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走进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体验苗族非遗文化 相关景点共 7156 条
中共西江特委机关驻广宁石涧旧址
2023-06-26
中共西江特委机关驻广宁石涧旧址座落在现广宁县石涧镇黄塘村,是一间青砖瓦面木料结构的三间两廊式平房,面积大约90平方米。1939年3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成立西江特委,王均予任西江特委书记,机关设在新兴。6月,特委机关迁至广宁县石涧,设在黄塘村共产党员王德彬家里
时光贵州小镇
2023-02-26
时光贵州是贵阳城西休闲旅游主题商业街区、贵州100个特色旅游景区之一,位于贵阳百花湖、红枫湖之间,是一个集旅游、度假、休闲、食宿、娱乐为一体的休闲旅游主题商业街区
后龙柏舟遗烈石牌坊
2023-08-02
后龙柏舟遗烈石牌坊位于屏南县屏城乡后龙村村西,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石牌坊坐北向南,通高约5米,通宽约4米,花岗石砌筑,三间四柱五脊顶,中间有圣旨,顶葫芦刹;横匾阴刻柏舟遗烈,左右两边刻有皇清旌表的字样,左右额坊浮雕精美象、凤等图案和纹饰,石柱阴刻联句
建国初期中共西江地委机关旧址
2023-06-26
建国初期中共西江地委机关旧址位于现肇庆市正西路45号翕庐(又称绿瓦桁)。翕庐1934年建成,坐南向北,面向正西路,原为国民党高级将领余汉谋之兄余骏谋住宅。该建筑为混凝土砖木结构,由主楼、东西附楼及后花园组成,占地面积1187平方米,建筑面积1884平方米
贵州民族文化宫(贵州省民族博物馆)
2023-09-23
•可看到贵州各个少数民族的服饰、工艺品、农具家具等实物展示。景点介绍贵州省民族博物馆位于贵阳地标建筑之一的民族文化宫大楼里,馆内主要陈列了贵州17个世居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银饰、生产用具、生活用品以及民族文献古籍等展品,向人们展示了贵州各民族的文化与历史
贵州石文化艺术宫(贵州古生物化石博物馆)
2023-09-23
贵州石文化艺术宫,位于小河区黄河路交叉路0通环岛下层,是一座圆形透空沉降式大型建筑,占地面积为5400平方米。宫内陈列展示贵州古生物化石、矿物晶簇、雅石及石雕等艺术精品
《非诚勿扰2》试婚房
2023-04-28
电影《非诚勿扰2》中秦奋与笑笑的试婚房,房间装饰、布置等全部未变动。试婚房位于名为人间天堂鸟巢度假村酒店,它伴山面海,每栋别墅客房都像鸟儿筑巢一样,悬于峭壁之上,在茂密雨林中若隐若现。木屋非常有特色,价格当然也不菲。酒店提供餐饮、SPA等服务
中共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委员会旧址
2023-03-18
中共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委员会旧址位于五指山市国兴路,时代为1955年。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本体边缘为界,东面向外延伸2米,南面向外延伸2米,西面向外延伸2米,北面向外延伸2米。
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
2023-09-25
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开放1989年10月,设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下五屯街道(贵州军阀鼻祖、贵州省第一任省长刘显世家族之住所)兴义刘氏庄园内。中文名: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类别:历史类开放时间:1989年10月地点:贵州交通:兴义万峰林机场
蓝天城少儿职业体验乐园
2023-12-02
蓝天城,是中国最好的儿童职业体验中心,面积18600平方米,高10.8米。以工业制造、商业、传媒、美食、金融、军事、文化七大主题为中心,设置近百种体验项目,内容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是青少年儿童真正的第二课堂和实践基地!国际化的互动体验教育平台
森林工业生产体验游
2023-07-15
(1)采伐体验景区。按照林区林业生产发展的历史,将不同阶段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转变,开发为不同的林业生产景点。(2)原木运输体验景区。因原木运输体验景区旅游内容过于淡薄,结合林区早期开发运输历史背景,利用我区具有两条河流这一优势,修建橡胶坝抬高水位
无锡集成电路体验馆
2023-05-20
集成电路体验馆位于无锡博物院东区地下一层,展区面积约1600平方米。展厅内设置了序厅、微电子产业链区、微电子发展历史区、微电子多媒体应用区、智能交通体验区、智能家居体验区、宇航及信息安全体验区、未来微电子发展预测区、无锡微电子产业区等九大展区
神山遗
2023-06-23
潮安神山遗址位于潮安县归湖镇梨树下神山南坡。年代为商周时期。遗址面积约1.2万平方米。1982年发现。发现较多的陶片,有夹砂红陶、黑陶,泥质灰陶、褐陶,纹饰有绳纹、篮纹、方格纹、菱格纹、叶脉纹、双线方格纹、云雷纹、夔纹、米字纹等
勒通古镇·千户藏寨旅游景区
2023-02-22
勒通古镇·千户藏寨旅游景区位于理塘县城北老城区,景区内有距今400余年历史的七世0故居——仁康古屋,有著名大寺拉不楞寺(甘肃夏河)的根本五世嘉木样故居;有和爱国将领黄正清将军的故居及陈列馆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樟树林展示馆
2023-05-16
樟树林展示馆是江西首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以活态体验、贴近生活、活动传播为特色,全面展现赣江流域的非遗魅力,激发民众文化自觉,同时,通过将非遗与教育、体验、旅游及艺术鉴赏创新对接,真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