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搜 索
找到 龙门山灵光寺碑刻 相关信息共 7500
药山寺
2023-06-13
位于新洲以南的棠华乡药,原名慈云寺,始建于唐初,相传曾有唐尉迟敬德督建石碑。唐贞元至太和年间(785—840),续有扩建,殿宇雄伟,有大佛殿、戏台等20多进,长约一公里,俗传跑马关山门。唐高僧惟俨于德宗贞元年间从衡山移居药,一时禅风大振
黄河龙门古渡风景区
黄河龙门古渡风景区
2023-07-10
黄河龙门渡口毗邻著名的壶口瀑布,位于运城市河津市西北12公里黄河岸边。东西两夹河,岸上悬崖陡峭。汹涌澎湃的黄河途经此处,两岸河道猛然收束,宽度仅八十余米。龙门古称禹门,因地处交通要道,龙门口又称禹门口。古有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的赞誉
宁山寺
2023-10-02
(古称莲花)是陕西省终南山东部佛教活动开展最早的寺院,始建于东汉。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莲花镇境内,坐落在小夫峪口东侧柏树坡的山脚下,紧邻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区入口,四周竹林茂密,溪水长流,鸟语花香,游人不断
四川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
四川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
2023-09-16
2000年10月27日,经国土资源部批准,龙门地质公园被首批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该地质公园经漫长的地质演化史,形成了这里复杂的地质特征,其地层记录完备。龙门,是一座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天下名山。古称茶坪、湔,又叫龙山
龙门梨枣
龙门梨枣
2023-08-08
龙门梨枣:枣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是上等的滋补食品。据分析,100g鲜枣含碳水化合物23.3g,热量430.54kj,蛋白质1.2g,脂肪0.2g,钙14mg,磷23mg,铁0.5mg,这些物质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枣果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100g鲜枣含有维生素C3
龙门口水库
龙门口水库
2023-06-30
龙门口水库龙门口水库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26公里处。总库容297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300万立方米,正常蓄水位67米,正常蓄水位时水面面积3715亩。库区上游修建了长2000米、宽180米的绿化开发带;库区内修建了面积118亩的湖心岛工程
元三皇庙碑刻
元三皇庙碑刻
2023-07-18
为宿迁境内现发现最早的碑刻。该碑座落在真如禅寺门前广场西侧。三皇庙创建两庑碑1985年7月出土。石碑总高3.84米,额正背面皆为二蟠龙抢珠造型,刻工精致,呼之欲出。碑额正中篆印一方,文曰:创建两庑。碑座为赑屃,昂首左视,神态逼真,背纹清晰
城山教寺
2023-10-21
位于长兴县城南21.5公里城顶上。据清嘉庆《长兴县志》记载,城始建于南朝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初名慈氏院,后称新安,毁于元,明初重建,改名城。明冯梦祯《城记》、朱国祚《石城毗卢佛像记略》均有详细记述
太山寺
2023-05-12
又名太龙泉寺,位于太原市晋阳古城遗址西2公里的风峪沟太之上,山脚下有五代后唐名将李存孝的墓葬。太之名始见于《宋书》,相传五代时刘知远招兵买马,有太勇士石敢当袖20公斤的大铁锥应征,人莫能敌,闻名于晋阳
香山寺大悲观音大士塔及碑刻
香山大悲观音大士塔及碑刻
2023-08-26
观音大士塔,又名玉峰塔,位于平顶山市宝丰县东十五公里周庄镇大张庄村南香山,该寺最后毁于文革。大士塔始建于东汉,初为土塔,现塔重建于北宋熙宁元年(1068),为八角形九级楼阁式砖塔,高三十三米。塔身外壁二、三层有数百个砖雕佛龛
新罗第一泉碑刻
新罗第一泉碑刻
2024-01-15
新罗第一泉碑刻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东城街道龙川东路下井巷北,为地下涌泉,始发现时间不详,明万历十七年(1589),知县吴守忠题写楷体新罗第一泉石碑,民国三十年,张策安题写楷体新罗第一泉石碑
故隐士汪君墓志铭碑刻
故隐士汪君墓志铭碑刻
2024-01-15
故隐士汪君墓志铭碑刻位于宁国市甲路镇,时代为元,类别为石窟寺和石刻。2016年,故隐士汪君墓志铭碑刻被宣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故隐士汪君墓志铭碑刻,故隐士汪君墓志铭碑刻简介,故隐士汪君墓志铭碑刻宣城市宁国故隐士汪君墓志铭碑刻
惠山青山寺
青山
2023-05-20
无锡青山位于无锡城西惠山脚下的青山湾,北靠惠二茅峰,东邻惠山头茅峰,西接惠与嶂相连的山梁,南对产。青山曾是南朝四百八十之一,据《吴地记》载,青山始建南朝梁大同年间(公元535—545年),梁武帝重浚梁溪河,故名梁溪
黄石栗山寺
黄石栗
2023-06-30
黄石栗地理位置栗位于湖北省黄石市境地内。寺院简介栗位于湖北省黄石市境地内。建设年代:始建于东汉,迭经兴衰,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新进行了一次修整。该寺法系属临济。现存建筑两千余平方米,有明嘉靖及清乾隆年间所造墓塔数座。内另珍藏佛经二部
玄帝庙碑刻
玄帝庙碑刻
2023-05-06
贺岗玄帝庙碑刻位于中牟县大孟镇贺岗村玄帝庙前,占地约100平方米,计有石碑15通,竖置,阳面向南,碑文记载了玄帝庙始建、重修之事。其中14通保存完好,字迹清晰,一通残损。立于明万历、清顺治、雍正、乾隆、嘉庆和道光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