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马丁堂

2023-04-28       352 浏览

马丁堂,编号中山大学东北区334号,原61号建筑,位于校园中心草坪上的惺亭和孙中山铜像的东侧。1905年,岭南学堂成立伊始,董事会出售自己的证券,按照一位年轻外国设计师司徒敦的设计,盖了一幢三层的楼房。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始建,1906年竣工,初时被称作东院,与西院相对,后为了纪念为建校捐款最多的美国辛辛那提工业家亨利·马丁(HenryMartin)先生,改名为马丁堂。

与康乐园中的其他建筑相比,马丁堂并不算华丽,可就是这座建筑,中西合璧,完整地见证了岭南大学和中山大学的时代变迁。

马丁堂长50.68、宽16.14、高15.8米,总建筑面积2516.48平方米,总使用面积1572.48平方米,共分3层,11开间,另有地下室。前后开门,南立面的正中央为主入口,两边各有一个左右对称的次入口,地下室入口设在西立面下方,门前均有花岗岩台阶。南门楣原标有“MARTINHALL”,现为费孝通先生所题“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北门楣原标有“EASTHALL”,现已抹去。南立面左下角墙体里嵌着凿有“AD1905”字样的岩石。整座建筑从宏观上追求一种对称均匀的构图,以及朴素踏实的风格。这是我国第一栋用硬质红砖建起的房屋,也是我国最早以钢筋混凝土做地面的建筑。

作为中国第一栋砖混建筑,马丁堂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对研究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复办以后连同博物馆,于1983年一起迁入马丁堂,图书馆迁至马岗顶的新馆。如今,马丁堂是人文科学学院人类学系、中国族群研究中心、人类学博物馆及华南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与教学中心所在地。

逸仙大道东侧的东北区334号,朴质的红砖建筑静默矗立。面南的正门上方嵌有一方白色石匾,上方阴刻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所题“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八个行书大字。凝练厚重的字体不失灵动的神韵。这是现今人类学系和人类学博物馆所在——马丁堂。

回首百年,马丁堂有着显赫的身世与厚重的历史记忆。1906年,由当时的美国校董会出售证券,提供2.5万美元兴建马丁堂。此堂旧称“东院”,与一路之隔的科学馆“西院”对称。后纪念为建校捐款最多者亨利•马丁先生(HenryMartin)易名马丁堂。她拥有多个“第一”的头衔:康乐园内第一座永久性建筑物、广州第一幢由硬制红砖所建的房屋、第一幢用钢筋水泥地面的建筑。以马丁堂为开端,康乐园内的岭南大学建筑便多以红砖绿瓦、中式屋顶和西式墙身的组合为其风格基调,与燕园(现北京大学所在)的灰砖黑瓦形成鲜明对比。

1912年5月7日,孙中山先生到岭南学堂访问,在马丁堂前发表题为《非学问无以建设》的演讲,并与师生员工合影留念。据载,当时马丁堂空间不足以容纳全校300多名学生,有的学生直接坐在走廊地上,而中山先生也与学生相谈甚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