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黄龙泉 相关信息共 5889
黄庆笋
庆笋
2023-11-09
庆笋:庆笋是蓝钟的名优土特产品,以其粗大、肉质鲜嫩、清脆爽口、色香味俱全而闻名,被喻为笋中之王,其价格比普通笋高出两倍,产品十分畅销,地处蓝中镇下竹黄庆垌山后,土质独特,生产的笋竹以其色鲜、肉厚、质脆、滑嫩、爽口、食而不腻等优点而闻名,可鲜食、干制、罐制等
黄源黑陶
源黑陶
2023-10-04
源黑陶:黑陶原料选用黄河古道河床特有的纯净细腻的红胶土,用独特的封窑熏烟渗碳方法烧制而成,黑陶由此被中外史学家称为原始文化的瑰宝。其愈黑、愈亮、愈显珍贵,上等黑陶具有黑如漆,明如镜,声如磬的尊贵本色。目前,源公司与多家研究院所联合研究开发出的黑陶灯饰、黑陶
常州蟹壳黄
常州蟹壳
2023-08-23
常州蟹壳:蟹壳是常州地方风味小吃,俗称小麻糕,常与大麻糕相配作礼品用。其馅心有荠菜、葱油、白糖、明油豆沙等4种。其特点:形似蟹壳,色呈金黄,油多不腻,香脆酥松,糖馅甜醇,咸馅味鲜。做法:用熬炼七八成熟的菜籽油炒油酥面,同三分之二的水面合擀成多层次的面卷,再
黄屯香山遗址
屯香山遗址
2023-08-23
屯香山遗址位于东阿县屯乡香山村南,年代为大汶口,类别为古遗址。1999年4月,屯香山遗址被公布为聊城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松轩墓
松轩墓
2023-06-06
松轩墓位于山霞镇田边村蜈蚣山,时代为明。松轩,生卒年不详,山霞镇田边村人,明代贡生,礼部尚书存中长子。存中,明建文(13991402)中累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建文四年(1402)死于靖难。族亲奉其衣冠牌位,偷偷藏于松轩墓中,用糖水灰封死
茶市湘黄鸡
茶市湘
2023-07-18
茶市湘鸡:湘鸡是我市优良的肉蛋地方型家禽品种,该品种具有喙、毛、脚的外貌特征和性成熟早(平均125天)、抗病力强,易饲养管理等特点。在我市人工繁育饲养历史已达到1300多年,因其肉质软滑多汁,味道鲜美并兼具滋阴补肾功能,在清朝道光年间被列为:贡品鸡,
黄焖野兔
焖野兔
2023-12-12
焖野兔:野兔是一种高蛋白的营养菜肴,焖野兔是黔味中一种受欢迎的菜。其制作方法是将野兔剥皮剖腹除去内脏以后,把肉切成一寸见方的方块,用清水泡一小时,放入开水锅里去其血水或用酒去其野腥味,滤其水放入油锅略炒一下,将盐、酱油、冰糖、葱、姜等佐料和肉汤一起下锅烧沸
煎黄鲫鱼
鲫鱼
2023-11-08
鲫鱼:煎鲫鱼,鲫鱼的边是鲫鱼的一个变种,与普通鲫鱼不同之处是它的身体一边是青白色,而别一边为焦黄色,像是被人放在锅里煎黄了一样,吃起来比普通鲫鱼更香更鲜。当然,价钱也高出不知多少倍。关于这种鱼的起源,传说与无笃石螺一样。当年贞仙将鲫鱼放在锅中煎烧,人在一
庐山黄龙潭
庐山龙潭
2023-11-12
在庐山三宝树风景区,有着匡庐瀑布群中以秀美纤柔为其特色的两个瀑布——龙潭瀑布和乌龙潭瀑布。从三宝树到龙潭瀑布,只有很短的距离。只见一幽谷之中,崖壁陡立,岩石层迭,四周草木茂盛,一条瀑布从十几米高的崖上跌下,发出阵阵悦耳动听的击水声,瀑布跌落潭中,稍作停积
黄金凤善
金凤善
2023-11-08
金凤善:金凤鳝又名青鳝、鳗鲡、河鳝,是淡水中名贵鱼类之一。产于斗门井岸镇黄金村海湾,由于其水质环境没有污染,是风鳝生长的好地方,这里的凤鳝肥大、肉嫩,农历八月至十月份是凤鳝收成季节。因它富含维生素A,加上肉味鲜美可口,被人誉为水中人参。凤鳝喜暗怕光,昼伏夜
黄旭初故居
旭初故居
2023-09-02
旭初故居有三处,一处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一处位于南宁市明德街53号(原公晏街);一处位于桂林市叠彩区龙珠路,为民国22年至民国38年旭初在桂林的寓所。中文名:旭初故居主人:旭初地点:桂林南宁容县发生时间:民国2238年
敦煌驴肉黄面
敦煌驴肉
2023-11-30
敦煌驴肉面:驴肉面是敦煌的一道名吃,号称中华一绝,顾名思义,就是一盘驴肉作菜,配手工拉制的面作主食,是敦煌民间流传久远的吃法。面细如龙须,长如金线,柔韧耐拉,调汤或加菜食用,香味溢口。制作面的工艺极其讲究,选用上等小麦粉配以沙漠碱性植物,经拉面师揉、
黄元米馃
元米馃
2023-09-22
元米馃:元米馃是赣南客家人独特的食品之一,其历史悠久,早在明朝正德年间就被列为贡品。打元米馃也是赣南客家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其营造出的和睦共处、团结协作氛围,使客家人深深留恋,即使在食品加工机器普遍采用的今天,元米馃仍保留着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元米馃
黄溪贡米
溪贡米
2023-07-07
溪贡米:溪黄泥褐谷品稀,稻田千年变不清,溪自古产贡米,唯有皇家独享用。这首流传至今的民谣,道出了溪贡米的与众不同之处。溪乡盛产优质稻米。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地方官吏敬献溪大米。乾隆皇帝食之,赞不绝口,皇后食后,顿感其他贡米逊色三分,当即定为朝庭贡米
龙泉山舍利塔群
龙泉山舍利塔群
2023-06-15
龙泉寺建于唐开元五年(718),毁于1958年,仅保存寺后及明方冲等十四座舍利塔。1992年何育秀、奉孝盛等人筹集资金修复,占地586平方米。寺周山势纵绵,有如九龙朝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