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山,位于承德市区东20余公里处,是“承德十大景”之一。当人们在避暑山庄的至高处,向遥望时,发现在棒槌山的东西的山峦之巅有一座空飞跃,横贯苍穹,直通白云深处的天然石拱大,那便是天桥山。天桥山因峰顶有块巨石凌空横跨,形似长桥,故名。
天桥山,海拔730米,面积约2.7平方公里,位朝阳洞西口对面八里许的山峦上,又是一处悬崖断壁。天桥成拱洞形、全长180米,两拱。北拱跨长25.5米,高4.7米,宽6米;南拱长5.8米,高3米。《承德府志》载,天桥山“山势穹长,如飞梁跨空,缥缈天半,与山庄内四面云山亭相对”。嘉庆有诗赞曰:“直上峰头纵远眸,天桥高跨万山秋。大观原自无心得,未了云岚万里收。”北拱北端下头,有两块巨石上下相叠。底下的一块巨大,上边的一块稍小。上块形状扁平,厚1米许,长3米许,南端宽1米,北沿宽3米,是一块从上拱塌落下来的红色砂砾岩。经过长期的风化,坚硬的卵石起了支点作用,而石块的重心又恰恰落在这个支点上,当人们站在南端上下推动时,石块就上下摇动起来,人们称它为风动石,亦称“石牛”。
登上避暑山庄的四面云山亭,极目远望,可见天桥山峰崖的高处,似乎与天相连;登临朝阳洞,天桥山即近在眼前,那横跨的飞梁,那透明的桥孔,像是鬼斧神工精心穿凿的一线危桥,直通白云深处。清人曾以“云端千纫跨晴空,真是飞梁亘彩虹”的诗句唱叹天桥山。天桥山上面平坦光滑,南北两端微翘,桥空呈半圆形。在天桥山桥拱下,有两块重叠的巨大岩石,一前一后,形状象牛,故叫“牛石”。如果从南端用手轻推上面的一块,不仅可以摇动,还能发出“眶眶”的响声。正因如此,它有一段金牛踏着大桥下界的动人传说。
“石牛”是天桥拱洞在形成过程中,从顶部塌落下来的一块扁平形红色砂砾岩,厚1米,长3米。南端宽l米,北沿宽3米,重约15吨。经风化后,卵石凸起形成了支点,又恰好与重心重合。当人们在它的南端上下按动时,便会摇摆起来,随着摆动频率的加快,还会发出“哐哐”的响声。
据地貌学讲,岩层中的拱桥下有水流,称作天生桥;无水流,称作天生拱;天拱在岩石上部,位置较高的称作天生窗。因此,天桥山应属天生窗,但人们习惯于把它叫作天桥。康熙早在《天桥山歌》中就把它称作“窗”了。
近年来,泸溪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天桥山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建设,成立了天桥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修建了旅游公路和游步道,以军亭界休闲度假村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服务景点也初具规模,形成宗教生态文化游特色品牌,产生良好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目前泸溪县正在建设景区形象大门、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旅游商业街。并依托杜鹃溪自然美景及资源,打造沿溪生态休闲走廊,沿溪观景廊桥、溪谷休憩节点、溪涧亲水平台与亲水游乐、踏溪观景、茶饮休闲等设置
同时以其村寨附近区域为依托,打造禅修体验中心。通过观音斋戒、禅修经行、调身养息、民俗民宿风情体验等活动让游客实现自我观照、自我净化。通过特色民居改造成为上档次的农家乐和乡村旅游,引导村民从事旅游经营活动,让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体验农耕生活,参与民俗展演活动,既满足了游客需求,又增加了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
泸溪县还充分利用军亭界国有林场内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高负氧离子含量,打造以森林康养为主的休闲度假、会议商务和民俗风情游等项目,实现了景区的整体功能提升。同时,加大政府投资,用于景区规划编制、配套设施建设和从业人才培养等工作,树立大旅游、大产业的观念,多方发力,构建了“主导有力、协作密切、配套联动”的旅游新格局;
此外,泸溪县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会参与”的模式运行。多措并举坚持政府投资与招商引资市场运作相结合。整合林业、民族等各类项目资金投入天桥山的旅游产业开发,通过“渠道不变、各出其力、各记其功、统一使用”的原则,重点投向改善交通、公厕、标示牌等旅游硬件设施,为景区发展注入了内生动力。同时吸引社会民间资本参与天桥山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目前,天桥山已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农家乐、特色餐饮饭店、乡村游等服务项目的新格局,实现了天桥山旅游产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快速突破。(向民贵 杨和平)
天桥山中云雾袅绕神仙寨
(责编:曾璐、罗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