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赞大数据看春节泰安旅游东平的这处景点成为泰安最受欢迎景区之一 相关特产共 7500 条
合肥白切
2023-12-08
合肥白切:合肥白切是安徽合肥四大传统名点之一,又名浇切,已有百余年历史,清光绪帝时就已闻名于世。块方,片薄均匀、质白透明,因拌有芝麻,故香、甜、脆三味俱佳,而成为优质名点。切即一种刀法运用。光听这名字就觉得有作为名点小吃的气势。安徽小吃白切具有片薄甜脆、质白透
西域斋糕点
2023-12-10
西域斋糕点:西域斋作为廊坊的一个清真糕点老品牌,依然成为老廊坊人的选择。西域斋一直坚持做传统糕点,时隔多年还依然是老味道,很受当地人尤其是老市民的欢迎。种类不外乎传统的自来红、奶皮,馅料也是往年常见的枣泥、豆沙等,可买账的顾客却不少,西域斋似乎要将它的传统特色
剁辣子姜
2023-10-28
剁辣子姜:通道侗族自治县是全国生姜的生产区之一。通道生姜以块大、纤维少、脆嫩和辛辣适度的特点畅销省内外,是制作糖姜、五味姜、姜汁饮料以及药用的上等原料。侗乡群众用它制成的剁辣子姜,成为宴席上一道极受欢迎的开胃菜。在通道侗乡的宴席上,当丰盛的酒菜使宾客的筷子无所
四川花椒
2023-12-02
四川花椒:四川是重要的花椒产区之一,该地花椒栽培历史悠久,品质优良,特别是金川所产的大红袍花椒更是全国闻名,堪称花椒之极品,这其中包含有人们的喜爱之意。凤县大红袍花椒以色泽鲜红、粒大、肉厚、形具双耳、麻味悠久、清香浓郁,被称做红椒.特点:花椒属芸香料灌木或小乔
水车板鸭
2023-10-27
水车板鸭:水车板鸭始产于明朝,至今已五百余年历史,原名泡腌,本地民间仍沼用此名,1905年成为商品销往香港、澳门,并转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为东南亚各国之席上嘉肴,馈亲友之珍品,颇受东南亚各国欢迎。以肉质肥嫩的水车麻鸭做成的水车板鸭,被誉为腊中之王的美誉,水
浑源蚕豆
2023-08-12
其制法要经过多种工序,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钙、磷、铁和维生素,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远销河北、内蒙地区。与之匹配的浑源莲花豆更是受到周边地区和各地游客的青睐和喜爱,成为游客出行中餐桌
农家土糕
2023-06-22
农家土糕:农家土糕松江自古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这里气候宜人,雨量充沛,非常适合各种农作物的生长。因此盛产的优质稻米名扬于世。在明清时,松江仓桥一带就形成了官粮储运和粮食交易的中心,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天下粮仓。生活在松江的农民每到春节,都有一种习俗,便是用当地
保定溜肥肠
2023-12-09
保定溜肥肠:溜肥肠是一道常见的汉族美食,颜色金黄,形似肥肠,外焦内嫩,咸甜味香,老幼欢迎,常吃不厌。作为一种对肥肠进行加工的方法,经过溜制成菜肴,是肥肠最常见的烹饪方法之一。
金瓜丸和金瓜饼
2023-09-01
金瓜丸和金瓜饼:金瓜丸和金瓜饼南瓜,云和俗叫金瓜,是民间最普通的蔬果。山区农民房前屋后,田头地角大量种植,困难年景,它是救命主粮以瓜代饭,吃得边皮肤都发黄;年稔岁丰,这代主粮的瓜果,又会降格成为猪饲料。但想不到聪明灵巧、善于烹调的农家主妇,还能使它变化成为美味
昭通油糕饵
2023-07-10
昭通油糕饵:霍达的一本《穆斯林葬礼》中提到过油糕饵。在昭通,油糕饵是一种有滋有味被丰富了的生活味道。成为昭通小有名气的小吃,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昭通,生活的民族主要有回、汉、彝,这鲜香的美食已伴随昭通许多的岁月。不管这是哪个民族的特产,在昭通,油糕饵是每个人
永河皮子
2023-10-20
永河皮子:永河皮子在红安县一些地方,一直流传着过年做皮子的习俗,永河皮子最具独特风味。春节临近,永佳河镇的皮子作坊又开始热闹起来,肉厚、香嫩的永河皮子成为人们团年饭里的一道特色佳肴。黄豆制品皮子俗称千张,相传有两百多年历史。作坊豆香夹杂着水汽扑面而来,作坊师傅
日照金乌贼
2023-10-07
日照金乌贼:日照金乌贼是日照又一大地方特产,栖息地集中在我市近海水域,以胴体肥厚,肉味鲜美而闻名,更因为以其缠卵腺而加工的乌鱼蛋为传统贡品并享誉国宴而成为日照水产品的一张名片。日照金乌贼,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特产。是日照四大地方特产之一,栖息地集中在日照市近海水
红石鸡
2023-09-26
红石鸡:农历六月至八月的夏耿夜间,三清山条条溪涧的石壁处,有石鸡成群栖息或觅食,并发出贡、贡、贡叫声。这三个月是捕捉石鸡的好机会。每逢此时,山麓的农户人家便点松明火或以手电照明,循溪而上去捕捉石鸡。农历九月后,石鸡则深藏石壁隙中不得见了。石鸡的形状爪长有毛。大
大同扒肉条
2023-12-18
大同扒肉条:大同扒肉条,又叫小烧肉,是大同八大碗之一,也是大同传统名菜。扒肉条以其色泽红润,酥软可口,肥而不腻,成为大同人著名的菜肴。大同扒肉条制作方法与扣肉大同小异,它的上色方法十分特别,最早是在煮肉时放入葫芦条,利用其含的糖分进行上色,后来改为老大同酒厂出
亚须
2023-08-24
亚须:用芦柴或水竹纺织的捕黄鳝工具。100多年前,溱东乡罗村仅两家自编自用,以后代代相传,成为普遍的家庭副业。远销浙江、山东、湖北、苏南等地。1985年罗村有584户,年产110万只,产值180万元,人均收入414元,成为副业特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