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陆伟东烈士纪念碑 相关景点共 7500
张太雷烈士纪念室
张太雷烈士纪念室
2023-03-21
张太雷烈士纪念室设立于1997年,那一年正值革命先驱张太雷100周年诞辰。纪念室位于天津大学第一教学楼内,占地60平方米,以兴学强国红色传承为主题,设置少年时代求学北洋参加创建共产党、青年团投身国际共运致力国共合作坚持革命奉献青春名垂青史风范永存7个部分展览
东棉花胡同
棉花胡同
2023-12-04
棉花胡同胡同不深,却在北京的地图上能找到它的名。棉花胡同跟相邻的兵马司胡同、帽儿胡同、圆恩寺胡同一样,丈余宽,水泥路,两边多为古建式民宅。探头瞅一小院,像是清代的阔门,半掩,门前看可见木门当雕的很细,那石雕的户对端然肃立,当年门外定是有拴马柱的
东堂子胡同
堂子胡同
2023-03-20
堂子胡同是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一条有着近800年历史的古老胡同,它起朝阳门内南小街,西至东单北大街,与南侧的外交部街和北侧的红星胡同(原名无量大人胡同)平行。是北京城中历史最悠久的胡同之一,也曾经是保存最完好的胡同之一
东河北遗址
河北遗址
2023-03-29
河北遗址批次和公布时间:第六批2007.5.31地址:伊通县景台镇时代:新石器类别:古遗址管理单位:伊通县文管所是否开放:否河北遗址,年代: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面积较大,地表遗物丰富。遗物相对集中分布在山南坡及山顶附近。遗物有陶器残片和石器
建武红军长征纪念碑、红军碑林
建武红军长征纪念碑、红军碑林
2023-09-12
兴文建武红军长征纪念碑、红军碑林位于兴文县九丝城镇建武村,距离兴文县县城55公里。兴文县建武(历史上曾为县城)为中共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地,也是红军川南游击纵队征战地,在这里先后牺牲了10余红军战士
孙中山铜像及孙中山逝世周年纪念碑
孙中山铜像及孙中山逝世周年纪念碑
2023-04-11
孙中山铜像及孙中山逝世周年纪念碑位于钦州市钦州港经济开发区仙岛公园,年代为当代,类别为非文物建筑。1999年4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帮修行洞
帮修行洞
2023-05-23
帮修行洞位于杂多县阿多乡普克村,年代为清、民国,类别为石窟遗址。2018年7月13日,帮修行洞列入杂多县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帮修行洞,帮修行洞简介,帮修行洞玉树州杂多县帮修行洞旅游指南
东笔墨庄遗址
笔墨庄遗址
2023-08-16
笔墨庄遗址位于安丘市景芝镇。年代为新石器时代至周。2013年,笔墨庄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笔墨庄遗址,笔墨庄遗址简介,笔墨庄遗址潍坊市安丘东笔墨庄遗址旅游指南
东章遗址
章遗址
2023-07-06
章遗址,位于代县峪口乡章村东南。东西约500米,南北约700米,分布面积约35万平方米。遗址地处滹沱河南岸丘陵台地,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东西两侧临沟。未发现文化层堆积,地表采集有夏代的夹砂灰陶片,器表饰有绳纹,可辨器形为瓮;汉代的泥质灰陶片
东疏园林
疏园林
2023-04-06
疏园林位于疏镇西部,拥有万顷园林及被称为十八黄茂的古村落,自然与乡村在这里形成了浑然天成的和谐。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村村是画,步步皆景。秋冬的园林,千亩红枫似红霞缭绕,黛瓦白墙的民居与枫林之红交相辉映,吸引大批摄影爱好者及游客前来拾秋取景
贾角嘴唐万国烈士及其家族墓
贾角嘴唐万国烈士及其家族墓
2023-09-07
贾角嘴唐万国烈士及其家族墓位于邻水县太和乡秧田沟村2组,年代为1949年。2019年3月21日,贾角嘴唐万国烈士及其家族墓被公布为广安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贾角嘴烈士园位于邻水县太和乡秧田沟村2组的贾角嘴
张觉青烈士纪念亭
张觉青烈士纪念亭
2023-06-20
张觉青烈士纪念亭位于和平县热水镇南湖村石圳镜新书舍。张觉青(1906~1945),原名张锦钟,和平县阳明镇人。1926年与黄惊白等组织新和平青年团,并被推选为广东省工人代表大会代表。新和平青年团被取缔后,被迫远走惠州、博罗等地
西北野战军六烈士遇难遗址
西北野战军六烈士遇难遗址
2023-05-23
西北野战军六烈士遇难遗址位于延安市甘泉县劳山乡林沟村。1947年,西北野战军某部侦察班战士6人夜宿林沟村。因叛徒告密,被敌军一个连围困。当时,敌军叫喊着要6名战士缴投降,但战士们宁死不屈,同敌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东丫湖
丫湖
2023-06-17
丫湖位于东莞市企石镇东部工业园境内,离镇中心区2公里,湖面面积约81548平方米,站在高处鸟瞰丫湖,宛如一个千手观音静静地卧在湖光山色之中,湖的东北边是几座矮小的山岭,倒影湖中,叠影成趣,湖的西南边是错落有致的菜地、果园、池塘,与湖面相映成趣
东林书院
林书院
2024-01-10
他当年讲学的场所,称为林书院,又称龟山书院。杨时离锡后,书院因年久失修而荒废。直到明万历年间,无锡人顾宪成、顾允成、高攀龙等捐资,在旧址上重建林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