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找到 韩庄乾隆御碑 相关信息共 3144
泰山万丈碑
泰山万丈
2023-08-22
万丈生于悬崖峭壁之上,像一块从天而降的画布,又像泰山肚皮上的一枚印章。碑文是乾隆登泰山时所作《咏朝阳洞》,是泰山最大的摩崖石刻。从朝阳洞往上走约50米可见溪东的风崖上有一块巨大的石刻万丈,它高约30米,宽12米,字径大约1米,为乾隆皇帝所题
隆中御酒
隆中
2023-06-17
隆中酒:御赐德府志等史料记载,隆中白酒原名为白塔子白酒,因厂处辽代龙山县城(今遗址尚在),城内有座白塔而得名。酒厂始建于清康熙十年(公元一七零二年)。一七三六年乾隆皇帝北巡承德避暑山庄、当时喀喇沁左翼蒙古族权威扎萨克献上白塔子酒。乾隆饮后顿时龙颜大悦,并连
御面
2023-12-26
面:面又称玉面、淤面,旬邑名特小吃。面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先将上好的小麦面粉和成团,置盆中反复揉搓水洗,待水混浊后,过滤倒入大容器中,如此反复,直至将面团中的直链淀粉全部分离出来(剩下的为支链淀粉、蛋白质等,蒸熟后即为面筋)。待淀粉全部沉淀后,滗掉多余的
乾隆盖印馃
乾隆盖印馃
2023-09-10
乾隆盖印馃: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到歙县时,曾化装成平民买黄豆肉馃,很觉好吃。临走时送给饼家一枚小小的印章。饼家知道是乾隆后,便做一块形状像印章的砖块,盖在饼上招徕生意,至今这饼还保持这一古老的工艺黄豆肉酥脆,非常可口。
大报恩寺碑
大报恩寺
2023-11-20
大报恩寺位于南京市中华门外宝塔根北山门大报恩寺包括南面的制大报恩寺左和北面的制大报恩寺右两座,分别刻制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和宣德三年(1428年),两原对称布置于寺内香河桥南北两侧,相距约100米,原碑亭今均已不存
御道口
道口
2023-02-21
道口牧场草原森林风景区位于承德市围场县坝上地区,198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8年建立道口草原风景区;1999年被河北省政府定为河北省生态旅游示范区;2005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2006年被评为中国最佳旅游风景区
御饼
2023-10-18
饼:饼即茯苓夹饼。相传是赵匡胤当皇帝那天,赐给文武大臣的点心,故而得名。其饼皮形状类似中药云茯苓,于是在民间便称为茯苓夹饼。其特点是甜软适口,香味浓郁。
乾隆行宫,这就是乾隆六下江南五次入住的客栈
乾隆行宫,这就是乾隆六下江南五次入住的客栈
2023-10-13
乾隆行宫,这就是乾隆六下江南五次入住的客栈:从宿迁市区驱车40分钟便到达运河行驿皂河古镇。而京杭大运河中的一处重要世界文化乾隆行宫便于这个千年古镇里。乾隆行宫,原名敕建安澜龙王庙,是全国乾隆行宫中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且最具代表性的宫殿式古建筑群。穿越牌坊,步行
徐州乾隆行宫
徐州乾隆行宫
2023-07-16
徐州乾隆行宫遗址景区在马陵山北麓大营顶.清代乾隆皇帝六度南巡,三幸司吾山(印1752、1756、1757年)。行宫是为乾隆皇帝驾幸驻跸而建,有五进院落,殿堂三十七间,内有宜园,行官毁于清末,现仅存宣园内刘墉书刻读书煮春茶横额石刻一块,为南圃、海田二先生发掘
御道街
道街
2023-11-03
道,顾名思义,是皇家专属领地的道路。在六朝古都南京,过去共有两条道路被称为道,一条大约在今天的中华路位置,是六朝时期的道;另一条,就是道街。中华路的道因为年代久远早已湮没,但不久前曾在位于同一轴线的大行宫一带挖出了当时用青砖垒起的马路
御豆酥
豆酥
2023-06-29
豆酥:豆酥是一种糕点式小吃,传统的做法是:将豆煮熟去皮压碎,与面粉一起揉成面团,而后搓成一个个小圆球入油锅炸黄,捞起待凉,然后用糖加水煮成稠油状后入豆面球,停火不停翻炒,白糖凝固成粒状附于表面,即成清甜香酥的豆酥。因豆酥较为贵重,上市极少,人们所见
寿宁御豆
寿宁
2023-09-18
寿宁豆:豆寿宁种植豆历史悠久,因独特的中亚热带山地气候与土壤,使其品质优于其它产区,享誉海内外,是宴席的极品。在封建王朝时期是寿宁用以朝贡的上品,故名。寿宁豆含有人体所需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多种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具有补血、安神、健胃、抗衰老、美容
御临龙须茶
临龙须茶
2023-12-01
临龙须茶:临龙须茶临龙须茶的原料来源于无污染的华蓥山龙须沟旅游区生态茶园早春幼芽,经香薰玉焙而成,品质清纯高雅,清香自然,汤清色翠,形美味爽。
乾隆湖景区
乾隆湖景区
2023-07-27
乾隆湖风景区】位于濉溪县城南端,面积约5平方公里。融农业观光、休闲娱乐、商贸购物为一体。由安徽建工学院规划设计,1998年10月濉溪镇人民政府开工兴建。景区风光优美,更有帝王胜迹轶事引人入胜。主要景点有:一、御膳房。进入朔正门,左边为仿明清建筑御膳房
五礼记碑
五礼记
2023-11-26
五礼记俗称五礼,位于大名县石刻博物馆,因碑文所刻系宋徽宗(赵佶)于大观二年(1108年)所作《五礼新议》,故又称制大观五礼之记。该碑刻立于唐开成五年(840年),原为唐魏博节度使何进滔,由柳公权撰并书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