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西安与大雁塔齐名的古塔始建于唐景龙年间又名荐福寺塔 相关特产共 7500 条
布朗族的棉包锦囊
2023-12-15
布朗族的棉包锦囊:在布朗族服饰中,刺绣和银饰也是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刺绣图案多为各种花草、鸟兽和几何图形。绣工独特的要数棉包锦囊。在布朗族的婚礼习俗中,举行婚礼时众人要进行爬竿比赛,新娘必须拿出自己在婚前精心刺绣的棉包锦囊,内装五谷、银饰等物,挂在竹竿上,比赛结
绛州澄泥砚
2023-08-08
绛州澄泥砚:绛州澄泥砚与端砚、歙砚、洮砚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名砚,为唯一烧制的砚品。它产于我省绛州(今新绛县),历代帝王将相、名流大雅竞相收藏,在中国砚史上,它独树一帜,为山西省特有,占据及其重要的地位,是具有三晋特色的艺术珍品。澄泥砚的制作工艺可追溯到西汉,兴
中国唯一的矿泉牛奶
2024-01-10
中国唯一的矿泉牛奶:中国唯一的矿泉牛奶新西兰独资黑龙江新鹤王乳业有限公司是由新西兰洪洋集团独资创建的外商独资企业,新西兰洪洋集团是一家以投资房地产、畜牧养殖(牧场)、皮革加工、国际贸易、乳品研发等多元化的投资集团,2003年底投资并购原五大连池鹤王乳业集团,进
荔波精致的银饰
2023-12-12
荔波精致的银饰:精致的银饰——荔波境内的布依、水、瑶、苗等民族都十分看重银饰,尤其是水族,有水家结婚定要银之说。其生产的水族龙头手镯1985年获省部优称号;布依族四季手镯,1987年荣获省优称号;瑶族银鸟1989年获省优和设计二等奖;水族压领1991年被获省优
干烧铜鱼
2023-10-24
干烧铜鱼:宜昌以上长江干支流中盛产的铜鱼与鳊鲂齐名。鱼身呈古铜色,身体圆,头小肉厚,肉质特别细嫩,味道异常鲜美。干烧铜元是将一斤多重的铜鱼配以肉丁、辣椒、蒜、姜、酱油、高汤、白糖等佐料制作,色泽红亮,红油包汁,味香鲜嫩。
泊里西施舌
2023-10-11
肉质细腻,味道鲜美,与海参、鲍鱼齐名,被称为海中上八珍之首。西施舌的名称来自一个古老的传说。在春秋时期。西施与越国国相范蠡本来是一对情侣,后来因为越国复国需要,她被
新竹米粉
2023-07-13
新竹米粉:新竹米粉与新竹贡丸齐名,为台湾新竹市的名产。新竹米粉之所以会名闻全台主要在于当地特殊气候所致。每年中秋起讫翌年清明,东北风长驱直入到新竹后,受地形影响导致风势转骤,变为干燥的风,也因此造就了新竹第一名产。新竹市又暱名风城,也是因为当地常起风。
太东乡的干豆腐
2023-06-21
太东乡的干豆腐:太东乡的干豆腐干豆腐知识介绍:豆腐丝也叫云丝,豆腐丝是半脱水制品,属于豆腐的派生食品。干豆腐营养分析:1.豆腐丝中含有丰富蛋白质,而且豆腐蛋白属完全蛋白,不仅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而且其比例也接近人体需要,营养价值较高;2.豆腐丝含有的卵磷
培乳肉
2023-09-13
培乳肉:与包瓜、培腐乳齐名,临涣培乳肉同样以它的色泽鲜艳、形态饱满、入口肥而不腻、乳香浓郁,令人有食之不舍之感而远近驰名。据地方史料记载,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时,总前委在邓小平、刘伯承、陈毅同志的领导下,面临复杂的形势,当时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就设在临涣小
玉堂春酒
2023-08-10
宋朝,民间以霍山泉水酿造的玉露春酒就以其绵甜爽净的高雅风格蜚声燕京。明朝洪武年间,洪洞大槐树下大迁民,民间都以玉露春酒送别亲人。明朝正德年间,传说苏三和王景隆为了感谢崇公道的恩德,授意民间酒师在玉露春的基础上加工成玉堂春酒,六百年来一直流传在
蓝靛瑶的花腰带
2023-11-21
蓝靛瑶的花腰带:凌云县逻楼镇磨村新寨是少数民族蓝靛瑶聚居地,那里的女性一直穿着传统的民族服饰,在她们的服饰中,腰带代表着不同的象征意义。走进村民邓美莲家,热情好客的邓美莲向我们介绍了磨村新寨女性佩戴腰带的习俗:一般一件衣服配一条腰带,传统蓝靛瑶女性衣服前胸只有
腊牛羊肉
2023-12-30
腊牛羊肉:腊牛羊肉在西安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是西安的名小吃之一。它选料考究、工艺精良、辅料齐全、火功得当,卤出的肉质地酥粒、色泽红润、香醇可口。相传慈禧太后逃难到西安时,吃了西安的腊牛羊肉赞不绝口。今天的腊牛羊肉已成为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你一定要买一点回去。保鲜
尧母月子汤
2023-08-25
庆都乘兴浴三河,过境游龙涌爱波,绸缪移时龙布种,唐尧临世万民歌。这首《竹枝词》说的是庆都秀女的爱情故事。话说当年尧父和尧母在尧帝故里的下阿溪0浴爱河,无意中喜得龙种,珠胎暗结
严和尚的烧猪头
2023-10-21
严和尚的烧猪头:严和尚的烧猪头:严和尚,城关西街人。曾在今红旗商场附近开夜市馆。他的烧猪头最为出名。他切的猪头肉薄如纸而不腻,味道鲜美,成为汉川小吃一绝。他的卤兔子,素火腿(豆棍)、鲜豆丝也很受顾客欢迎,他的面条是现撵现卖,人们晚上消夜,总爱到他那里去尝新。
深县韭黄
2023-08-03
深县西安庄栽培韭黄始于明代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据说当时有一位老人将韭根当柴烧,无意中放在烧火的炕上,过了10余天,未干的根竟长出了黄芽韭,这位老人大悟,于是试种冬韭,经过代代相传,不断改进,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