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茨中教堂

2023-04-15       939 浏览

茨中教堂是一座天主教堂,这座法国传教士建造的天主教堂,1909年动工,1921年修建完成,气派的教堂成为了“云南铎区”的主教礼堂。

人文历史

佛教是内化的生活艺术。迪庆的藏民们大多是虔诚的佛教徒,把它作为生活的

重要部分,茨中教堂的存在可谓是个奇迹。

18世纪中叶,西方天主教士进入迪庆,竭力将其势力渗透到滇西北并力图扩展到藏区腹地。他们建立教堂、发展信徒,在强大的藏传佛教势力中,极艰难的存在着。信徒甚少,并且日益被信仰藏传佛教的百姓所仇视。百姓们不能容忍天主教士的传教活动,引发了阿墩子教案和维西教案。

在1905年的维西教案中,愤怒的群众焚毁了澜沧江、怒江沿岸的10所教堂,杀死了法国传教士余伯南和蒲得元。当时清政府迫于帝国主义的势力,派重兵镇压僧俗民众,反洋教的群众抵抗了三个月,最终被镇压下去,教会因此而获得了巨额赔款,在茨中约三分之二的土地上兴建茨中教堂。

1921年,茨中教堂竣工,成为天主教“云南铎区”主教坐堂,下辖2个分堂,先后办过一所学校和一所修女院,1951年在此成立省立第一完全小学。

建筑风格

教堂风格整体上体现了巴斯利卡式教堂的特征,又兼罗马教堂的特色。主体建筑坐西朝东,为砖木结构。其正面为高大的钟楼,钟楼的上部,虽为中式亭阁,中式飞檐瓦顶,但它两头顶端的十字架标记还是引证了它西式的身份。在历史风雨中飘摇多年之后,政府的出钱修缮、保护,使它重现当年的风采。

走进茨中教堂的时候,教堂里空无一人,时间仿佛凝固在斑驳潮湿的墙壁上。

地理位置

茨中村位于传说中的香格里拉区域,红色的澜沧江从村旁奔流而过,一座悬索桥跨过河流,把茨中村和公路连接在一起。由于村庄坐落在对岸绿树掩映的山坡上,行驶在德钦前往维西的途中,一不留神就会错过。

藏在大山皱褶里的茨中之所以有别于滇西北其他村落,是因为它拥有一座天主教堂。这座法国传教士建造的天主教堂,1909年动工,1921年修建完成,气派的教堂成为了“云南铎区”的主教礼堂。

著名景点

从空中俯瞰,这座哥特式建筑为十字造型。教堂正面的钟楼为三层,屋顶有着典型的中国式传统飞檐,钟楼的最高处竖立着十字架。教堂的大门入口处和教堂内部有着不少内容也已经中国化了的对联,大多是“极仁极爱,至善至谦”这样的词语。正中的耶稣像左右分别挂的是:宣仁宣义聿昭拯济大权衡无始无终先作形声真主闻。

“文革”中,教堂因为被用作小学课堂,才免于被捣毁的厄运。墙上的圣经故事壁画已经脱落殆尽,但是,斗拱上方的花卉依然清晰可见,天花板上的植物图案色彩如新。红色的地毯上有板条钉成的座椅,周末的时候村民们都会前来行礼拜。茨中除了天主教徒之外,还有佛教、东巴教的信徒,并且各有宗教活动场所。

教堂的后院有两座并排的坟墓,墓穴均为圆拱造形,墓上有十字架,北侧墓穴的墓碑上刻着法国传教士伍许冬神父的名字,他死于1920年。另外一座已经没有姓名的墓穴埋葬的是瑞士传教士于伯良,于伯良来茨中不久,就因脑膜炎去世。茨中的传教士在1949年以后都返回了欧洲。

后院有两棵枝叶茂盛的大树,一棵是桉树,一棵是月桂树,都是传教士当年为聊解思乡之愁,用欧洲带来的树种种下的,至今已近百年,高大的桉树要四个人才能合抱,这可能也是云南树龄最长的桉树。

大树四周是大片的葡萄园,深秋季节,葡萄藤上已经果实累累。茨 中的葡萄比常见的葡萄要小得多,仅指甲盖大小,颗粒小而饱满,口味甜中带酸。这种名叫玫瑰蜜的法国葡萄,在法国本土已经绝迹,但是在云南偏僻的深山中依然生长良好。

茨中的山坡上到处种满了葡萄,家家户户都有制作葡萄酒的器具。老百姓从传教士那里学会的葡萄栽种和酿酒技术承袭至今,村里每年酿制的葡萄酒由酒商包装后运到市场上销售。

茨中人是好客的,晚餐喝得最多的是当地产的葡萄酒。晚上,村民们在教堂前点燃篝火,热情地拉着客人们,甩开长袖,扭动腰肢,跳起了弦子舞。他们身后的教堂在黄昏的光芒中暗淡下去,透着迷离的影调。

一直闹到子夜,庭院里的青草都被踏平了,村民们仍然意犹未尽。我们一行人玩得兴起,当晚就借宿在村民家里。在黑暗中,一脚高一脚低地摸进亮着灯的农舍。

第二天清早,推窗一看,一墙之隔的教堂近在眼前。

文物保护

2006年05月25日,茨中教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周边景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