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龙居寺摩崖造像 相关信息共 7500
仙都摩崖题记
仙都摩崖题记
2023-07-25
仙都摩崖题记,在浙江省缙云县仙都景区。仙都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唐代以来,游人不绝,留下100多处摩崖题记。主要分布在初砀山、鼎湖峰、小赤壁、铁城等地。其中唐代摩崖2处,包括曾任缙云县令的著名唐代书法家李阳冰的倪翁洞题记
响堂寺石窟
响堂石窟
2023-07-08
北魏至唐时依山造像,随之即像造宫,建成寺院,明清重修。现宇已毁,佛像尚存,并有千佛洞一区。今存摩崖造像一尊,高3.3米,面形方圆,肩披袈裟,罗纱透体,结迦趺坐,周围配有美丽的花纹,雕琢精细,形态逼真,确为唐代石刻造像之精品。
东岳名居
东岳名
2023-08-18
东岳名位于博山区源泉镇,开元溶洞入口处,依托源泉镇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依山傍水,沿河而建,总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00人就餐,餐饮特色以虹鳟鱼、鲟鱼、时令野菜为主,可解决到开元溶洞及周边景区的游客就餐
云居院塔
院塔
2023-05-09
院塔位于彭州市楠木乡大曲村的曲尺山上,建于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因云院而得名。塔为方形十三级密檐式砖塔,通高20.86米,自下而上逐级内收。基座外沿用条石镶砌,塔内中空,内部结构紧密,塔体白饰,壁面饰浮雕,檐角皆系风铎
甲居藏寨
藏寨
2023-02-20
藏寨位于四川甘孜州丹巴县境内,距县城约8公里,是丹巴最具特色的旅游景区。2016年9月,正式获批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甲,藏语是百户人家之意。藏寨从大金河谷层层向上攀缘,一直伸延到卡帕玛群峰脚下,整个山寨依着起伏的山势迤逦连绵
石堂院石刻题记及摩崖造像
石堂院石刻题记及摩崖造像
2023-09-16
石堂观,又名石堂院,位于魏城镇绣山村3组,坐北向南,七石悬空,峥嵘雄奇,唐宋清各代题刻分布其间,观之奇,赏之雅,是魏城八景之一。同治《直隶绵州志》载:石堂观,治东六十里岷峨岭下,创自李唐,明末毁于兵燹,康熙中里民任作斌重修,乾隆五十一年僧源明培修
梅山摩崖石刻
梅山摩崖石刻
2023-07-29
梅山摩崖石刻分为碑刻、摩崖、墓志等类型。梅山接壤江西,安徽的西南门户。因山而名的参禅古寺,前来探幽访胜,咏诗作赋,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摩崖石刻和碑刻。既有千言大观,也有一字之惊;既有达官显贵遗墨,也有无名之辈狂书;既有数丈摩崖,也有盈尺小碣;正草隶篆,代不绝书
双门洞摩崖
双门洞摩崖
2023-07-23
双门洞摩崖位于长屿硐天风景区之双门洞外洞四壁上,总面积约50平方米。共有摩崖四处:云月往来摩崖,行书,阴刻,正文云月往来竖列一行,右款为民国十有五年岁在丙寅孟秋,左款为慕虞闻韶题。酷暑绝迹摩崖,行书,阴刻,城关张燮敖书
桑耶寺的造像艺术
桑耶寺的造像艺术
2023-12-12
桑耶寺的造像艺术:桑耶寺始建于公元762年,历时五年,于藏历水阳马年仲秋月竣工落成。其建筑规模宏大,风格独特,建筑风格及其佛教艺术堪称吐蕃佛寺之最。关于桑耶寺的建筑风格,藏文史籍有几种说法,一是以古代印度波罗王朝高波罗王在摩揭陀所建的欧丹达菩黎为蓝本建造的;
“金刚石”摩崖石刻
“金刚石”摩崖石刻
2023-07-17
金刚石摩崖石刻为连云区文物保护单位。金刚石摩崖石刻(清)金刚石摩崖石刻位于宿城街道万寿山南麓西侧,清道光十五年(1835)两江总督陶澍题勒于一突兀石壁上,文曰金刚石,楷书,刻面长3.6米,高1.2米,字径约40厘米
黄山摩崖石刻群
黄山摩崖石刻群
2023-11-16
黄山摩崖石刻群黄山摩崖石刻,是黄山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瑰丽奇葩,它使神奇险秀的黄山更具灵妙之蕴。黄山风景区园林管理者为弘扬黄山博大精深的文化,保护黄山独特绝伦之瑰宝,对全山摩崖石刻进行普查与描漆出新,并辑录成集
北周村造像碑
北周村造像
2023-05-06
北周村造像碑位于荥阳市索河街道办事处广场南,造像碑圆首方座,通高2.31米(其中座高0.44米),宽0.94米,碑通体布满浅浮雕人物、动物图案,碑身正面主题图案分为上下两层,均在小龛内刻高浮雕佛教人物,下层龛内有火焰背光
“四明山心”摩崖石刻
“四明山心”摩崖石刻
2023-05-17
四明山心摩崖石刻位于鄞州区章水镇字岩下村,原杖锡南面约1华里处。该石高4.5米,阔1.95米,厚3.2米。
乌镇西栅灵水居
乌镇西栅灵水
2023-10-20
灵水占地二万平方米,是西栅最大的一个园林建筑景点。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则灵,在这一块充满灵气的地方,长眠着中国文坛上的一条蛟龙,那就是茅盾,先生的纪念堂和陵园就在灵水东侧
道观矶摩崖石刻
道观矶摩崖石刻
2023-06-09
道观矶摩崖石刻位于麻城市池桥办事处黄狮岗村,宋、元代石刻。麻岩石质,壁面光滑平整,长约20米、高约15米。据清康熙九年版(1670)《麻城县志》载,道观矶摩崖石刻始刻于北宋年间,原有石刻5块,因历经一千多年风雨剥落和山涧溪流侵蚀,部分字迹部分已模煳不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