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雷祖山 相关景点共 7500
东城明宪祖祠
东城明宪
2023-08-06
东城明宪祠位于诏安县南诏镇东城村,年代为清。简介:清咸丰年间(1851—1862)重建。坐北朝南,由前厅、主堂、天井和庑廊等组成,建筑面积473平方米。前厅面阔五间、进深二间,主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均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顶
云川卢氏祖祠
云川卢氏
2023-08-05
云川卢氏祠位于龙岩市永定区坎市镇后龙山,年代为明。b简介/b:下祠始建于明弘治十年至十二年(14971499),上祠始建于明弘治十四年至十六年(15011503),坐东朝西,总占地面积2公顷,两祠空间布局基本相同,左右并列分布
强准祖布拉康
强准布拉康
2023-09-30
强准布拉康(以下简称强堆寺)位于吉隆镇的邦兴村,东距县林管站200米。寺庙为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塔身方形,底层最大宽度为22米。塔之底层以片石垒砌墙体,外抹泥墙,第2、3、4层皆以小型炎砖砌筑,各层檐面皆以原木斫成梁架椽枋,其上铺盖以石板
华夏张氏祖庭
华夏张氏
2023-07-03
华夏张氏庭坐落于于河北省清河县城西,占地面积近300亩,是张氏文化生态园整体规划的核心区域,由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世界张氏总会先期出资1500万元,之后发动全球张氏族人捐资并在清河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共计投资近4000万元
辽祖州祖陵遗址
州祖陵遗址
2023-07-11
州即耶律阿保机四辈先人的出生之地。祖陵即辽太后及述律后的陵寝所在。位于巴林左旗哈达英格乡的西北部,距林东镇20公里。城内丛林茂密,泉水潺流。未进城区,但见两峰突兀,如斧削刀切,一左一右,对峙而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黑龙门
南门考院前黄氏祖祠
南门考院前黄氏
2023-06-21
南门考院前黄氏祠位于梅州市梅江区金山办事处南门考院前13号,年代为淸,属于古建筑。2016年6月29日,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南门考院前黄氏祠为第四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南门考院前黄氏祠,南门考院前黄氏祠简介,南门考院前黄氏祠梅州市梅江区南门考院前黄氏
港头农民协会旧址(张族祖祠)
港头农民协会旧址(张族祠)
2023-05-25
港头农民协会旧址(张族祠)位于潮南区胪岗镇新中村,年代为1927年,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与代表性建筑。2014年10月10日,港头农民协会旧址(张族祠)被公布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港头农民协会旧址(张族祠),港头农民协会旧址(张族祠)简介,港头农民协会
邓子恢旧居(郑庸经祖宅)
邓子恢旧居(郑庸经宅)
2023-08-05
邓子恢旧居(郑庸经宅)位于培丰镇文溪村,年代为1928。邓子恢旧居(郑庸经宅):位于培丰镇文溪村郑厝,始建于1890年,由闽西著名革命先烈郑荣金之父亲手建造。该旧居座西偏南,朝东偏北,土木结构。占地500平方米,主体工程为300平方米
潮阳洪氏祖祠
潮阳洪氏
2023-04-09
岐北洪氏祠三瑞堂址在灵山风景区左侧。唐工部尚书、朝请大夫洪大丁,任潮州刺史期间,常到州内各地视察,见潮阳灵山北侧坡下,一片平原,依山傍水,苍碧如画,山青水秀,连呼此乃人间仙景也。遂于唐贞元元年(785)举家迁徙铜盂创岐北村
田朴中寨郑氏祖祠
田朴中寨郑氏
2023-08-06
田朴中寨郑氏祠年代为明,位于金星乡田朴村,类别为古建筑。2013年4月17日,田朴中寨郑氏祠被公布诏安县第十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祠外延西14米,东10米
贤良港天后祖祠
贤良港天后
2023-03-15
亭镇:亭镇,位于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南部。辖15个行政村。莆文公路横贯镇境。文甲有轮渡到湄洲岛。属于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年10月27日,省民政厅同意调整忠门镇行政区划,增设亭、东埔、月塘3个乡。亭,古称五里亭,属兴化府莆田县崇福乡新安里
梁氏二世祖祠
梁氏二世
2023-06-24
梁氏二世祠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林头居委圩地街。明末清初始建,存清代风格。坐东北向西南,由头门和后堂组成,总面阔9.91米,总进深16.6米。头门为两柱单牌坊,石柱前后为抱鼓石,五脊庑殿顶,明间额枋上施三跳驼峰斗栱托屋顶,碌灰筒瓦,素胎瓦剪边
平坡邱氏祖祠
平坡邱氏
2023-05-29
平坡邱氏祠级别:市级时代:清道光年间(1821—1850)地址:港南区木格镇东坡村平坡屯保护范围:左、右、后三面滴水界外延5米,前面滴水界外延9米。建控地带:保护范围外延10米
燕子山次生林
燕子次生林
2023-08-29
燕子次生林燕子半腰保存有500余亩的次生林,主要树种为槲栎,林龄在60年左右,树高20米,平均胸径40厘米。燕子上马石遗迹燕子落叶松林老虎沟油松林家沟水杉林家沟瀑布燕子古栎树燕子蝴蝶泉万亩刺槐观赏林前山神庙栓皮栎林红皮河扭曲林
铁坑李三娘祖殿
铁坑李三娘殿
2023-10-26
铁坑李三娘殿位于政和县杨源乡杨源村,年代为清。简介:坐东北朝西南,由大殿、戏台、梳妆楼等组成,建于山涧之上,山间小路从戏台和大殿之中间穿过,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大殿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4)重建,面阔三间,进深10米,穿斗式梁架,歇山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