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适合自驾游的路线从贡山县到泸水市一路上都有美景环绕 相关景点共 7500
驳二艺术特区
驳二艺术特区
2023-05-10
驳二是指位于台湾高雄港第三船渠内第二号接驳码头,建于1973年,原为一般港口仓库,1995年开始由高雄市文化局接手经营,推动文艺活动。驳二艺术特区在2000年被人们发现,得到了开发,逐渐成为一个独特近海艺术开放空间
熊成基故居及生平史料陈列馆
熊成基故居及生平史料陈列馆
2023-05-03
前后共三进建筑,总建筑面积370多平方米,为两个连体四合院,青砖小瓦,木结构,典型扬派建筑风格。熊成基故居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辛亥革命先驱熊成基是扬州古城走出去热血青年
石鼓渡口红色旅游景区
石鼓渡口红色旅游景区
2023-03-22
丽江·石鼓渡口红色旅游景区1936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在贺龙、任弼时、肖克率领下,这里渡江,北上抗日。解放后,在丽江石鼓碑背后高坡上,建起了碑高8.1米红军长征渡口纪念碑,立于突兀高坡上,气势雄伟,庄严肃穆,俯临第一湾
阿图什市骑仕大观园
阿图什市骑仕大观园
2023-04-22
阿图什市骑仕大观园是庭院式农家乐旅游点,四星级农家乐,距离阿图什市7公里,该农家乐经过当地建筑设计师研究,挖掘、整理、设计,在建筑风格上融入了传统维吾尔民居风格和现代流行元素,布局、砖雕、房檐木雕、漆画等都体现了维吾尔民族建筑特色
腾龙阁
腾龙阁
2023-04-08
隆中风景区制高点修建一座纪念塔,总高十层,三顾堂后面拾级而上,可以达到此塔。塔内有卧龙出山图与相关三国文化典故。登高远眺,既可以观隆中山、湖北文理学院、卧龙镇全景,又能够俯瞰长江最大支流汉江及襄阳城优美精致。
洛阳西工兵营
洛阳西工兵营
2023-11-09
整个建筑为中西混合式近代建筑典范,对于研究洛阳近代建筑有重要意义。同时,洛阳西工兵营见证了洛阳民国三年(1914年至1948年)解放这一时期风云变幻近代历史
屈斗宫德化窑遗址
屈斗宫德化窑遗址
2023-10-19
屈斗宫窑址系宋元时代窑址,因当地村民为纪念南坡小路边奎斗宫而得名,位于德化县龙浔镇宝美村破寨山西南坡上。1953年为华东文物工作队考古调查发现。1956年,北京故宫博物院陈万里先生等再次对该窑进行调查。此后中央、省、地、等有关单位又多次复查
黄善璋墓
黄善璋墓
2023-09-04
黄善璋墓黄善璋墓位于明江机场附近,是北宋永平寨(今宁明一带)首任土官黄善璋陵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善璋墓是广西宋代时期土司制缩影。广西土司文化素有北祠南墓之称,北祠指祈城莫氏土司祠,南墓就是宁明县黄善璋墓
曲龙支部旧址
曲龙支部旧址
2023-06-19
1925年冬,在海丰农动影响下,由钟子怀、刘西琴等发动组织了河源第一个农民协会苏维埃曲龙农民协会,会长由赖民担任,会址就设在这座房屋中,从此东源县农动在党的领导下蓬勃发展起来,不到一年时间,在全县就组织了24个农会,
建阳书坊太阳山旧址
建阳书坊太阳山旧址
2023-10-30
1942年5月初,中共福建省委突破国民党顽固派第二次军事围攻,邵武樟树源转移到建阳书坊乡太阳山下南门丁厝村,继续领导全省人民进行抗日反顽斗争。由于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二次军事围攻遭到失败,无力在短期内对闽北根据地组织新进攻
孙吴胜山要塞森林公园
孙吴胜山要塞森林公园
2023-05-17
公园地处小兴安岭植物区最北端,属寒温带针阔混交林区,并保存有300多种食用药用植物和近300种野生动物。作为日军侵华时期中国东北通往当时苏联要冲,胜山要塞国家级森林公园所在孙吴县成为当时日军修筑北方军事设施军事重镇
伍连德纪念馆
伍连德纪念馆
2023-05-10
伍连德纪念馆位于保障街140号,它曾是原东北防疫管理处,也是哈尔滨医科大学前身——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旧址,伍连德纪念馆是利用该遗址进行翻建而成。装饰一新纪念馆为巴洛克建筑,内到外无不透露着古朴典雅欧陆风情,令人流连驻足,赏心悦目
祖庙大街店铺
祖庙大街店铺
2023-06-25
在岭南天地中,一处被标上祖庙大街店铺文物景点,曾经是明末清初佛山最繁华闹市。这里是古老佛山最繁华地方,最鼎盛时期出现在清乾隆年间。《佛山忠义乡志》古人绘画中可以依稀找到这一带店铺曾有的景象:这里曾经有售卖各种生活用品店铺
中国共产党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会址
中国共产党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会址
2023-08-13
这次大会是在红军大队湘南回师井冈山后,边界工作逐步恢复基础上,为了总结井冈山一年来斗争经验和进一步明确党任务而召开
五七干校旧址景区
五七干校旧址景区
2023-04-20
国务院直属口五七干校旧址景区是2007年5月由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隆湖一站原国务院五七干校遗址基础上兴建而成,总占地面积89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整体展现和反映了国务院机关派来1811名干部、家属及200多名子女在此劳动、工作、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