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七门堰

2024-01-11       907 浏览

七门堰位于舒城县西南七门山下,是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距今已2000余年。1960年在杭埠上游兴建了龙河口水库,七门堰灌区纳入杭北干渠配套工程,成为淠史杭工程组成部分。七门堰渠首在龙河口水库闭闸期间仍发挥引水效益。1984年11月公布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5月公布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七门堰的历史

汉高祖7年(公元前200年),刘邦封其伯兄子刘信为羹颉侯,食邑于舒。刘信视“舒城水源出于西山之峻岭,势若建瓴”,乃于“七门岭下,阻河筑堰,曰七门。开渠建闸,引河流东北,载之平陆,条分支贯,灌田八千余顷。”同时,又于七门岭之东修筑乌羊、片曹片责两堰,“灌田两千余顷”,谓之“七门三堰”。东汉末,扬州刺使刘馥,“循羹颉侯故迹”,“修筑断龙舒水,灌田千伍百顷”。明宣德年间,邑令刘显又对七门堰加以重修,完善了七门堰自流灌溉系统。明宣德年间(1426-1435),县令刘显在进行疏浚,扩大灌溉面积的同时,制定用水办法和管理制度,人民世受其利,为纪念刘信、刘馥、刘显,于堰建“三刘祠”,勒石树碑,记三人功德。七门堰以充分利用自然陂、荡、塘、沟,形成自流灌溉网为其特征。这里有山有水,山水相映,宜于游人。“三堰余泽”,被誉为“龙舒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