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覆笥山

2023-04-05       423 浏览

覆笥山位于兴国县崇贤乡齐分村南三公里,距县城47公里,海拔1125.7米,面积1.2平方公里。山势险峻、秀丽挺拔、东望金精、西眺芙蓉、北接青原、南瞰贡江、屹立之上,可望三县兴国、吉安、泰和三城,被誉为全县群山之宗,史称为“兴国祖山”。

从崇贤乡沿238国道北行一路爬山,离贺堂村约一公里左右可看到齐分村均福山标识,看到标识后左拐,到齐分村后再左拐上山,山路为新修四点五米水泥路,直通山顶,会车方便。

据说,覆笥山系兴国龙脉之源。古县志云:兴国龙脉,乃东起武夷山,经石城牙梳山、宁都齐云山逶迤而来,聚脉于覆笥山。又传,覆笥山系仙家藏书宝地。覆者,盖也,笥者,书箱也。覆笥山名,就是盖着的书箱子。《云窗私志》云:“昔涓子发石笥,得秘书十二卷,因以为名。”刘向《列仙传》也有记载:古代有个山东人,在菏泽钓到一尾鲤鱼,剖开发现鱼腹藏有画绢,绘着仙山秘籍图,载明仙山乃他登仙之地。此人自称“涓子”,怀揣绢画,寻访画中仙山。一生奔波,历尽辛劳,终于在兴国找到了画中的仙山——覆笥山,最后在此羽化登仙。“涓子”,有人又称之为“北海仙公”。覆笥山山顶有寺,始建于唐开元二十七年(739),是齐涓子主领山下曾姓捐建,历经兴废。古寺周围环绕着一人高的古寨墙,古代寺僧为抵御寇贼,修筑了坚固的堡寨,历经千年风雨,苔附藤蔓,寨墙依然。古寺殿前,有一口书泉,虽处石峰之巅,却清泉汩汩,甘甜清澈,流连不绝。泉边石碑书曰:“书泉,书能益智,泉能增灵”。覆笥山留下了众多邑中名宦和革命先辈的足迹。清初史学家张尚瑗,从北京国史馆谪官兴国,任县令期间,纵情兴国山水,遍赏邑中名胜,尤对覆笥山情有独钟,特将自己的万卷藏书楼题为“覆笥山馆”;后来,又把他在兴国做的诗文,刊印为《覆笥山集》。江西革命先驱袁玉冰是覆笥山下人,他把攀登覆笥山作为革命意志的一种锤炼。1919年6月27日,他登上峰顶后吟出壮美的诗句:“携手同登覆笥山,炎俨四逼汗流颜。去年同叹攀援苦,一振精神不见艰。”“登峰到顶志天涯,跋涉虽艰亦快哉。上到极巅舒眼望,此身仿佛在蓬莱。”1931年9月,毛泽东、朱德在覆笥山上指挥红军取得方石岭大捷,胜利结束第三次反“围剿”战争。有首兴国山歌唱的就是第三次反“围剿”中的方石岭大捷:“哎呀嘞,白云山头放凯歌,大乌山下绿婆娑;均福山上红旗展,覆笥山边红军过。毛委员挥手方石岭,两路包抄把敌破。”红军的恢宏气势和毛委员指挥战斗的运筹帷幄,跃然纸上。

覆笥山景观丰富,奇石众多。在古寺北面的峡谷里,有一奇景石岩,高过三米,宽0-五米,长0-六米,可放石桌四张。此岩形如覆笥,岩内有泉井,传说齐涓子曾在此苦学,得秘书二卷,经五年苦求光阴最终成仙。成仙后,神通威显,获得山下民众万倍信任,治病求医,发药必应,文全武通,得到山下百姓高尚崇拜。所以使得古寺的建立成功,故此山下村民从历史继承齐涓子的史迹,此村曾姓,拾起取“齐分”为名,为齐涓子在山石岩内读书苦求,得道成仙的永久长远之记载。覆笥山顶北侧有一蛙形巨石,人称蛤蟆石。传闻过去这只石蛤蟆会唱“食兴国,肥泰和”的歌。山神厌其不公,杖击其嘴,故蛤蟆嘴上有一道缺口。山顶还有平湖,名为雁湖,别名雁塘,古时石雁择时而来,栖息其间。峰顶平坦,草长鸢飞,花香蝶舞,有“足踏山顶头接天,兴泰永吉在眼前”之美誉。除此之外,山腰还有奇石,有的叫马鞍石,� �盘石,柜子石仅次于大乌山为县内第二高峰。,兰花石,-石,纱帽石等七石,环绕周围,类形逼真,胜景可观,令人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