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峪古城位于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是太行山麓一座唐初建置的城堡。城堡依山傍水,城墙雄伟壮观,城头雉堞林立。城内豫楼高耸,古庙森严,官宅豪华,民居典雅,是中国乡村独具特色的古代建筑。占地面积17.9万平方米,现存老狮院、小狮院、陈氏12宅、王家13院等明代民居40院1100间,是一座典型的城堡式村落。现存古堡墙高12米,宽5米,长1400米,堞楼、城垛、城门、水门俱全,堡墙上开凿有三层628眼藏兵洞,居住与防守功能兼而有之。城内古老的巷道以石条铺就,曲径通幽。巷道两边均耸立着两层楼高的明代民宅。豫楼底层墙厚2米,设有石碾、石磨、水井等生活必备设施,通过石门暗洞,可进入两条暗道分别通向城外。二层设有炮眼,三层以上均为住所。顶层墙厚0.8米,设有垛口和堞楼。
郭峪古城罕见的窑洞式蜂窝城墙
Guoyu Ancient Castle
Featuring the rare cave-style honeycomb wall
古建专家誉为中国乡村第一城
郭峪古城拥有中国北方罕见的窑洞式蜂窝城墙。城中豫楼设有小孔“望远镜”和令人称道的生活设施。2006 年郭峪古建筑群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古建专家誉为“中国乡村第一城”。
郭峪村地处阳城县东,自古经济繁荣,文风鼎盛。明清两代,这个小村一共走出了 18 位举人和 15 位进士,也出现了一门四进士的科举世家,民居修建成一时之盛。现仍有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 40 院。院落门楼多呈高挑式,斗拱层叠,等级很高。中国著名文物专家罗哲文先生曾为郭峪亲笔题词:“中国民居之瑰宝,雉堞高城郭峪村”。
▼仰望城楼
明朝末年,郭峪已成为富甲一方的大镇,居民多达八千余人。以张鹏云和陈昌言为代表的两大家族,官宦累世,门庭显赫;以王重新为代表的富商巨贾,财力雄厚,闻名四方。富裕的郭峪古镇又处于战略要地,自然成了农民军首选的猎取目标。
郭峪城堡在晋城众多的古堡中,年龄最小,修筑最晚,也因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郭峪城堡比皇城相府的河山楼晚修了三年。河山楼挽救了几百人性命,而郭峪却遭遇了四次血洗,三千人因此丧命。
▼豫楼高耸,雄踞城中
关于李自成农民军攻打郭峪及修建城堡的过程,现存豫楼五层西墙的《焕宇变中自记》碑中,记载得十分详细。该碑高约 60 厘米,宽约 203 厘米,为当时村中社首王重新所撰。
明崇祯五年(1632)七月十五日,农民军分两路向郭峪村袭来。乡民借寨墙作掩护,用自制神枪火炮奋力还击。然农民军人多势众,将寨墙轰塌多处,乡民只好退回寨中。农民军乘势将寨围住,尽管“以吾村坚锐拒敌,现时人心似为可恃也。不意午后云雾迷漫,大雨淋漓,神枪火炮置之无用,人在房上站立不定,虽有智勇无所施矣。贼乘雨一拥前来,四面围绕。一村人民,欲逃无门。以十分计之,逃出者仅仅一二分。馀有逃至山沟野地者,又被搜山贼搜出。”农民军将俘获的乡民集中一处,百般拷打,损人耳目,断人手足,烧人肌肤。五天时间杀伤、烧死、缢梁投井饿死者达千余。金银珠玉,罄抢一空。猪羊牛只,蚕食殆尽。家家户户无一物所存,无一物不毁。
同年十月初八日,农民军再次进攻郭峪。乡民们能逃则逃,不能逃的匆忙往煤窑中躲藏,结果“男妇一拥入窑,窑口窄小,踏死九十三口。上佛井则沟窑内亦如此,踏伤男妇五百余口”,情况凄惨。
▼看家楼闲时观景,战时示警
崇祯六年(1633)四月十六日,农民军第三次进攻郭峪。进村后不见人之去向,以为奇迹。及搜见一二人,百般拷问,一一引至洞口,贼尚不敢入,先用布裹干草,内加硫磺,人言藏火于内,用绳悬在井口中,毒气熏入洞内,人以中毒,昏迷气绝。以至“北门外井洞计伤八十余口,馆后井洞计伤数十人,崖上井洞计伤数十人,并吾村之藏于炭窑、矿洞者,共伤三百余人,苦绝者数家。”这次农民军劫走不少钱财。二十日,曹文诏领官军七千,自周村发兵郭峪,分三路斩杀农民军首级千余,以为得胜,退至周村庆功。不料农民军又杀了个回马枪,第四次打到郭峪,为郭峪遭洗劫中最惨痛的一次。四日中“杀死熏死尸骸满地,天气炎热,臭气难堪。即有一二未受害者,天降瘟症,不拘男女大小,十伤八九。”劫掠后的村民“无地可避,每日惊慌,昼不敢入户造饭,腰悬米食;夜不敢解衣歇卧,头枕干粮。观山望火,无一刻安然。”郭峪村一片凋敝之象。
▼固若金汤的由来
劫后余生者积极行动起来,社首富商王重新捐银7000两,于崇祯八年(1635)正月开工修城,乡民踊跃筹集白银万两,无钱的以役代捐。不到十个月时间,郭峪城告竣。
▼城墙上城堞密布
建成后的郭峪城堡威武雄壮,固若金汤。城墙砖石建造,高 12 米,阔 5.3 米,城周 1400 米,城内面积 17.9 万平方米。城堞 450 个,东、北、西城门 3 座,设有敌楼 13 座,窝铺 18 座,东南城开高低水门两个,城墙上置有城防铁炮数十门。在内城墙上又增建 3 层 600 余眼窑洞,居住与防守功能兼而有之,郭峪城因此也被称为“蜂窝城”。城的中心,有一座 30 多米的高楼,当地乡民称之为蜂窝柄。
▼堡内民居,比邻而居
明崇祯十年(1637),农民军又一次占据阳城南山。尽管局势紧张,但此时郭峪人却安稳居于城中,“虽累年凶旱,未至大荒,衣食犹可粗足。”城墙之功,可见一斑。从此,城内居民不论贵贱,比邻而居,在城墙的保卫下安居乐业,繁衍后代。
五年后,上党大旱,灾民无数。王重新与社首们共同协商,并请风水先生“考极相方,爰宅厥中”,在村中高地上建起一座七层碉楼,称为“豫楼”,取“豫则安,不豫则殆”之意。“楼纵二丈三尺,横五间、四丈五尺”,楼基“深而坚,楼墙厚而固”。楼内战守器械应有尽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楼内置有石碾、石磨、水井,有地道可通往城外。
豫楼可以说是皇城相府河山楼的翻版,但同时又做了局部改进。楼上开设有4 个火炮射口,设有专门的小孔“望远镜”,能清楚观察百米以外大门口的一切动静。它既加强了抵御外侵的工事,同时又用以工代赈的办法,“以佣工养育饥民数百,为一方保安”。 豫楼雄居城中,登顶可瞭望方圆数十里,一旦战火燃烧,这里既是指挥部,也是堡中堡。
▼恩进士院,恩科进士王维时旧居
侍郎寨建于明崇祯六年 (1633),其平面呈桃形,故得名昭桃寨,是村民为防御李自成农民军侵扰而建。张尔素升任侍郎后 , 易名为侍郎寨。侍郎寨周长 600 米,总面积 9100 平方米,分设东、南、西三座寨门,门前均设炮台。木牌楼门各有一对石狮守护,刻有“山水环绕”门额,更增其气势。寨内现存侍郎府主宅院、书房院、厨房院等院落六座。寨东有 100 多米寨墙还保留着原始的风貌。
张家大院是张鹏云的旧居,建于明天启至崇祯年间(1621-1644),包括大宅、二宅、三宅、四宅、徐家院、厨房院、小姐院等多处院落,二门为牌楼式门楼。
恩进士院,王维时的旧居,建于清顺治二年 (1645),包括“恩进士”的东西两院和“光昭世泽”三个典型的四大八小四合院。院内有房屋 80 间。
老狮院为陈廷敬的祖居,因门前两座威武石狮而名。由四座结构基本相同并相通的四合院组成,形似棋盘,故又名棋盘院,建于清康熙三年(1664)。院内共有房屋80间。高大宏伟的门楼,门楣上多达三层的木制匾额,被岁月冲刷成黑灰色的门柱与斗拱,书写着陈氏家族过去的荣耀与沧桑。
▼九开大殿汤帝庙
下范家院建于清初,三进院落,有房屋 50 间。中间院落为典型的四合院,东西两边为偏院。
汤帝庙为九开间大殿,气势恢宏,庄重肃穆。庙内飞檐挑角的元代戏台高达20余米,中国少有。汤帝庙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 (1341-1368),考虑到庙宇对村子的护佑作用,特将庙址选在村西南的坡上,这里是整个村落的最高点。
徘徊于村内的古老街巷,走在青石铺就的曲折小巷中,两侧耸立明代旧居和灰白色墙砖,折射出了古村数百年的历史沧桑。
▼古老街巷,折射出古村数百年沧桑
夏养山西
在山西境内绵延数千里的黄河、长城、太行山环环相扣,完美构成了山西边界的围合物,更以极其厚重的自然和人文历史积累成为中华民族的三大丰碑。当前我省正举全省之力,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加快构建山西文化旅游发展升级版。“夏养山西·太行旅游养生体验季”的启动,标志着我省康养旅游带动、强势塑造“康养山西品牌”全面展开,这是举全省之力锻造三大旅游板块的重大举措,也是山西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选择。“黄河之魂在山西”“长城博览在山西”“大美太行在山西”,晋城市作为夏养山西体验地之一,在太行山的最南端,是山西通往中原的南大门,800里太行留给了晋城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山水画卷。作为国际花园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如今的晋城正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建设,已初步形成了以皇城相府为代表的太行古堡景观群;以王莽岭为代表的太行山水景观群;以炎帝陵、羊头山为代表的始祖文化旅游区;以司徒村、大阳镇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示范区。接下来请随我们一起走进郭峪古城,漫步悠长的古巷,走访寂静的老院......
郭峪古城位于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是太行山麓一座唐初建置的城堡。郭峪村历史久远,为郭氏家族所建,以姓氏命村名。郭峪始建村当在唐初。明朝时,郭峪为里,到了清朝,又称镇。民国六年(1917年)实行编村制,郭峪里改为郭峪村。城堡依山傍水,城墙雄伟壮观,城头雉堞林立。城内豫楼高耸,古庙森严,官宅豪华,民居典雅,是中国乡村独具特色的古代建筑。占地面积17.9万平方米,现存老狮院、小狮院、陈氏12宅、王家13院等明代民居40院1100间,是一座典型的城堡式村落。现存古堡墙高12米,宽5米,长1400米,堞楼、城垛、城门、水门俱全,堡墙上开凿有三层628眼藏兵洞,居住与防守功能兼而有之。城内古老的巷道以石条铺就,曲径通幽。巷道两边均耸立着两层楼高的明代民宅。豫楼底层墙厚2米,设有石碾、石磨、水井等生活必备设施,通过石门暗洞,可进入两条暗道分别通向城外。二层设有炮眼,三层以上均为住所。顶层墙厚0.8米,设有垛口和堞楼。
郭峪古城内至今仍有村民居住,其原始的古城面貌也得以保存至今。进到城里,幽静的街道和被岁月打磨得光滑而凸凹不平的青石板路延伸开去,几百年前的古宅从身边闪过,散坐在墙边条石上打发下午时光的老人和妇女悠闲自得。一张张纯朴的笑脸,折射出民风的纯良、古村的遗风。城墙、城门、角楼、古屋、老街,浓郁的古风古韵扑面而来,那种超凡脱俗的原生态风貌,仿佛飞逝的时光在这儿趋缓了、放慢了。当你走街串巷地步入一个又一个古朴的院落时,仿佛和500年岁月锻造的气氛息息相融,每走一步都怦然心动……
郭峪古城别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及风土人情,吸引了很多影视剧组将此作为外景拍摄基地,《别拿豆包不当干粮》、《文化站长》等电影都曾在此拍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