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郎公寺遗址 相关信息共 7500
你不知道的内丘人文旅游资源——且停寺遗址
你不知道的内丘人文旅游资源——且停遗址
2023-08-15
你不知道的内丘人文旅游资源——且停遗址:且停遗址宋元位于内丘县南赛乡沟村南的且停山下,东距县城21公里,总占地面积大约20亩(13300平方米)。此地属于丘陵向山区过度地带,山冈起伏较大,沟壑纵横,自然形成了独特的一处寺院遗址。该寺院四面环山,山体不高,
周旭公祠
周旭
2023-04-09
周旭祠始建于民国十八年,即公元1929年,是周氏二十世嗣孙陆军上将周斓发起修建的。它位于祁东县白鹤街道黄龙居委会(原源山村老祠组)。根据周氏族谱记载,周氏原是江右泰和县人,元末周氏始祖仪举家迁往我县,后分为鹏鹗旭幽四房,其中旭后裔徙居源山
佛山盲公饼
佛山盲
2023-11-10
佛山盲饼:产于广东佛山。据传,一个叫何声潮的盲老头,在佛山祖庙大街开设乾隆堂卦馆,由于日常拖儿带女来问卦算命的人很多,孩子吵闹不休,无法应付,何声潮儿子何予斋便制做肉饼出售,借以使孩子们安静。因此饼为盲公馆卖,故起名为盲饼。特点:盲饼用料纯正,制作得法,
隆务寺
隆务
2023-04-21
隆务位于青海省同仁县城隆务镇西南,是教寺院。藏语称德钦曲科尔,意为隆务大乐0洲。寺院依山傍水,始建于元大德五年(1301年),早于甘肃拉卜楞和青海塔尔寺,位居安多诸之首。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以后多次扩建修缮,为藏汉合璧式建筑风格
苏州况公祠
苏州况
2023-11-20
祠位于道前街西美巷。清道光六年(1826年)建况祠(原址为五显庙,况钟曾于丁忧期间在此读书会客),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建,1933年重修,祠内有享堂、戏台等建筑。况祠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周万公祠
周万
2023-04-09
周万祠位于北湖区华塘镇塘昌村6组,时代为民国。2018年,周万祠被郴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宗祠外墙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外延5米处
公盂岩旅游攻略 公盂岩游记
盂岩旅游攻略 盂岩游记
2024-03-21
盂岩位于浙江省境内,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休闲场所,这里的一切都显得和大自然贴切,让你的业余生活更加充实,这里游客比较少,但是风景极佳,美食可口,下面给大家分享盂岩旅游攻略。
两塘公祠
两塘
2023-10-30
两塘祠始位于番禺区大岭古村。建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是大岭村陈氏八世祖祠。先祖名为两塘,故名两塘祠。总体本进三楹结构,祠占地面积1686平方米,座东北向西南
祝公岩
2023-10-17
岩,位于义乌市廿三里镇华溪村的武岩山麓。名为岩,实是洞。相传古时有一僧人在此书刻竺阳洞三字而得名。祝岩是它的俗称。竺阳洞三面环山。洞坐东朝西,洞门顶端岩壁上有明万历知县周士英、竺阳洞主虞国奇所书云山石室、漱石枕流、及清乾隆年间鹤州虞恩绶所书云飞、禅岩等石
滑县大刘营铁枪寺文化遗址
滑县大刘营铁枪文化遗址
2023-09-01
【滑县大刘营铁枪文化遗址】在滑县老城北约三十里,有村名赵乎。村北旧有一,本名明月。五代后梁宣义军节度使王彦章曾屯兵于此,且死后有石刻画像供奉于此。因王彦章号王铁枪,故民间俗称此为铁枪。​​​​
直正公祠
直正
2023-05-24
直正祠位于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仙桥西岐村古寨后,建于1908年,是陈氏古溪族第十世祖义直和持正的子孙兴建的祖祠。建筑坐北朝南,二进式祠堂建筑,两边配四座四点金,门前为大灰埕
陈胡公陵园
陈胡陵园
2023-03-15
陈胡陵园有陈胡公墓,俗称胡铁墓。此墓位于淮阳龙湖东南南坛湖畔,是中华陈姓的始祖墓。陈胡名妫满,虞舜后裔。周武王灭商后,把他封到陈地,并把女儿大姬嫁给他。妫满雄才大略,建陈国,筑陈城,兴百业,造福民众,使陈国雄居十二大诸侯国之列。妫满死在陈国,就葬在这里
江山江郎山、廿八都一日游——衢州光大旅游
江山江山、廿八都一日游——衢州光大旅游
2023-08-28
江山江山、廿八都一日游——衢州光大旅游:江山江山、廿八都一日游2010年8月作为中国丹霞的系列提名地之一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江山不仅聚岩、洞、云、瀑于一山,集奇、险、陡、峻于三石,雄伟奇特,蔚为壮观,且群山苍莽,林木叠翠,窟隐龙潭,泉流虎跑,风光旖旎。
恒慎陈公祠——中共东莞县工作委员会机关遗址
恒慎陈祠——中共东莞县工作委员会机关遗址
2023-06-16
恒慎陈祠——中共东莞县工作委员会机关遗址位于望牛墩镇上合望角村,GPS坐标:北纬23°0410.7,东经113°3923.7,海拔高程5米。1936年10月,中共东莞特别支部成立,隶属中共广东工委领导
华盖寺
华盖
2023-06-23
华盖华盖位于饶平县上善镇上善村岭头,俗称岭头庵,创自明朝,1996年起重建。处于通往毗邻福建、大埔的水泥路旁,山青水秀,交通方便,引人注目。创自明代,清乾隆三十九年(1744)从对面山峦移来今址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