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双凤山景区

2023-02-21       2305 浏览

双凤山景区开发于1974年,系河北省民政厅直属事业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国防教育基地,省直机关廉政文化示范单位。

景区位于省会石家庄市区西部,占地面积20余万平方米,由英烈纪念区、社会纪念区、山地景观区、水系景观区、停车场区、办公区六大部分组成。园区规划布局合理,自然景色宜人,纪念建筑庄严雄伟,亭台楼宇错落有秩,是集休闲、旅游、教育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纪念园区,每年接待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校学生、国际友人、社会各界参观群众120余万人次。

景区主要特色

景区以红色旅游与自然景观相结合,整合旅游资源,使景区发展更趋合理,更具游览观赏性。根据单位职能和景区特点,设计了景区标志,提出了“美化景观环境、优化发展环境、弘扬英烈精神、传播红色文化”的质量目标和“生态、和谐、卓越”的质量方针。

景区主要景点有河北省英烈纪念园,主要纪念建筑有河北省英烈纪念馆、国歌广场、“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碑、沙飞纪念馆、黄绮艺术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词作者田汉、安娥(《卖报歌》、《打回老家去》等歌曲的词作者)夫妇、杨靖宇烈士的亲密战友、中共河南党组织创始人之一——王克新、石家庄第一任市委书记陶希晋及其夫人朱琏(石家庄第一任女共产党员,石家庄地下党组织秘密联系点负责人)中国革命摄影第一人——沙飞、解放石家庄战役的指挥者王昭、傅崇碧等一大批革命先驱的墓和纪念塑像。纪念建筑各具特色,蕴含着深厚的红色革命文化,彰显着强烈的人文精神。

双凤山景区地势错落有致,四季常青,绿化覆盖率达95%。主要植被有松、柏、梧桐、核桃、黄杨、小叶女贞、银杏、玉兰、石楠、红花继木、锦带花、四季桂、牡丹、芍药、丁香等,乔、灌、花、草相结合,形成极佳的园林景观效果,也为鸟类、昆虫类提供了很好的栖息地,常有灰鹭等大型稀有鸟类嬉戏于此,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园区内双凤湖水清秀映人,水景喷泉辉煌壮丽,南北两山葱郁巍峨,纪念建筑岿然镶嵌,亭台楼宇错落有秩,景色悠然而亲和,形成了四季有景、山水相依、自然与人文景观、传统与现代文化和谐共生有机结合的优雅环境。

景区河北省英烈纪念馆内陈展着1840年以来河北籍及牺牲在河北域内著名烈士的英雄事迹。现存有各类革命历史资料照片2800多张,革命历史书籍300余册,革命历史文物570多件,英烈人物珍贵手稿10余万字,其中包括田汉、安娥作品的珍贵手稿、石家庄市委最早的机关报《正言报》,邓颖超、刘澜涛、萧克、杨成武、傅崇碧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笔题词、书信、遗物20余件。其中,馆藏国家一级文物(白求恩赠送给朱琏同志的医药箱)和二级文物(朱琏同志亲手制作的马褡子)各一件。沙飞纪念馆馆藏有白求恩赠送给沙飞的莱丁那照相机、抗战时期晋察冀画报社使用过的车轮子、马鞍子和保存相机底片的底片箱,以及沙飞使用过的印章等,文物等级评定正在进行中。

历史沿革

自本景区落成30多年来,在省、市各级政府的关爱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几代建设者的共同努力,其建设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自2009年园区被确定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来,以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旅游建设项目为契机,制定了景区长期发展规划和近期发展的目标,争取爱国主义教育建设资金1500万元和河北省民政厅建设资金800万元,建设了全国第二座国歌广场和“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碑,对� ��北省英烈纪念馆进行了重新装修并重新撰写了陈展大纲。重新布展的河北省英烈纪念馆全面展示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燕赵大地所涌现出的各阶层英烈模人物的感人事迹,时间跨度大,覆盖范围广,教育意义深刻,是河北省革命斗争和发展建设的历史缩影。

景区近年承办了“省会军民向英烈纪念碑献花篮”仪式、田汉安娥塑像揭幕仪式、沙飞塑像揭幕仪式、沙飞摄影作品展览、田汉安娥作品音乐会、沙飞作品研讨会等活动。每年接待社会各界群众120余万人次,接待民政部领导及外省民政部门来园参观5-6次,为部队、机关和大专院校学生举行英模事迹报告会30余场,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省、市新闻媒体多次报道纪念园建设发展和参观活动。

所获荣誉

双凤山景区近年来被国家民政部授予“殡葬改革先进单位”;自2008年以来多次被中共河北省省直工委评为“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07年至2011年被河北省民政厅授予“先进基层党支部”、“行风建设先进单位” 等荣誉称号;2009年被中共河北省委员会、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省军区命名为国防教育基地;2012年通过国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12年鹿泉市人民政府评为消防工作先进单位;2013年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旅游景区。

交通旅游信息

双凤山景区位于省会石家庄西郊,距石家庄机场28公里,距石家庄新火车站7公里,紧邻石家庄市三环路,与青银高速、石太高速相距3公里,有旅游7路、旅游12路公交车直达,道路畅通,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省会及周边省市游客极佳的休闲游览首选目的地。

景区周边有封龙山、西山大道景观区、龙泉寺、抱犊寨、石家庄动物园景区,园区至以上景区和至西柏坡高速公路入口处距离均在10公里范围之内。

历史文化科学价值

河北是革命老区,在这片红色热土上,22万英勇的的燕赵儿女为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仅解放石家庄一战,就有6000多名将士为国捐躯。双凤山依托丰富的红色革命历史资源,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下不断发展壮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词作者田汉及其夫人安娥、中共石家庄市委第一任书记陶希晋和其夫人朱琏、中共河南党组织创始人王克新、开国将军王昭、傅崇碧、英雄儿女王芳的原型之一志愿军女战士中一等功荣立者解秀梅相继安葬于双凤山。

双凤山景区依托红色资源,极大丰富馆藏,并逐步建成发掘英烈事迹、研究英烈精神的重要基地。田汉之子田大畏、田汉基金会、沙飞之女王雁、沙飞影像研究中心、日本沙飞研究会等组织和个人多次来园组织召开研讨会,来自国内和海外的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专家参会并发表重要论述,为进一步发掘英烈思想,传承红色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双凤山景区担负着“褒扬烈士、教育群众”重要职能,将烈士的精神发扬光大,世代传承,使本景区成为河北省乃至全国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成为具有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对河北革命烈士与革命英烈的光辉业绩进行研究和宣传的著名革命纪念地。

河北双凤山“野马群”,美成了神话

河北新闻网讯(记者邢云 通讯员马健)约在5年前,诸多媒体持续报道了一则新闻:双凤山上“野马群”。高山草甸、蓝天白云、“野马”驰聘山间……宛若世外桃源的双凤山,让深居闹市的人们瞬时着迷,报道甫一推出便轰动一时。

时隔5年,“野马群”状况如何?3月27日,笔者登上位于邢台县太子井乡的双凤山,探访“野马群”的最新变化。

河北双凤山“野马群”,美成了神话

3月27日,笔者在双凤山上拍摄到的“野马”。

双凤山顶寻“野马”

沿邢左公路西行20余公里,就到了邢台县太子井乡辖区。双凤山位于西牛峪村南,最高的那座山峰即为双凤山,海拔700多米。

山道盘旋狭窄,拐了一个弯又是一个弯,坡度很陡,山道旁边就是刀刻似的山崖。山脚至山顶草甸尽头,一路惊险,整个路程有四五公里。

双凤山山顶处有一个名为贾家坪的自然村,它是西牛峪村的一个小队,鉴于生活条件很不方便,原本没几户的居民早在1990年就整体搬迁了。村民原先种的田成了草场,腾出来的房屋成了“野马”冬天的住所,村边的石头房中可见满地厚厚的马粪。

过了贾家坪继续前行,放眼望去,是看不到边沿的草甸。马蹄的痕迹和一堆堆马粪随处可见。草甸中散布着一些人工开挖的水池,池中储存着一些降雨积水,以供马群饮用。

草丛繁盛,野花点缀,两三棵野杏树,树冠杏花绽放,颇为醉人。向东眺望,二十余公里外邢台市区的高楼大厦若隐若现。

将车停至一处空地。蓝蓝的天空下是高山草甸,草木葱郁。笔者一行徒步其间,随机找寻了一二十分钟,终于在山顶东北一个悬崖边不远的地方,看到了马群的踪影。

“野马”们悠闲地吃草、撒欢,见到有人走近便纵身奔驰,一声嘶鸣,“天苍苍、野茫茫”的诗意画面瞬时涌现。

河北双凤山“野马群”,美成了神话

3月27日,笔者在双凤山上拍摄到的“野马群”。

放马归山30余年

仔细数来,眼前的这个马群共有17匹马,个头高矮不一,颜色有棕有黑,举头迈步,野性十足。它们的鬃毛足有一尺多长,顺滑飘逸,排列整齐,相当漂亮,长长的尾巴几乎接近地面。它们的肌肉紧绷,肩胛骨凸显,身材匀称,堪称完美。

或许是笔者一行突然造访惊扰了马群的平静,毫无征兆,这些“野马”突然扭头抬蹄疾奔,“呼啦啦”远去,霸气天成。

据随行的太子井乡副乡长姚志学介绍,“野马群”所在的双凤山三面是深沟,只有一条山路通向不远的贾家坪村,前些年为了防止马群跌落悬崖,设置了一些铁网,同时开挖了一些水池,再加上山顶食物充足,30多年来,这些马基本不用管理,一直是自生自灭。

马跑不下来,人也不容易上去,山顶大片的草甸,成了马群天然的家。

笔者了解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原来的生产队解散,村民们纷纷外出打工,生产队的几匹马没了大用处,村民们舍不得卖掉、杀掉,就把马牵到了山顶的这片草坡上,彼时一共放养了四五匹马,经历了三四代的繁衍,至2012年媒体给予关注时,马群已达50余匹,它们都是最初几匹马的后代。

常年野外生存,使这些马野性大增,适应环境的能力也日渐增强,跑得飞快,有时候还越过铁丝网,到外面觅食活动。

据介绍,村民们曾在悬崖下面的山沟里发现马的尸骨,推测是吃草时不慎跌落。而在山顶草甸上,也散落着一些较为完整的马的骷髅尸骨。每年都有马儿老死、病死,也有新生的马儿加入,成为马群新的成员。

双凤山山顶草甸,宛若一个世外桃源,因为山路难行,平时极少有人上来。

河北双凤山“野马群”,美成了神话

3月27日,笔者在双凤山上拍摄到的“野马群”。

当天,我们最终只在山顶找到了这个不到20匹马的马群。显然,这与5年前相比,个体数量锐减,相关人士分析,其原因或许与近亲繁殖等因素有关。

常常有人探访马群

眼前的马群有老有小,它们并不惧怕人群。据介绍,经过长时间的繁衍生殖,有的马儿也会另立门户,组成新的数量不等的马群。

因为媒体的报道,“双凤山”“野马群”成了网络热词,而很多的驴友和自驾游爱好者,把双凤山看“野马”当成尚未开发的旅游景点,时常有人慕名前来探访马群,有的摄影留念,有的体味原始风景,这些变化都让人有些担心“野马”生活会被打扰。

河北双凤山“野马群”,美成了神话

3月27日,笔者在双凤山上拍摄到的“野马群”。

据了解,因为双凤山山势特别陡峭,开车非常危险,同时高山草甸缺水,草木干燥,当地人也担心火种上山引发意外,西牛峪村便在上山的路口设置了一个铁门,平时很少开锁,这样,开车来的只能把车停在山脚下,然后徒步上去。这样一来便也减少了上山的游客数量。

“野马”是个宝

严格说来,它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野马。

邢台市畜牧站工作人员说,虽然是野外放养的家马后代,即便野生野长,但依然是家马。

据了解,野马的头和四肢都比较粗壮,耳朵也稍长一些,性情比较威猛,皮毛也更加粗糙一些。检索现有生物学资料,纯粹的野马野生种群估计已经灭绝。

邢台市畜牧站的专家们曾对这批马做出鉴定,认为是属于河北省惟一的本土马种张北马,据称张北马2006年底全省存栏量也只有68匹。这样的话,双凤山存在的马群让张北马的数量增加不少。

更重要的是,从30多年的野化时间来说,马群存在的意义同样珍贵。

曾有外地客商意欲投资洽谈双凤山旅游开发事宜,但囿于成本,最终没有达成。

河北双凤山“野马群”,美成了神话

3月27日,笔者在双凤山上拍摄到的“野马群”。

对于太子井来说,双凤山“野马群”俨然是个宝。太子井乡副乡长姚志学说,“野马”的存在已经为双凤山乃至太子井增色不少,相关部门业已编制了整体发展规划,退耕还林,扩大草场面积,严格禁枪禁猎等等,其中,保护、修复马群的生存环境也将是重中之重。这也是很多关心它们的人的共同心愿。

显然,保护马群仅靠村民的自觉和无意识保护,远远不够。很多人都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双凤山“野马”群会成为邢台一道美丽的风景。

双凤山景区攻略
河北双凤山“野马群”,美成了神话
河北双凤山“野马群”,美成了神话
河北双凤山野马群,美成了神话:河北新闻网讯(记者邢云通讯员马健)约在5年前,诸多媒体持续报道了一则新闻:双凤山上野马群。高山草甸、蓝天白云、野马驰聘山间……宛若世外桃源的双凤山,让深居闹市的人们瞬时着迷,报道甫一推出便轰动一时。时隔5年,野马群状况如何?3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