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 阿坝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 相关信息共 7500 条
红军第108团旧址
2023-08-02
红军第108团旧址位于莆田市仙游县钟山镇麦斜村麦斜岩。1930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207团在莆田建立后,中共仙游县委也开始走上创建红军队伍的道路。同年9月,中共仙游临时县委通过多种渠道,筹集了10多支长,组建了一支红军游击队
江油红军文物陈列馆
2023-09-16
江油红军文物陈列馆于2011年6月底开馆,是中共江油市委、江油市人民政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而建设的红色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列馆对红军在江油留下的革命文物进行了集中展示,对散布在境域内的大部分红军石刻标语进行了集中保护、陈列
藤桥常住碑
2023-05-02
藤桥常住碑旧时,平坡村北路口漾江面上曾建有一座藤子桥,是西岸向阳、石坪、高发三村通往平坡的重要桥梁。西岸桥头立有一块藤桥常住碑。碑高120米,宽0.57米,大理石。该碑于1958年被拆除,1966年被一村民背回石坪村用作桌面
县学记碑
2023-05-27
县学记碑位于芜湖市镜湖区市十二中学校内。碑高2.62米,宽1.24米,厚0.24米,石质为青石。米芾(1051~1107)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知无为军时,芜湖学宫正奉诏扩建,开州县置学(地方办学)之先河,为记其盛,县令林修专请礼部尚书黄裳撰文
襄汾造像碑
2023-07-08
介绍:襄汾造像碑在山西襄汾县境内。原分布在善惠寺等五座寺庙中。寺宇早毁,尚存造像石刻二十二通,形象秀美,刻工洗炼。造凿于魏、北齐、隋、唐四代。碑高大者2.8米,小者1.5米,一般在2米左右。内容主要是佛、菩萨、弟子、胁侍、天王、供养人等
杉城红军井
2023-04-04
红军井位于泰宁县杉城镇红卫行政村岭上街东侧11号。红军街两旁的民居当年曾驻扎着大批红军官兵,他们的生活用水都是从岭上街东侧11号那口儒学井里汲取的。后人为了纪念那段历史,将儒学井改名为红军井
上屯革命烈士纪念碑
2023-06-16
上屯革命烈士纪念碑坐落在东莞市寮步镇上屯村地牛岭山巅。为纪念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钟水、钟初等革命烈士,由东莞县人民政府拨款,寮步公社于1970年夏建造。1992年,由市民政局拨款,寮步镇政府重修纪念碑。纪念碑的底层为6.25平方米
官垌烈士纪念碑
2023-09-02
官垌烈士纪念碑在官垌圩东面石梯江畔的小山上。建于1964年,1972年重修一次,1986年再次进行修整并重新撰写了碑文。纪念碑用钢筋凝土筑就,坐北向南,高6米,宽1.5米,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文,纪念碑下长眠着梁振宗等24名烈士
英都革命烈士纪念碑
2023-04-03
英都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南安市英都镇荣星村凤山东麓。纪念碑是遵照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老前辈的批示,为纪念革命烈士而兴建的。纪念碑镌记着25位革命烈士的英名。其中,16名是在本地革命战斗中牺牲的游击队、区常备队的英都籍战士
当红军光荣标语旧址
2024-01-15
当红军光荣标语旧址位于黟县柯村镇柯村村,时代为1934.11。当红军光荣标语旧址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当红军光荣标语旧址,当红军光荣标语旧址简介,当红军光荣标语旧址黄山市黟县当红军光荣标语旧址旅游指南
红军烈士纪念亭
2023-11-12
红军烈士纪念亭,也称为五角亭,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了悼念在土地革命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红军指战员而建造的。红军烈士纪念亭由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准备委员会筹建,钱壮飞设计,梁柏台担任工程指导,1933年8月1日开始动工,1934年1月竣工落成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草鞋峡遇难同胞纪念碑
2023-05-18
侵华日军草鞋峡遇难同胞纪念碑此碑于1985年8月由南京市人民政府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悼念在侵华日军中在此遇难的同胞而建立。纪念碑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下燕路边,紧临上元门,面对长江,背倚幕府山。占地面积200平方米
铁线观音像碑
2023-08-08
铁线观音像碑山门内,延伸出一条探幽的小径,两旁的冬青树枝蔓修长,飘然交合。铁线观音像碑就坐落在这条石径上,有瓦亭覆遮。画像采用国画中的铁线描法,故称铁线观音。相传画像的上半身为唐吴道子所作。元泰定二年(1325年),画师姜月境将其续为全身坐像
哈达碑李子
2023-08-16
哈达碑李子:鞍山地区栽培的李子品种有:香蕉李、朱砂李、伏李、秋李子、红李子、苹果李子、黄牛心李子、黄干核、鸡心李、杏黄李子、玉黄李子、绥棱红、寺田实生、台湾李子、美丽李子、卡尔塞李子等17个品种,其中朱砂李子属于地方优良品种之一。海城市东四镇哈达碑村栽植李子的
永和红军东征纪念馆
2023-07-08
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位于永和县阁底乡东征村,距县城80余华里。2005年重新修建的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占地2500平方米,以英明决策筑辉煌、红军东征在永和和老区人民爱红军为主题分三个展厅,用大量的实物图片、塑刻作品等真实地再现了一幅幅可歌可泣的东征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