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蚌埠涂山适合City walk的路线推荐 相关景点共 7500
朝船头山岩画
朝船头岩画
2023-04-10
朝船头岩画位于上金乡卷逢村板桥屯西南800米,时代为战国东汉时期。朝船头山岩画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整座朝船头及山脚下30米内为保护范围。保护范围外延10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朝船头岩画,朝船头岩画简介,朝船头岩画崇左龙州县朝船头岩画旅游指南
弄镜山岩画
弄镜岩画
2023-04-10
弄镜岩画位于上金乡云江村岜等屯西面300米,时代为战国东汉时期。弄镜山岩画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整座弄镜及山脚下30米内为保护范围。保护范围外延10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弄镜岩画,弄镜岩画简介,弄镜岩画崇左龙州县弄镜岩画旅游指南
重庆石笋山景区
重庆石笋景区
2023-02-27
重庆石笋山景区位于永川区何埂镇柏林村石笋。石笋属云雾山系,位于重庆永川区东南何埂镇柏林境内,距永川市区36公里。中有男石笋和女石笋,分别为两座最高山峰,海拔约700米。石笋雄奇险峻,山峦叠嶂,起伏边绵;石笋山峰青岭翠,绿树成荫,苍松翠柏,古朴苍劲
锦屏飞山庙
锦屏飞
2023-09-18
锦屏飞庙位于锦屏县城东北角,清水江北岸,坐北朝南。据史料记载,飞庙是乾隆年间为纪念唐末五代诚州首领杨再思而建。飞庙占地面积2756平方米,建筑面积727平方米,由飞阁和飞宫组成,主体建筑飞阁高24.8米,为四层三重檐四角攒尖顶式建筑
三洲尾山岩画
三洲尾岩画
2023-04-10
三洲尾岩画位于上金乡卷逢村白雪屯东部偏南1300米,时代为战国东汉时期。三洲尾山岩画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整座三洲尾及山脚下30米内为保护范围。保护范围外延10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三洲尾岩画,三洲尾岩画简介,三洲尾岩画崇左龙州县三洲尾岩画旅游指南
岩敏山岩画
岩敏岩画
2023-04-10
岩敏岩画位于上金乡卷逢村白雪屯西南500米,时代为战国东汉时期。岩敏山岩画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整座岩敏及山脚下30米内为保护范围。保护范围外延10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岩敏岩画,岩敏岩画简介,岩敏岩画崇左龙州县岩敏岩画旅游指南
弁山土墩墓
土墩墓
2023-10-15
土墩墓,是于1997年8月29日公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白雀乡、龙溪乡弁山脊。
芦溪玉皇山
芦溪玉皇
2023-08-12
古称莲花山,因形似莲花而得名,唐时又在山腰建道观玉皇殿而更名为玉皇,玉皇景区处于芦溪、莲花、安福三县交界地区张佳坊乡杂溪村境内,位于国家4A级景区武功西部,系武功余脉;国家3A级景区明月湖东南部,为明月湖之源头,面积60平方公里
祀三公山碑
祀三公
2023-05-11
祀三公碑是名垂书史极有价值碑刻之一。汉元初四年(117)刻,篆书,10行,行17—20字。现存于河北省元氏县封龙山上。《祀三公碑》,全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碑》,俗名《大三公碑》。东汉元初四年(公元117年)立。今在元氏县西北三十里封龙山下。
高尔山古塔
高尔古塔
2023-07-12
高尔古塔高尔辽代古塔位于抚顺市顺城区高尔公园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塔始建于公元1088年,经过近千载风雨残蚀,高尔古塔却雄姿屹然,独领,该塔是抚顺地区现存最早古塔,塔高14.10米,直径为6.8米,全塔呈八角形,为八角九级密檐式结构
岭山寺塔
寺塔
2023-05-31
寺塔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南宝塔山上,俗称延安宝塔,始建于唐大历年间(766779年),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重建。金大定九年(1169年)在塔旁建寺,塔从寺名,为岭寺塔八角九级楼阁式形制,高44米,底层至二层上塔梯道取壁内折上式,二层以上为木扶梯
锦鸡山摩崖
锦鸡摩崖
2023-07-23
锦鸡摩崖位于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新河镇东城居新河中学校园内。石刻有石丈、飞来、丹井和张梦灵五言绝句:巫山一片云,飞向此中住。我来不复登,只恐云飞去。总面积为1.3平方米。据《嘉庆太平县志•地舆》锦鸡条载:在新河城东南,相传天鸡鸣其上,故名
紫荆山景区
紫荆景区
2023-09-06
紫荆属大瑶山余脉,在县境北端,东边平南县鹏化山区,西北与武宣、象州、金秀等县相邻。幅员辽阔,面积270平方公里。境内峰峦重叠。林海茫茫,大坪、田心、花蕾三水由北至南,至旧三江圩汇合,再经风门坳破峡而出,奔向金田平原。紫荆山区雄水奇,洪水项海拔1313米
七岩山
七岩
2023-11-24
七岩在山西定襄城东南十五里,自来为忻、定名胜。山洞中流泉滴滴,聚成水池,有半亩方塘一鉴开佳景。元好问游七岩诗有落景未知还句。东魏天平三年(536)僧慧端等造摩崖佛像千尊,称千佛寺,本名灵光寺。寺址在今洞口西北。清李镕经著有《七岩山志》
惠山青山寺
青山寺
2023-05-20
无锡青山寺位于无锡城西惠山脚下青山湾,北靠惠二茅峰,东邻惠山头茅峰,西接惠与嶂相连山梁,南对产。青山寺曾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据《吴地记》载,青山寺始建南朝梁大同年间(公元535—545年),梁武帝重浚梁溪河,故名梁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