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路易艾黎旧居 相关信息共 1325
南京汪精卫旧居
南京汪精卫旧居
2023-11-03
南京汪精卫旧居南京汪精卫旧居原为褚民谊居所。旧址位于原颐和路34号,建于1936年10月,是原汪伪行政院副院长褚民谊为表忠心献给汪精卫。占地2.3143亩,约1542.8平方米,建有一幢富丽堂皇的西式三层35间洋楼和西式平房10间,汽车房2间等
艾肯博依遗址
肯博依遗址
2023-09-09
肯博依遗址。文物所在地:皮山路段洛克乡处20公里315国道东南1公里;年代:不详;调查备案时间:2017年;保护级别:县级;保护单位:县文物保护管理所。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坐标为:南角:东经77°41′35.8″
天赐湾毛泽东旧居
天赐湾毛泽东旧居
2023-10-01
天赐湾毛泽东旧居位于靖边县天赐湾乡天赐湾村。1947年毛泽东转战陕北期间于6月9~16日在这里居住7天。旧居为3孔土窑洞,中间开门,两边各有1卧室。当年毛泽东住左边,周恩来住中间。1969年,靖边县革命委员会对旧居进行了维修布置,成立了毛主席旧居革命纪念馆
毛邦初旧居
毛邦初旧居
2023-05-18
毛邦初旧居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珞珈路1号。该建筑建于1935年,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原建筑产权为张华增所有,解放前由毛邦初住用,现为省级事务管理局所属,毛邦初旧居,毛邦初旧居简介,毛邦初旧居南京市鼓楼区毛邦初旧居旅游指南
黎家炸鹿肉
家炸鹿肉
2023-07-24
家炸鹿肉:海南黎族风味菜。鹿肉是高极野味,肉质细嫩、味道美、瘦肉多、结缔组织少,可烹制多种菜肴。鹿肉含有较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糖和一定量的维生素,且易于被人体消化吸收。鹿肉性温和,有补脾益气、温肾壮阴的功效。中国传统医学认为,鹿肉属于纯阳之物,补益肾
高安毛主席旧居
2023-08-12
1930年7月下旬,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在从汀州向长沙转战途中来到高安县城,居住在胡氏宗祠3天,解放后,高安县政府将此地辟为毛主席旧居旧居座落于城区解放路东段,1942年9月被侵华日军烧毁,1978年10月为了弘扬革命精神
黎氏三世祠
氏三世祠
2023-06-26
氏三世祠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桃村上街7号。明代建筑风格。坐东北向西南。面阔三间带左侧青云巷。原三进深,现后座已不存在。总面阔21.2米,进深44.4米。硬山顶,龙船脊,人字封火山墙,素胎瓦当,滴水剪边,青砖墙,红砂岩石脚。建筑较为低矮
杨爱源旧居
杨爱源旧居
2023-03-23
杨爱源旧居位于杏花岭区杏花岭街道办事处杏花岭社区南华门13号,年代为民国。杨爱源旧居为太原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马鸿逵旧居
马鸿逵旧居
2023-03-24
马鸿逵旧居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宁海路2号,21号。该建筑为马鸿逵于1949年初以其长子马敦厚之名购得,有楼房1幢2层22间,平房3进10间,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墙体红色,屋顶青色,马鸿逵旧居,马鸿逵旧居简介,马鸿逵旧居南京市鼓楼区马鸿逵旧居旅游指南
艾溪陈家村明清建筑群
溪陈家村明清建筑群
2023-05-16
时代:明至清类型:古建筑地址:江西省进贤县架桥镇溪陈家村简介:地处架桥镇溪陈家村,明至清代民居。村南正中为明英宗天顺六年(1464年)建义门世家总门楼,4柱3间红石青砖结构,高6.2米,宽9.6米,外六字形围墙内。内门木柱楼阁式凉亭建筑
曹锟旧居
曹锟旧居
2023-03-20
曹锟旧居时代:1923年地址:天津市和平区南海路2号类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曹锟,字仲珊(18621938),天津大沽人。早年毕业於天津武备学堂,后投靠袁世凯,深得赏识,被封为虎威将军、一等伯爵。曾任直隶督军兼直隶省长。1919年被推举为直系军阀首领
顾祝同旧居
顾祝同旧居
2023-05-18
顾祝同旧居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莫干路111号。该建筑建于1937年前,西方现代建筑风格,有楼房1幢3层12间,平房2幢5间,墙体黄色,屋顶青色,原为顾祝同所有。1948年4月该建筑曾被美国大使馆作为职员住所租用,顾祝同旧居,顾祝同旧居简介,顾祝同旧居南京市鼓
蒋仲苓旧居
蒋仲苓旧居
2023-07-25
蒋仲苓旧居位于义乌市苏溪镇蒋宅东街39号,时代为民国,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006年6月公布为市级文保点,2011年8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文号为2011.08.27义政发【2011】64号,蒋仲苓旧居,蒋仲苓旧居简介,蒋仲苓旧居金华市义
艾山温泉胶东人家
山温泉胶东人家
2023-08-15
山温泉胶东人家主要经营各种农家菜、山野菜及各色农家小吃,菜品以绿色保健为主,其中石磨豆腐、大锅炖鱼、大锅鸡、农家四大碗等深受各地游客喜爱,所有原材料均采自度假村农业养殖基地桃村多谷山
惠我南黎
惠我南
2023-07-27
亭中立着一块巨大的石刻,上有乾隆皇帝亲笔书写的惠我南四个斗大的字。原来,在乾隆年间,经相山西北流向相山东南的濉水,因河床年久淤塞,每逢雨季泛滥成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