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初起,东钱湖水波不兴。夕阳余辉洒满二灵塔,折射出霞光万道,塔影倒映湖中,湖光山色溶成一片美妙奇景。这就是被称为钱湖十景之一的“二灵夕照”。
二灵塔位于东钱湖东岸的二灵山上。山上东南逶迤而来,突兀于风光旖旎的东钱湖中,长约里许,一面连山,三面环水,有游龙入湖之势,形成一个狭长的半岛,扼下水港的出湖口。二灵山原名“蛇山”,北与蝴蝶山相对,一蹲一伸,隔水而峙;南与虾公山相望,一衣带水。
民间传说:古时每当阴霾浓雾之际,两山会合,蛇山上的一条大蟒游荡其间,吞云吐雾,危害渔民。有一得道高僧,察气度形,知有妖蟒作祟,遂在蛇山的项颈上建塔以镇之。从此,蟒蛇蛰伏不动。元人戴良赞谓:“东湖之名山水,不可以一二数,而二灵为最奇。”奇就奇在山抱水,水抱山,回环往复,令人遐想。
二灵塔为正方形石塔,矗立在二灵山两个微凹的山脊之巅。据《鄞县通志》记载,宋初,韶国师建七层石塔于山上。今据实测,塔的基层东壁上镌有“政和口年”字样。当为北宋政和年间所造。塔四面七层,高9米,塔心中空而四周密封,构筑粗犷,肃穆古朴。塔基层高1.2米,上刻“福延圣寿”、“保国安民”的匾额,各层面积依次递减。四壁有壶门佛龛,刻有浮雕佛像,两旁有金刚立像。佛像造型庄重,金刚威武。每层腰檐,四角呈弧形翘棱,户部凿有悬风铃之圆孔;塔顶用锥形石板砌合,塔为四角攒顶方锥形。1987年由县府拨款落架大修时,塔身基部新筑正方形台基,高1米左右,两面有步阶,周以栏杆相围,上置石凳。从台基远眺,湖光山色尽收目中。此塔为北宋时期石结构方形古塔,在浙江省内实属少有。1997年被省人民0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灵山不仅因山灵水灵而得名,更因塔、因寺、因山房、因名人而名扬于世。
二灵山麓原有二灵山房,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鄞人陈禾,在此筑“二灵院”,读书于其中。陈禾,字秀实,元祐初在国子监读书时考试获第一名。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中进士,曾任郓州司法,秉公执法,屡为冤屈死囚昭雪,擢升为潍州、婺州教授,一时学子趋之若鹜。朝延闻其名,召为学正博士,随后升为监察御史。不久,又调任左正言。陈禾不畏强暴,敢于直言,屡次上疏弹劾童贯等权0。一次,他面奏童贯恶行时,宋徽宗赵佶厌其烦扰,拂袖脱身,一举步而扯裂了衣襟,他十分不悦道:“正言扯碎朕衣了!”陈禾正色说道:“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头颅。”徽宗亦被感动,遂言:“卿能若此,联复何忧?”陈禾虽忠直如此,毕竟赵佶是个昏君,后陈禾终被童贯一伙诬为“狂妄”而谪官。陈禾目睹君昏臣0,国事日非,遂无意仕途,回归故乡,在东钱湖畔筑“二灵山房”隐居;潜心于学术,讲学授徒,从者甚众。陈禾一生正气,其刚烈之性为世人所崇。后来,父子三人同葬于“二灵山房”之左旁。清诗人忻鉴赞咏:
竟说山灵与水灵,连环看似卧龙形。独留青冢埋忠骨,终古残阳照石屏。
二灵山房后拓建为二灵寺,陈禾邀请原在雪窦寺的知和禅师为住持。传说知和禅师乃一奇僧,日诵夜禅,并驯有二虎为伴。禅师圆寂,虎亦殉死,同葬于二灵山麓。元时,有恭都禅师来任方丈,以猿为伴。恭都禅师精通经论及儒释之道,善诗文,工书法,日以诵经咏诗自娱。有诗云:“为寻山灵与水灵,一庵高占白云层。风光只在栏于外,半属渔樵半属僧。”超脱之情溢于言表。
明初,二灵寺为天童寺之� ��寺。高僧天渊浚禅师在废墟中重葺寺宇,并创建山房,置经书古籍于其中,设案几笔砚充其室,缁素咸集,梵呗诗咏,昼夜不绝。二灵之景,儒释相融,更添灵山之幽情。文士戴良在所作《二灵山房记》中云:“里邑之人,慕天渊之学者往游矣;四方之人,闻天渊之名皆往矣。”清康熙间寺毁,竹窗禅师又重兴山寺,并编成《天童寺志》,退隐于此。清进士陈锡嘏作《复兴二灵序》谓:“夫古刹复兴,则古墓之存,可无为狐狸之窟,将与兹山共传不朽,文介公(陈禾)父子不甚有赖乎!”由此可见,山灵、水灵得益于地灵、塔灵、寺灵、山房灵,更获情于人灵。清诗人忻涵青咏《二灵山》诗云:
湖东山作卧龙形,看到山灵与水灵。浪里孤鸥惊塔影,林间二虎侍禅扃。
一抔土葬忠臣骨,四面峰围云母屏。竟日此中寻古迹,芒鞋踏处草青青。
而今,二灵古迹经过重新装点,风景更胜当年。古塔高耸,寺院低傍,山房依稀,古墓可辨;晴空丽日,游艇荡漾,“二灵夕照”灵秀之气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