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辛亥革命黄花岗起义平南县五烈士纪念塔 相关信息共 5235
贺锦斋烈士纪念碑
贺锦斋烈士纪念碑
2023-06-13
贺锦斋烈士纪念碑位于常德市石门县东山峰管理区枫香坡村。该碑由石门县人民政府、石门县民政局、东山峰农场、泥沙区公所、泥沙公社管委会投资于1984年1月8日修建。碑为青石制成,呈方柱状
邓拔奇烈士故居
邓拔奇烈士故居
2023-05-25
邓拔奇烈士故居座落在怀集县甘洒镇永富村委会高富村中心,建于1805年。坐北向南,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传统式平房。面阔三开间。总面阔21.89米、总进深11.53米,占地建筑面积252.39平方米
十二圩五香茶干
十二圩香茶干
2023-06-25
十二圩香茶干:十二圩香茶干是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的特产。十二圩香茶干口味鲜美,咸、香、甜适中,粗咬鲜美异常,细嚼香味满口,食后回味绵绵,有开胃之奇效,增食欲之能,久食不厌。出产香茶干的江边古镇十二圩,隶属仪征,是清朝淮盐汇集转运的重镇,被称为食盐之都。十
柳河“五·七”干校旧址
柳河“·七”干校旧址
2023-03-28
柳河·七干校旧址为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柳河·七干校旧址位于通化市柳河县姜家店乡兰家街村,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柳河·七干校旧址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林景云烈士故居
林景云烈士故居
2023-09-03
良庆社区:良庆社区是良庆镇政府所在地,位于南宁市象大道中段,社区总面积9.7平方公里,下辖四个自然坡和镇直各企事业单位,共4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210人。良庆社区种植以水稻和蔬菜等经济作物为主,种桑养蚕为辅,养殖以鸡、猪等为主,近年来因征地拆迁较多
朱良钧烈士故居及墓
朱良钧烈士故居及墓
2023-05-03
朱良钧烈士故居及墓(故居新增)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黄金坝西北。朱良钧(19101926年),1926年北平三•一八惨案殉难烈士。原籍扬州,自幼随父去北平就读。1926年在天安门前参加反帝,与刘和珍等烈士同时牺牲。1928年棺柩运回扬州安葬于此
张和邦烈士纪念碑
张和邦烈士纪念碑
2023-06-19
张和邦烈士纪念碑位于连平县忠信圩镇东北向100米黄岭山山腰上,距县第二人民医院约200米。张和邦,原籍广东梅县松口人,出生于印度尼西亚,14岁回国念书,后加入东江纵队,曾分别在连平隆街大田小学、大湖湖东小学、忠信镇小学等地,以教师作掩护,从事革命活动
熊、范二烈士专祠
熊、范二烈士专祠
2023-08-01
熊、范二烈士专祠位于安庆市沿江东路,与迎江寺相邻。该专祠原为慈云阁,建于康熙三年(1664年)。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改建为英果敏公祠。民国元年,安徽省政府为祭典民主革命烈士熊成基,范传甲,改为熊范二烈士专祠。该建筑造型古朴典雅,气势宏伟
陈元宰烈士纪念亭
陈元宰烈士纪念亭
2023-04-03
陈元宰烈士纪念亭位于云霄县和平乡通贝村乌山上。陈元宰烈士,1907年出生在云霄县城关溪美街,1925年泉州培元中学毕业,1926年参加北伐军,在厦门投入工农运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与李联星等同志到漳浦创办醒民学校、组织农会、开展抗捐抗税斗争
五仙门发电厂旧址
仙门发电厂旧址
2023-04-09
仙门发电厂旧址位于越秀区沿江西路421号附近,始建于1901年,现存占地面积约2636㎡,建筑面积约8482㎡,是华南地区最早的商办电厂,也是广州历史上第一座火力发电厂。因位于明清时广州城南门仙门附近,民间俗称仙门发电厂
张一悟烈士纪念馆
张一悟烈士纪念馆
2023-04-19
张一悟烈士纪念馆于2009年7月1日面向社会免费开放,现已征集到张一悟生前使用过的书籍、用品等100多件,图片240多幅。纪念馆主展区分传播新思想;播火陇原;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金代五国城遗址
金代国城遗址
2023-05-10
沿依兰县城杨柳成荫的通江路北行二里许,路左侧矗立着一座两米高的石碑,上面刻着金代国城遗址七个大字。再西行数步即踏入800年前的辽金国土。据史书记载,北宋徽钦二帝坐井观天遗址就在这里。国城系辽代国部(城)之一
五云曲毫茶
云曲毫茶
2023-06-27
云曲毫茶:云曲毫茶是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的特产。桐庐云曲毫成品外形紧细卷曲,翠绿显毫;汤色嫩绿明亮,清香持久,味爽回甘;叶底绿亮。云曲毫产于浙江省桐庐县,是由县农业局于1988年新创制的名茶。产地群山环抱,林木茂密,溪涧纵横,泉水泛流,相对温度大,雨量充
顾正红烈士故居
顾正红烈士故居
2023-07-18
中文名:顾正红烈士故居地址:滨海县正红镇正红小街东南面积:28.7平方米檐高:1.96米
沙洋“五·七干校”旧址
沙洋“·七干校”旧址
2023-10-13
沙洋·七干校旧址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沙洋·七干校旧址位于沙洋县范家台沙洋警官学校校园内。19691979年,中央国家机关、湖北省党政机关及部分大专院校几十个单位陆续到此创办·七干校,共有2万余名干部及家属在此工作、劳动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