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西安5大优秀民办博物馆有一家是全国唯一、有的取乾隆御笔为名 相关特产共 7500 条
和源酸石榴
2023-07-10
和源酸石榴:和源酸石榴2015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红河州和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典型的省级农业龙头企业,长期以来专注于产品的种植和自主品牌的打造,其产品和源牌酸石榴是建水县乃至红河州极具特色的一张名片,产品远销昆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型城市,还出口到迪
虾酸和臭酸
2023-12-12
虾酸和臭酸:虾酸牛肉肥肠一般饭店都有的,有点辣,不宜多吃,倒是很下饭。臭酸一般饭店就没有了,因为这东西太臭,而且臭名远扬,一家煮一条街都能闻到。吃法也很奇怪,不用新鲜菜来煮,得用乱七八糟的剩菜煮一锅才有味道。通常一般人是吃不习惯的,光闻味道就够了。
叶腊石工艺品
2023-09-19
叶腊石工艺品:寿宁县开采的叶腊石,加工精制成印章和工艺品,花纹独特,色彩奇异,有篆刻印章、刻钮印章、龙凤对章、狮子对章及神话人物、珍禽异兽、花草瓜果、山水盆景等。其中有全国稀有的牛角冻、黑花石,为旅游纪念珍品。
小桃园煨汤
2023-10-26
小桃园煨汤:位于汉口胜利街兰陵路口小桃园本为筱陶袁,最初是由陶、袁两姓的两个小贩在这里搭棚设摊,经营油条、豆浆之类的小吃,后来两家合作,经营煨汤。解放后,以谐音小桃园为名,是著名的煨汤专家。该店主要品种有瓦罐鸡汤、排骨汤、八封汤、甲鱼汤、牛肉汤、鸭汤等。以瓦罐
黄泥岗原浆酒
2023-09-28
黄泥岗原浆酒:山东黄泥岗酒业有限公司(原山东郓城县黄泥岗酒厂),位于人杰地灵的水浒英雄之乡山东郓城,是一家拥有几十年历史的白酒生产基地,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能生产多种香型的原浆酒酿造老企业。公司建于1969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山东省较大的白酒生产基地。公司
金寨山核桃
2023-09-11
金寨山核桃:金寨县山核桃又称大别山山核桃,是大别山长期地质、气候演变特化产生的变异种,是一个新的山核桃品种,具有果大、壳薄、出仁、出油率高等特点,是唯一生长在花岗岩分化土壤上的品种,与我国现有的其他五个山核桃种相比,含有更多的钾、钠、镁等物质,其营养更为丰富。
如意回卤干
2023-08-27
传说朱元璋在金陵登基后,吃腻了宫中的山珍海味,一日微服出宫,在街头看到一家小吃店炸油豆腐果,香味四溢,色泽金黄,不禁食欲大增。他取
文登学酒
2023-10-09
2005年3月,荣获全国浓香白酒优秀产品称号,同年10月,荣获山东名牌产品称号。日前,文等学酒被授予山东省白酒行业十大
双阳梅花鹿
2023-06-20
双阳梅花鹿:双阳养鹿历史悠久,1995年在全国首批百家中国特产之乡评比中被命名为全国唯一的中国梅花鹿之乡。双阳梅花鹿是以双阳型梅花鹿为基础,采取大群闭锁繁育的方法,历经二十三年,培育出的我国第一个茸用梅花鹿品种,品种形成时鹿只数为3725只,已被引种到全国各地
留香阁毛笔
2023-09-13
留香阁毛笔:淮北市留香阁毛笔厂生产的毛笔,选料精良,制作精细,刚柔适度,有200多个品种,属宣笔。留香阁在发掘传统制笔工艺的基础上,既保持宣笔的特点,叉博取众长,吸收湖笔取锋的长处,独创了自己的风格生产出一批独具特色的高档精品。留香阁的产品不仅保持了毛笔特有的
鲎粿
2023-12-07
鲎粿:鲎粿(hòuguǒ),是汕头市潮阳区棉城、海门特有的传统小食,是以潮阳特产的甘薯粉与大米、海鲎肉汁为主料制作而成,是汕头特色小吃之一。鲎粿最传统的做法是取鲎肉与米浆混合,加入猪肉末香菇鹧鸪蛋等食材一同炊制,最后再经油浸高温烹制而成,极具潮阳乡土味,如今回
温岭泡虾
2023-12-03
温岭泡虾:温岭泡虾是浙江台州温岭的特色小吃,粉浆包裹,里面加碎肉、鸡蛋、虾仁等,油炸而成。泡虾是台州人的方言称呼,台州叫油鼓,原料是小麦粉。小麦粉和水搅拌成稠糊状,用特有的器具取上适当的量,往里加上调味好的肉碎作馅,可以再加几颗鲜虾仁,味道会更鲜美,仍用器具包
手工编织披肩
2023-12-23
手工编织披肩:在丽江,披肩是一大特色。古城里行走的时尚女孩,身上一定有一条很吸引目光、很民族味的披肩。丽江古城里卖披肩的店铺一家接着一家,让人眼花缭乱。披肩的种类和材质非常多,有羊毛的,棉的,丝质的;样式有正方形,长方形。最特别的是纳西姑娘手工织的披肩,毛的,
义马水花佛手糖糕
2023-10-15
相传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慈禧太后逃难西安。返京途中,路经陕州,当时的知州为献媚取宠,灵机一动,令人制作出一种别出心裁的水花佛手糖糕。糖糕表层如同黄河的浪花,堆叠起泡,薄如蝉翼,色如红金,状如佛手。笃信佛教的慈禧看到佛
圣药定坤丹
2024-01-09
圣药定坤丹:圣药定坤丹定坤丹,被世人公认的圣药,是山西中药厂特产妇科名药。其处方奇妙,配伍得宜,除具有调经活血的特殊效力外,兼有理气、健脾、补血、止血、镇痛、强壮等作用。据历史记载,定坤丹始创于清代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当时,京师太医院广集全国名医,编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