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汉光武寺遗址

2024-01-12       822 浏览

在郸城县城东两公里处,有一座寺庙,它就是郸城县方圆数十里人人皆知的一处古文化遗址——汉“光武寺”遗址。

相传,“光武寺”原名叫“文殊寺”,当时只有三间破烂不堪的殿堂,名不见经传。后来,西汉幼主刘秀被王莽篡朝后追杀至此才留下典故,“文殊寺”改为“光武寺”,寺院因沾“光武”二字,从此声名远播,香火隆胜,至今不衰。

在郸城县钱店镇境内,现有“拉狗河”、“皮子庙”和“熬油沽堆”,这些都与宁平公主墓有相关故事牵联。传说刘秀被王莽追赶到离钱店一华里处,眼看追兵赶上,危急之中,刘秀见一犁地农民遂求他相救。农夫急中生智,用力把地犁深,让刘秀躺到沟里并覆土盖上。这时,王莽的“闻仙犬”来到,眼看要发现刘秀埋藏处,农夫猛挥一鞭,将“闻仙犬”打死,用土盖住。王莽追兵过去后,农夫扒出刘秀,刘秀再三感谢农夫的救命之恩。只是眼下他已三天三夜没吃到饭,又求农夫给弄点食物充饥,农夫说:“这里有一只死狗,你拉到前面小庙前,扒下皮,借个锅,咱俩煮煮吃算啦!”说也奇怪,刘秀拉着死狗一路往小庙走去,回头一看,拉出的痕迹转眼化为一条小河,“拉狗河”由此而来。刘秀太饿了,煮的狗肉被他吃了个干净,等农夫赶到时,锅里只剩肉汤上面漂着的一层油。农夫很生气,掂起锅泼在地上,眼看小庙越长越高,后来就长成一个大土堆,“熬油沽堆”由此得名。2000余年过去,至今,该处仍高出地面二三米。农夫没吃上狗肉,就揭下订在小庙山墙上的狗皮,也可能这条狗是仙狗,狗皮揭去后,墙上永远留下一个狗皮影子,挥之不去,后来这个庙被称做“皮子庙”。

刘秀吃饱后,一路往西北而去,当走到“文殊寺”,又被王莽追兵发现,刘无处藏身,只好躲进“文殊寺”一间小庙里。也可能刘秀命不该死,有上神搭救,追兵来到该寺院,前后搜了一遍,当来到小庙前士兵正要进去时,一位将军模样的人果断地说:“里边肯定没有,你看蛛网织得严严实实,不像有人进来过。”等追兵走后,刘秀走出庙门吟了四句诗歌《颂蜘蛛》:“南阳我称王,悬坐中军帐,排成八卦阵,单捉飞来将。”刘秀又对着佛祖神像磕头许愿:众位神灵,救我大难不死,日后如若得了江山,定要在此修寺,重修华盖,重塑金身。

据说,刘秀在这里住过一段时间,当时正值夏季,庙里蚊虫叮咬、青蛙鸣叫,难以入眠,刘秀说这里如果没有蚊咬、蛙鸣就好了!皇帝真的是金口玉言,从此这里再没有蚊子飞、青蛙叫了。有人曾把从外边捉来的青蛙放到寺院水池里,果然不会鸣叫。

后来,刘秀打败王莽,登基做了光武皇帝。为兑现诺言,他就派其妹夫,宁平公主(伯姬)的丈夫、开国大臣李通亲自来这里监工,大兴土木,建造了占地几十亩的宏伟寺院。鼎盛时期,该寺院光和尚就有上百名。为纪念刘秀功德,当地人把原来的“文殊寺”改为“光武寺”, 逢每年正月十五香火会,方园几十里的善男信女前来朝会进香。后来,刘秀又把他的妹妹伯姬,封地到宁平城(现在的郸城宁平镇)后人称其为宁平公主。 宁平公主死后葬于此地,至今陵墓仍在(遗址已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到清代,光武寺寺院尚存。据老人讲,清代陈州府有一个州官来这里进香,曾撰一副对联刻在两边明柱上。上联是:吞莽甲八千,非光武孰能擎起;下联为:延汉祚四百,舍斯地何谈中兴。后历经战乱匪祸,原寺院荡然无存,仅留高出平地三米、约17000平方米的土台遗址。上世纪50年代“-”时期,农村� ��翻土地时发现,从“光武寺”至“皇姑坟”(另一公主,不详)再到“赫王爷堆”(汉代一位大将军死后葬在这里,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地下有一个大洞穴互通,全部由汉代大空心砖砌成,洞有一米多高,人可弯腰通过。那时正赶上破除封建迷信,只好令人用土堵死。谁再提此事,就是“-”。一位唱大鼓书的因说了一句“这是刘秀的‘隐兵洞’”,而被民兵捆起来,以造谣惑众罪判了刑。

近十几年来,附近群众挖沟、取土,经常发现大量的陶器、石器等。经专家鉴定,这些均为汉代和汉以前的遗物。如今,群众手里有了钱,生活水平提高了,就又想起了老祖先,纷纷捐钱,在原址恢复了一代又一代人相传和记忆中的“光武寺”(政府宗教主管部门已批准注册),并请来一位法名叫释医业的僧人担纲寺院主持,吸引不少云游僧尼来这里-讲经、传宗布道。汉“光武寺”也恢复了历史上每年正月十五的香火会,善男信女来朝拜者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