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石城位于阳朔葡萄镇梅岭间,距阳朔县城25公里,距国道321线----桂阳公路7.5公里,已修成四级公路。古石城群山环抱,地处险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秦始皇征服岭南后,为巩固其政权,调集浙、赣、湘、桂四省能工巧匠历经数年建成此城。
古石城分东南西北四座大城门,进入城门后又有24座小门呈繁星遍步,与城墙相通,延绵数十公里。古石城的东大门处于999级台阶拾阶而上,结构新奇,蔚为壮观,所有材料均为条状片石砌就,未用灰浆。两千余年来沧桑变幻,虽历经战火无数,仍完好坚固如初,真是中华祖先巧夺天工,可见一绝。南门四季如春,清爽宜人,蕴存宝藏。西门居关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北门一览后山景色,-独领。
地址:
阳朔县葡萄镇西北部梅岭间,距阳朔县城25公里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
免费开放。
三、崇武所城
崇武所城位于泉州市惠安县东南半岛东端的海滨,距县城24公里,距泉州48公里,东濒台湾海峡,北连湄洲湾,西南面对石狮市的祥芝镇,南控泉州港。
崇武——大岞一带,山川沉郁雄奇,号称“孤城三面鱼龙窟,大岞双峰虎豹关”。北宋熙宁间(1068~1077年),置小斗(“小兜”之讹音)巡检寨,元改小兜巡检司,城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设立卫所,名崇武所,取崇尚武备之意,是我国自明代以来东南沿海的重要军事要寨之一。
明初,朱明政府的军事部署重点是防备北方边境线上的元蒙贵族的残余势力卷土重来,而对南方海防线上的两股敌人,北有倭寇的侵掠,南有逃亡海上的张士诚、方国珍的残余势力,朱明政府对南方海防的这两股敌人则采取军事防御的战略方针。其具体战略措施之一是在东南沿海设置卫城,先自浙东、浙西筑卫城59座,后又在闽东、闽南筑卫城16座。自北宋以来,凭借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崇武逐渐发展为海陆商贸重要集散地,更成为福建沿海一个海防军事重镇。”北宋熙宁间建置小兜巡检寨,不仅是为了防御海寇,更重要的是巡监海上,查缉商舶走私,加强海上贸易管理。
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设置市舶司,遂使泉州海外贸易走上正常发展的道路,随着南宋时期寇患的加重,小兜巡检寨日益显示出其军事地位的重要性。
但自开禧(1205~1207年)至嘉定(1208~1224)年间,小兜巡检寨曾一度“武备空虚,军政废坏”。嘉定十年(1217年),真德秀知泉州,采取一系列措施,整顿沿海军政,肃清海道,重振军威,巩固了海防,小兜遂成为“海道自北洋入本州界,首为控扼之所”。
朱明王朝立国之初,为防倭寇患境的威胁,明太祖朱元璋对东南沿海主要军事战略方针是:命“江夏侯经略海上”,进行大规模的“卫城建筑,巩固海防”。于是,崇武城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建成。
据《崇武所城志·城池》载:“小兜筑所城,周围七百三十七丈,城基一丈五尺,连女墙高二丈一尺,垛子一千三百单四个,窝铺二十六座,四方设门,各置楼上。”其城内还设有公署、馆驿、演武场、烽火台、指挥台、城壕、船场、捍寨、烟墩、敌台、木寨、铁局、兵马司、仓敖、水涵、水关、水井、桥梁、庙宇及兵营(九百八十间,每间一厅二房)等官厅衙署和军事设施。崇武所城在明、清两代先后进行十八次修葺,现存城垣内外皆石砌,周长实测2567米,城门南北相距长约500米、东西宽约400余米,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城墙内建有二至三层的跑马道,东西南北四城边各有一潭、一井和通向城外的涵沟,城垛1304个,东、西、北三城门各有月城、瓮城唯南门只筑照壁以作屏障。东、西、北三道城上各设有烽火台、瞭望台一座、构成一套较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是我国沿海至今保存的一座完整的军事古城。
现在城东南城楼上建一座高33米,白色定光,射程15~20海里的国际航标灯塔,它为夜晚航海、捕捞的船只照明航路,是建在原朝阳楼旧址上的。
崇武古城的建筑特点:首先,从军事角度考虑是地点选择在三面临海一面联陆的崇武陡峻的山丘上。充分利用自然地形,东西南北城墙分别压着一座陡峻的小山丘,使城墙起伏蜿蜒酷似莲花瓣,城中又有一高突巨石俗称“莲花石”,形似花蒂,崇武又因此得名莲城。
其次,是城墙的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城垣内外壁全部采用花岗岩条石砌筑,这在全国各地城墙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颇具特色。
其三,是城墙的砌筑方法特别。采取纵横间砌叠法,即先纵砌一层长条形石块,再横砌一层长方形石块,这样,纵横相间,层层叠叠,特别坚固,可说是固若金汤,坚如磐石,但外表略显粗糙。
其四,是建筑材料规格不一,不拘一格。为了充分利用材料,所采用的石块长、高、厚参差不齐,甚至相差几十公分,致使城垛高、宽、厚不统一。
其五:崇武城的设施完善,布局合理,形成一个体系完整的防御性军事工程,异常坚固,十分险要壮观。
崇武古城的地位和作用:崇武城是福建的一个海防重镇,“城郭宫室,海陆军民击退,甲兵钱谷,于焉咸集”。它是明初朱元璋为实现北方边境修长城,南方海防线上筑城以保边境和海防安全的战略部署,派江夏侯周德兴经略福建沿海,修筑的北起崇武,中经永宁、金门、厦门,南至铜山(今东山)的16座沿海古城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崇武城地处泉州湾与湄洲湾之间,地形险要,依山临海,突出海表,凭着险要的地形,便于防守,北与莆田南日、湄洲,南与晋江的祥芝、永宁互为犄角,附近之沙格、峰尾,正东小岞,南之獭窟、秀涂等港湾皆内缩,凭借崇武为捍蔽。据《重建捍寨记》载:“崇江在惠之南(峤),自洪武中建城以备倭夷,置守千户所,召军士隶于屯营,其间居民庐舍杂处,崇墉短堞,枕盼洪涛,盖天堑百二之胜地。倭缘是不敢窥边者垂二百余年。”充分反映出崇武建城二百多年中确实起到了威慑和防御倭寇、海盗,即“赖以戍边,实以保民”的作用。
明末清初,海盗、倭寇活动又猖獗起来,崇武古城更充分发挥军事重镇作用。据《明实录》、《泉州府志》、《惠安县志》、《崇武所城记》载,明末清初海盗倭寇骚扰惠安达17次,崇武古城首当其冲。仅嘉靖末(1522~1566年),海盗、倭寇就7次进犯崇武及其附近。其中6次被卫所军民击退,追捕于海上,大获全胜。唯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四月初一日,倭寇乘夜雨偷袭,千户钱储父子、百户王铁协力奋战,光荣战死,军民死伤枕籍,城陷四十余日,人民惨遭洗劫、杀戮,尸横遍野。崇武古城在防倭、抗倭、保境安民及城陷人民遭殃的惨状,反映崇武古城存在的价值和所起的作用。
崇武古城在建城后的六百多年中,更长的时间是和平、安宁、海疆平静的时期,在保障人民生活、生产、生命、财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据《崇武所城志·生业》载:“富商巨贾,几遍崇中。”可见,崇武所城自明中叶,经济已相当繁荣。
不容讳言,明初、清初的“海禁”,尤其是清初“迁界”中,崇武所城曾起过负面作用,影响正常的海上交通贸易和人民的生活,但从全局看,崇武古城在巩固海防,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方面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