
长灵遗址
2023-09-19
长灵遗址(平昌县)保护范围:墙外延2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至山脚。
南漳新寨遗址
南漳新遗址
2023-04-26
遗址位于南漳县东巩镇杜家坪村。清代山寨遗址。依山势而建,平面长方形,长300米,宽20~30米。墙由石块垒砌而成。南、西、北三面均为峭壁,地势险要。原有东南西北四门,现存东西两门。该是湖北省现存较完整的古山寨之一
傣族寨风情园
傣族风情园
2023-09-28
傣族风情园傣族风情园位于云县幸福镇幸福村傣族村民小组。在这里,独具特色的傣族风情,风味独色的傣家小吃。热情好客的傣族人民,漂亮迷人的傣族小仆哨,优美的傣族歌舞,让你流连忘返……傣族居住的村寨环境幽静,中的建筑整齐、规则
麻栗寨梯田
麻栗梯田
2023-09-26
麻栗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胜村乡,在公路旁边。在麻栗的后山主要拍哈尼族传统民居蘑菇房。还有在麻栗茶场看梯田特别壮观。麻栗梯田位于元阳县城南部43公里,新街东部15公里。梯田面积大、壮观、线条美、立体感强
寨岌顶遗址
岌顶遗址
2023-06-22
岌顶遗址在梅县梅西镇龙虎圩背。年代为周代。1982年发现。陶器以瓮、罐为多,纹饰有方格纹、曲折纹、回形纹、夔纹、席纹、篦点纹、米字纹等。石器有斧、锛、环、镞等。同类遗物可见于附近八个山岗,岌顶遗址,岌顶遗址简介,岌顶遗址梅州市梅县区岌顶遗址旅游指南
永安寨遗址
永安遗址
2023-09-01
永安遗址位于安阳殷都区南士旺村西约1公里的一块高台地上,遗址平面为椭圆形,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近50米,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在永安遗址中,有较大的灰坑、袋状窑穴、数目众多的半地穴式房屋基址等遗迹后人大量的陶片、红烧土块、石器等遗物
三家寨道堂
三家道堂
2023-04-14
三家道堂始建于光绪十八年(1892),坐落在兴仁市鲁础营回族乡三家,距市区约23公里。现为市、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文名:三家道堂地点:兴仁县鲁础营回族乡三家级别:县、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立时间:光绪十八年(1892)
寨前圩红军长征先遣队寨前誓师西征旧址—寨前圩
前圩红军长征先遣队前誓师西征旧址—前圩
2023-06-11
红军长征先遣队前誓师西征旧址—前圩(含朱氏宗祠、扶氏宗祠)地址:桂东县前乡时代:清现代1934年8月7日下午3时,红六军团全军9700余人在任弼时等率领指挥下,告别湘赣革命根据地,从江西遂川的横石和新江口出发,踏上了西征的征途,揭开了红军长征的序幕
新县彭家寨
新县彭家
2023-08-31
彭家淹没了红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眼前闪现出一道熟悉的风景……小,清代时亦名彭家。是熊河塆南偏东方的面山。小东眺杨毛,东南为白云山北下延山脉马岗岭,南偏西下为悬崖,崖下便是白露河流与风景秀丽的山水关。正南山下为曹康坳,河西便是金泉山
阴坪羌寨
阴坪羌
2023-10-08
阴坪羌阴坪羌座落于著名的官鹅沟风景区内,距县城6公里,寨子依山而建,古木参天。从对面望去,古羌塔板房在参天古木中时隐时现,与从底流过的清澈官鹅河和情侣湖、公主湖交相辉映,形成一幅原生态的水墨面。走进寨子,仿佛走进宕昌古羌圈。现全共35户,136人
巴灵寨遗址
巴灵遗址
2023-09-19
巴灵遗址位于灵山乡灵山社区居委会,据县志记载,明朝中期在巴灵建药王庙,后历代屡建,逐步拥有大佛殿、观音庙、二郎庙、齐天大圣庙等9座庙宇,后毁于清末,巴灵呈东西走向,东西长227米,南北宽30米,占地面积6810平方米,现存东门、南门、北门及部分
薛家寨汉墓群
薛家汉墓群
2023-05-04
薛家汉墓群,位于西安市凤城九路与开元路十字的东北角,汉墓群的西侧紧邻以前的薛家村,2001年就被确定为西安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文名:薛家汉墓群出土地点:西安市凤城九路与开元路十字的东北角所属年代:汉代归属:薛家保护级别:西安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
厉家寨展览馆
厉家展览馆
2023-11-12
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主席对莒南县厉家战天斗地的模范事迹作了亲笔批示表扬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是一个好例。从此大山脚下的厉家名扬全国,成为中国五、六十年代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1957年至1965年,全国各地到厉家参观学习的达50多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