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香港湾仔蓝屋

2023-04-22       269 浏览

蓝屋是香港一列唐楼,位于香港岛湾仔石水渠街72号至74A号双数门牌,现已被列为香港一级历史建筑。其中72号、72号A及74号三幢外墙被涂上蓝色,因而被称为“蓝屋”;而74号A在2010年前仍由私人拥有,一直维持灰色的外墙。

历史

蓝屋原址曾是一所医院,楼高两层于1872年政府差饷征收册中名为“华佗医院”(亦称为“湾仔街坊医院”)。1886年关闭后变为用作供奉“神医华陀”的庙宇。

1920年代拆卸后兴建现在四层高建筑,于1922年建成,楼梯间的墙壁、单位内的窗户同样由木材制造,而露台部分则采用钢筋水泥建造,是香港少数余下有露台建筑的唐楼。72号地下为“华佗庙”,1950年代为黄飞鸿徒弟林世荣侄儿林祖开设的武馆取代,至1960年代林祖的武馆再改为其儿子林镇显的医馆。72号一楼曾开办专为街坊子弟提供免费教育的“镜涵义学”,而二楼及三楼则是战前湾仔唯一英文学校“一中书院”的校址。72号A地下是“广和号”杂货店和74号地下是“联兴酒庄”,约在80年代结业。74号二楼曾经是“鲜鱼商会”的会址,而同座三楼则为商会的会议室。74号A地下原本是杂货店,战后改为住宅。

1990年代,香港政府为蓝屋外墙髹上油漆时,因物料库只剩下水务署常用的蓝色油漆,整座蓝屋便髹成蓝色。

现况

2006年香港房屋协会宣布与市区重建局合作重新发展湾仔石水渠街及附近建筑物,包括蓝屋及邻近的黄屋与橙屋,辟作以茶及医疗为主题旅游景点,于7月21日入纸城市规划委员会将重建范围的使用用途更改为“休憩用地及保留历史建筑物作文化、社区及商业用途”,最快2010年竣工。但民间忧虑蓝屋内最有特色的木制楼梯、天花和内部结构会被作出更改或拆除,而原有的居民将不会获准在原处居留,而附近的车房和小商户更会被淘汰,社区网络将会被完全破坏,重建后只是一个古迹空壳。

地政总署于2009年4月30日宣布根据《收回土地条例》,收回石水渠街、庆云街及景星街的私人土地业权,以便市区重建局联同香港房屋协会及政府进行市区更新计划。2009年9月蓝屋建筑群被发展局列入第二批供活化的政府历史建筑物名单中,香港政府以巨额资助吸引非牟利机构参与活化,而日后建筑群的色调亦不设限制,但要保存露台的悬臂式混凝土外廊、几何图案熟铁扶栏及混凝土托架。2010年9月15日由圣雅各福群会提出的申请计划获得批准,将蓝屋活化成民间生活馆,并会首次采用“留屋留人”的方式,包括蓝屋、黄屋及橙屋的14户居民继续留住,并获加建独立洗手间和升降机,更需要改建消防设施。原有的香港故事馆及导赏团将会保留,同时会开设小食店及糖水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