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通京古桥 相关景点共 2505
通沟岭山城
沟岭山城
2023-03-28
沟岭山城,位于吉林省敦化市官地镇老虎洞村东山上,因城址南部悬崖间有山洞,人们俗称为老虎洞,所以又称老虎洞山城。这座山名沟岭,古城处于一个平坦向阳的山坳中。城南,悬崖下是沙河,由南流来,在城西南角弯转向东河道落差很大,一直擦着山根泻下
通梁古榕
梁古榕
2023-10-25
梁古榕位于白沙岛梁村保安宫前,树龄已达三百多年,当地人皆视为神树,是澎湖岛上唯一的大榕树,共有数十条支干,枝叶繁盛茂密,形一个天然的华盖,蔽荫达半亩馀,是世界上难得一见的大榕树,澎湖地理环境原不适合植物生长,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大榕树在此却长得枝叶茂盛
沙河古桥遗址
沙河古桥遗址
2023-10-02
沙河桥遗址位于咸阳市秦都区钓台镇资村西南的沙河枯河河道中,它是198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元月,在沙河古道先后发现两座罕见的秦汉时期的大型木桥建筑,这两座木桥遗址是咸阳秦都区钓台镇王道村农民在淘沙卖沙时发现的
罗田、水南、京台古村
罗田、水南、台古村
2023-05-16
时代:清代类型:古建筑、地址:江西省安义县石鼻镇罗田村、水南村、台村简介:罗田、水南、台古村位于江西省安义县石鼻镇罗田村、水南村、台村。罗田为黄姓,传祝融帝后裔
师古桥小学——叶剑英、田汉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旧址
古桥小学——叶剑英、田汉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旧址
2023-06-12
古桥小学——叶剑英、田汉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旧址位于衡山县开云镇农科村师古桥旁边,距衡山县城和南岳古镇均为15华里。当年的师古桥小学办在位于长衡公路南侧小溪边的一座古寺庵里,庵内有一处能容纳二三百人的操坪,另有众多的厢房,其中有三间被作为教室使用
乌镇古桥博物馆
乌镇古桥博物馆
2023-10-20
乌镇就是活生生的一座桥的博物馆;如果说水是生命的源泉,那么桥就是连接的纽带、古镇的灵魂,一座座的桥,阻断了困难,连接了美好,每一座桥的都有着它的历史和动人故事。古镇的桥也许没有现代化大桥的威武气势,但它们却屹立在此千年,经历无数风雨,默默在此鉴证古镇的历史
小七孔古桥
小七孔古桥
2023-09-22
位于景区之首,景区之名由桥而得。这是一座小巧玲珑的七孔古石桥,桥长25米,桥面宽4米,拱高4米,建于清道光15(1836)年,昔为沟通荔波至广西的重要桥梁。此桥看似单簿,但几百年来它经过多次洪水冲击却泰然屹立,迄今完好无损,可见其建筑工艺的精妙
婺源通济桥
婺源济桥
2023-08-09
济桥位于婺源思溪村口泗水之上,建于明代,上面的廊亭长约22米宽约3.8米,是一座两孔廊桥。济桥和桥上的如来佛柱是古时村落水口组合建筑的孑遗。地址:上饶市婺源县思口镇思溪延村景区内类型:桥历史建筑游玩时间:建议1015分钟开放时间:全天开放门票信息:无需门票
通远门城墙遗址公园
远门城墙遗址公园
2023-12-04
远门城墙遗址公园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七星岗,远门城墙遗址公园系2004年重庆市渝中区重点建设项目,由渝中区政府投资,于2004年4月1日开工,2005年2月建成开园。远门城墙遗址公园由广场、城墙、雕塑组成
通贤贡柚生态园
贤贡柚生态园
2023-09-16
贤贡柚生态景区位于安岳县贤镇,距县城21公里,景区面积为3.4平方公里,是一个以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题,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餐饮娱乐、商务会议等于一体的城市近郊生态休闲度假胜地。贤贡柚生态景区是连续七届获得全国柚类评比金奖的贤贡柚的发源地
通真宫
真宫
2023-11-11
祠系硬山式,青砖小瓦,前殿开设大门南向,中甬道连中院,甬道东设一马厩,外置栏杆,内塑白马龙驹
通福桥
福桥
2023-04-28
福桥(五眼桥),位于石围塘街五眼桥村,横跨秀水涌,桥长44.6米,宽2.9米,是一座五孔石拱桥,广东人称孔为眼,故又称五眼桥。桥的造型和结构别具特色,宽孔薄壳,五孔以中间一孔最宽,其余四孔稍窄,两边对称。桥两头为台阶式,石级坡度小,便于轿马上落
水东村古桥群(永安桥、通明桥、竹桥)
水东村古桥群(永安桥、通明桥、竹桥)
2023-10-14
水东村古桥群(永安桥、通明桥、竹桥)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许联村,时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2011年2月,水东村古桥群(永安桥、通明桥、竹桥)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水东村古桥群(永安桥、通明桥、竹桥),水东村古桥群(永安桥、通明桥、竹桥)简介,水东村
五台山显通寺
五台山显
2023-10-25
《五台山显寺》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宝库,王昊
通玄观造像
玄观造像
2023-04-29
玄观造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南宋公布时间:1989年12月12日位于上城区七宝山东南麓太庙巷7号。玄观是南宋临安府有名的道观,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后屡圯屡建,至清咸丰间(1851-1861)毁,唯存壁间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