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鲁艺学校旧址

2025-01-08       763 浏览

中国0创办的一所综合性的艺术学校。简称“鲁艺”,于1938年4月10日在延安成立。1940年后校名全称为“鲁迅艺术文学院”。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迅速扩大,许多革命的文艺工作者和文艺团体,先后从北平、天津、上海等地来到延安。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急需培养大批的文艺人才,于是0中央决定创办“鲁艺”。负责学院领导工作的是“院务委员会”,由沙可夫、周扬、艾思奇、朱光、李伯钊、徐以新、吕骥、张庚等组成。1939年夏,根据0中央决定,“鲁艺”与陕北公学、工人学校、青训班合并,组成华北联合大学开赴前方。“鲁艺”师生组成华北联大文艺学院,沙可夫任院长,吕骥任副院长。1939年11月28日根据0中央决定,留在延安的“鲁艺”部分师生恢复“鲁艺”,院长为吴玉章,副院长为周扬。“鲁艺”的教育方针是:团结与培养文学艺术的专门人才,以致力于新民主主义的文学艺术事业。其具体的要求是:培养适合于抗战建国需要的具有文艺创作和某种技术专长以及有历史知识与艺术理论修养的人才。

“鲁艺”提倡讲学活动,各派学者专家都可以在院内讲学。毛泽东亲自为这个学校题的校训是:“紧张、严肃、刻苦、虚心”。

鲁迅艺术学院的学员们在排练文艺节目学校初办时设戏剧、音乐、美术三个系,后又增设文学系。各专业的学制最初规定为6个月,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3个月学完后,须分发到前线或抗日根据地实习3个月,然后再回到学院进行第二个阶段的学习,实际上共需要9个月。从第三期起,改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高级阶段各系又分为各专业组。总共学习时间为8个月。课程设置,除了艺术专业课以外,各系都设有政治理论课和文艺理论课,这是各系的共同必修课。

“鲁艺”以“抗大”为榜样,树立革命的学风,在学习生活和教学工作中,都有一派紧张活泼的气象。各系在学习组织上,按系别成立大队,设大队长,并有指导员负责学员的生活、学习和思想工作。各系学生学习期满以后,大部分分配到前方工作。1939年为了深入敌后宣传和配合军队抗敌的需要,学校又按军事编制,组成一个纵队,赴敌后开展工作。

“鲁艺”很重视课外实习,师生经常到各机关、学校、团体去,帮助排戏、教歌、组织晚会等。并且按规定每3个月到附近的乡村或留守兵团进行一次文艺宣传。除了宣传,同时还收集民间材料。另外,还作定期的有计划的公演。为了紧密联系实际,“鲁艺”设有文艺工作团、实验剧团、歌舞团、美术工作团以及其他的研究组织。“鲁艺”和“抗大”一样,在抗日战争艰苦的年代,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师生在生产劳动中锻炼和改造了自己。

1940~1941年期间,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学校加强了专业化的学习,各系一律延长为3年(实习除外),并且注意教学质量的提高。

“鲁艺”建校以后,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革命文艺工作者和干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43年4月,“鲁艺”并入延安大学。

地址:延安城东北5公里桥儿沟

咨询电话:

029-86519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