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找到 虞大宗祠门楼、泮池、栏杆等 相关信息共 7500
傍江西罗氏大宗祠
傍江西罗氏宗祠
2023-04-10
傍江西罗氏宗祠位于大龙街傍江西村中和大街8号,年代为1920年。中华民国九年(1920)重建。广三路,深三进,祠堂规模较大,为典型的岭南广三路祠堂,保存了较明显的晚清建筑风格,对研究番禺祠堂文化很有价值
王池
2023-05-22
面海拨1850米,面积约2000平方米。水质洁净,畔长满乌拉草和蒲草,还有美丽的岳桦和塔松相伴。中有小鱼,多青蛙、林中多鸟。清澈湖面上常常飘着呱—呱的蛙鸣和小鸟的啾—啾声。池水是蓝绿色,静谧得如同一面宝镜,映着天上的云、岸边的树
黄池小菜
小菜
2023-09-10
小菜:黄镇因金凤凰落栖黄而得名,数百年来,由黄之水孕育的白多种农家小菜,为黄众生的世代美食,且流传四方。黄小菜,取黄之甘泉,承传统之工艺,取绿野之新鲜制作的榨菜、豇豆、萝卜、乳瓜、大蒜、生姜、香菜小菜,样样飘溢着农家香味,可佐酒,下饭,亦可品
南村周氏大宗祠
南村周氏宗祠
2023-04-10
南村周氏宗祠位于白云区太和镇南村,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2002年7月,被公布为第六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东侧相邻建筑西墙线,南至相邻建筑北墙线。西从文物本体外延5米,北从文物本体外延5米
屏山二村黄氏大宗祠
屏山二村黄氏宗祠
2023-04-09
屏山二村黄氏宗祠位于番禺区石壁街道屏山二村,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2008年12月,被公布为第七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相邻东侧建筑边线,北至旧墙基北侧相邻建筑边线,南从建筑边线外延5米,西至玉树大街现状路西边线
下沙张氏大宗祠
下沙张氏宗祠
2023-11-07
下沙张氏宗祠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黄埔街下沙社区下沙大街23号。始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民国期间和2003年重修。坐北朝南,三间两进,总面阔13.05米,总进深38.69米,分布总面积504.90平方米硬山顶,人字峰火山墙,灰塑龙船脊。雕花封檐板
原国立中央政治大学门楼
原国立中央政治大学门楼
2023-05-18
原国立中央政治大学门楼位于秦淮区建邺路168号,时代为民国。原国立中央政治大学门楼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君子池
君子
2023-05-24
南宋绍兴年间,连州知州陈奕为了纪念北宋时的著名理学家周敦颐,在燕喜亭前修建君子。唐贞元二十年(804年),因韩愈在此作燕喜亭记,载曰:君子之而得名。原浅小,九十年代连县人民政府拨款凿疏成现状
昌教林氏大宗祠
昌教林氏宗祠
2023-06-25
林氏宗祠位于顺德区杏坛镇昌教村,1276年宋景炎年间由新会大江乡开族到顺德昌教乡,祠堂最初建于元、明朝之间,早期规模比较小,于清朝乾隆年间进行大规模扩建,最大建筑面积清同治年间达十亩地之大,现存建筑实体也有5亩之多
南社谢氏大宗祠
南社谢氏宗祠
2023-06-17
南社谢氏宗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百岁坊对面,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清代曾修缮,1995年重修。坐南向北,三间二进二廊一天井合院式布局,总面阔9.6米,总进深12.7米,占地面积约122平方米
下沙吴氏大宗祠
下沙吴氏宗祠
2023-11-07
下沙吴氏宗祠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黄埔街下沙社区下沙大街3号之二。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2003年按原貌修复。坐北朝南,三间两进,总面阔12.38米,总进深41.34米,分布总面积511.79平方米。硬山顶,人字峰火山墙,灰塑龙船脊,碌灰筒瓦,陶瓦当
高赞梁氏大宗祠
高赞梁氏宗祠
2023-05-25
高赞梁氏宗祠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高赞东胜大街1号。清乾隆十三年(1748)建,光绪二十三年(1897)、1997年重修。坐西北向东南,广三路,总面阔28米,中路面阔三间13.6米,进深三进47.8米。硬山顶,龙舟脊,人字封火山墙,青砖墙红砂岩石脚
刘氏祖堂门楼
刘氏祖堂门楼
2023-08-01
刘氏祖堂门楼位于望江县长岭镇土永村,年代为清。2012年10月23日,刘氏祖堂门楼被公布为安庆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刘氏祖堂门楼,刘氏祖堂门楼简介,刘氏祖堂门楼安庆市望江县刘氏祖堂门楼旅游指南
殷氏宗祠——大沙乡农民协会遗址
殷氏宗祠——沙乡农民协会遗址
2023-06-16
殷氏宗祠——沙乡农民协会遗址位于岭山镇沙村旧围,GPS坐标:北纬22°5550.9,东经113°5007.1,海拔高程22米。整座宗祠坐东北向西南,建筑三开间三进合院式布局,进深29.86米,面阔11.84米,高7米。两侧设两廊,围合中间设有一天井
良溪罗氏大宗祠
良溪罗氏宗祠
2023-06-28
良溪罗氏宗祠位于棠下镇良溪村。建于明代,罗氏后人为纪念南宋时从南雄珠玑巷迁至定居的先祖罗贵而建。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重建,乾隆、道光年间曾进行修缮,清咸丰十年(1860年)由罗天池主持重修,光绪年间又作修缮,至今保持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