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街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仁居镇,拥有丰富的革命史迹和红色资源,有9处已被列入省、市、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仁居红四军纵队司令部旧址、仁居红四军纵队军需处旧址、仁居红四军纵队后勤处旧址、仁居老东门街谢屋红军标语等仁居红四军第一纵队革命旧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29年11月和1930年5月,朱德和陈毅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二次进驻仁居,在仁居村留下的革命遗址有20多处,红军标语114条。
对于潜江人来说,都知道熊口有个红军街,1930年7月,一帮热血男儿为这里平息了灾难。
相传,湖口住一熊姓渔民,并开有一小店,供上湖口的人歇息。
时间一长,百姓及过往的人们都习惯地称这个湖口叫熊家口,后改为熊口,沿袭至今,为现熊口镇的雏形。
1930年7月,贺龙率红二军团在攻占潜江、天门等地后,进驻熊口,建立了潜江县苏维埃政府,组织革命武装,扩大红军,建立赤色游击队,配合红军作战。
形成了一股强大的革命洪流,为创建湘鄂西苏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1年秋,国民党对苏区发动了第三次大"围剿",贺老总亲自率领红三军到熊口,指挥生产救灾作战,
在20天内,筑起了田关堤。
在东荆河段,以数月的时间,完成了二百多里堤防工程。
"红军堤"的修筑工程任务,扫除了水患。在筑堤期间,还粉碎了敌人的八次袭击。
1932年6月蒋介石调集了55万大军向豫皖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围剿",贺老总再次率领部队进驻熊口,
这次胜利,不仅削弱了围剿军的两翼,也制止了江北敌军的攻击,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自此之后,熊口便开始持续发展起来!
熊口在吃上面则有自己的特色。
小年烧腊 ,乃熊口一绝。大多数熊口本地人应该自记事起就会对烧腊有印象。那个时候只有品种没的现在多,只有鸡爪、翅膀、大腿、肝反正都是鸡身上的东西。
每次来客后大人们都会去买这些东西来招待。
到现在熊口最正宗的应该是小年烧腊〔熊口派出所旁〕。
据说吃了就明白什么叫回味无穷啦!
现在,红军街那边的老房子仍旧在。还有老一辈战争的味道。
2010年,熊口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荣誉称号。
有机会,去熊口,一定要去红军街走走,感受感受!曾经贺老大在这里的英勇多谋,以及熊口一绝的小年烧腊!
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称的泰宁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1086年元祐元年哲宗即位,因文风鼎盛遂名“泰宁”沿用至今。
泰宁是座古城众所周知,而近代泰宁,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留下浓重的墨彩,那就是泰宁还是一块“红色”热土。在泰宁,至今完好保存许多当年红军在此留下的印迹,“红军街”便是著名旅游景点之一。
此行千里迢迢来到泰宁,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为缅怀革命先烈而来寻访红色泰宁。秋天的泰宁,天气却秉承南方的炎夏,白天常在30多度,中午时分走进“红军街”路上时,还是烈日当头。不过拐进红军街小巷时,意外却不那么热了。
位于泰宁岭上街的这条红军街,沿着导航提示,先是与朋友被拐进一座现代店铺与红军雕塑结合之地,感觉有点不太像怀疑是不是导错了,再向前走,“红军街”几个红字大字映入眼帘,才发现没错。
原来这只是红军街的门口,顺着这些雕塑前行左拐,才是老红军街的旧址。
有人疑问,早年的红军为何青睐泰宁这块热土,史料告诉我们,是因为泰宁之地地势险要,近代为福建苏区与闽赣苏区的主要通道,古今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时间回溯到30年代初的泰宁。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泰宁为全国中央革命根据地二十一个苏区县之一,工农红军在泰宁建立红色政权,总部就设在这条红军街上。
而红军街与红军的渊源,是红军曾于1931年6月、1932年10月、1933年7月三入泰宁,1933年10月下旬总部撤离泰宁。
红军街不长,仅有380米,但走进去,却把人带入一个30年代的中国。
这些至少是30年代的老房子,到如今已近90年。可以想像如果不修缮,这些房子该老成什么样子,而事实也是如此,用两个字形如最合适:破旧。但是这些红对联分明又告诉人们,这里居然还有人住。
老房子大多为木质结构,电线如蜘蛛网,门板已发黑油亮。现在老街呈现眼前的,宛如走入影视剧中的老街,甚至比剧中的还要古朴。百年风雨飘摇,如果没有一份信念的坚守,谁还会在此生活。
从走进这条街上开始便发现,这里不仅住着几位难舍离的老人,还住着多户当地人家。偶尔骑车而过的居民,昏暗房子里的生活用具,还有坐在门里的老人都在固守于此。当然,守得住的,也只有老人。
在一户人家的门前有口“红军井”,两边立着两块牌子,寓意这口井不是一口简单的井。资料显示,它原名“儒学井”,是红军驻扎此条街上时,人们都从此井取水,后被当地人命名为“红军井”。
井旁高高的门房里,一位坐在椅子上的老人向外打量着过往的游客。想走进和老人攀谈,发现他不会讲普通话,彼此都听不懂。
在另一家敞开的大门内,也见到一位60多岁阿姨,她正在洗头,走进去和她攀谈。
老人的房子也是非常破旧,问她这里让不让自己翻新房子,她说怎么可能,不可以的。问她为何不去别的地方再盖个新的,她说已经住习惯了,不舍得搬。问她这房子是谁给她留下的,她说她也搞不懂,只是一直住在这。
老人的房子很开阔,里面倒是很干净,收拾的也井井有条。
作为红色旅游景点,红军街上最吸引游客的,是街上土墙中的标语和文告依然还在,这些是1933年10月份留下的。
当年的中国工农红军旧址办公地位于这条街上的陈家大院内。这栋院子据称很大,主幢面宽16.65米,进深45米,共28间,面积750余平方米。大院至今保持着当年的风格,只是现在正在维修中没有对游客开放。
作为红色革命老区,泰宁曾流传着一首歌谣:“油菜开花七寸心,剪掉辫子当红军”。当年,三千多泰宁人从古城的小街巷里一腔热血踏上革命征程。
如今的泰宁红军街被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列入革命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不过看到里面依然生活的老人,倒让游客看得着急,这些房子看似危房了,住在里面雨天会不会漏雨?会不会有危险?
作为泰宁红色旅游的代表景点,红军街每天迎来送往一批又一批游人,而萦绕在游客脑海的,是红军街永不消退的“红色”印记到底该不该修?它还能在岁月风雨中,撑多久?
红军街作为红色旅游景点不收费,而关于红军街到底修与不修,如何让更多后人看到,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