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衬腰崖茶马古道

2023-05-08       1073 浏览

蒲江县朝阳湖镇至成佳镇的衬腰岩山上留存茶马古道一段,因修建长滩水库的原因,古道南段与北端没入水库中,目前仅存衬腰岩至沙湾一公里,其中保存完好的古道470米,铺设古道的石板长约1.5米,宽0.8米,厚0.15米。此路段留存有古迹“三星桥”,另有“建修衬腰岩通路石级工竣碑记”一通。“建修衬腰岩通路石级工竣碑记”建成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四月二十二日。碑身为四柱三开间三重檐石坊。碑文载:“蜀国多山,与西秦毗连,栈道有连云之险,剑阁有参天之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自古为然。我蒲处川南之一隅,山径居多,邑南关外,距城卅里许,地名衬腰岩,旧有山蹊古道。上通名、雅,下达新、彭,仕宦商贾往来必经之路,……前明宏、化时修砌后,历经三百余年,倾塌已久……,民等目击心维,公同商议,修造石梯,自衬腰崖山脚起,由马搭湾、落坪寺至万明桥止,约有五里之地……,历经三载,工程造竣,路约千寻……,岩岩鸟道,经攻错而历康庄,带月夜行,则观阁遥临,籍慈灯以普照,按轡以游,幽人于焉吟咏……,平坦闻鸡早发,则尖峰远映,仰高山而景行,束装载道,韵士于焉品题。当兹春暮,共庆落成,垂名勒石,嘱余为记……。”碑上还有两幅对联,其一为:“旅客行商同登云路,轻车快马共历亨衢”。横批:“王道荡平”。另一为:“修数百年崎岖之路,造千万人往来之途”。横批“步月”“梯云”。根据碑文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衬腰岩茶马古道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性“上通名、雅,下达新、彭,仕宦商贾往来必经之路”。碑文中也介绍了古道在明至清代的发展历史。那么明代之前衬腰岩古道的发展情况是怎样?本文试图结合茶马古道在蒲江县域内的整体发展情况及部分古籍文献记载,还原衬腰岩茶马古道的发展背景及发展脉络。

“茶马古道”是古代中央政府用农区之茶换取牧区之马的茶马互市的道路。始于唐代。蒲江县古代即出产茶叶,唐五代临溪茶已载入《茶谱》。此期的茶马古道处于萌芽阶段。

宋代是茶马古道的兴盛,与此期的历史背景有关。北宋王朝建立后,由于长城沿线草原与荒漠地区被辽和西夏占据,宋朝失去养马的草场,军队缺乏战马,遂致力于向西部高原诸部族买马的策略。北宋熙宁七年,宋王朝开始在四川实行茶马专卖政策,官方垄断茶马贸易,在“雅州名山县、蜀州永康县、邛州在城等处置场买茶,般往秦凤路、熙河路出卖博马”。稍后元丰八年(1085年),宋廷并茶、马二事为茶马司,从而促进了宋朝与安多吐蕃地区茶马交易的发展。北宋时期,蒲江段茶马古道主要有两条:一条主要作用是将名山茶北运,从西向东,由名山县茅河(百丈县城在茅河北岸)入蒲江县境,经乾溪铺(今甘溪镇)、金鸡铺(今甘溪镇新民村9组)、大塘铺(今大塘镇)、新市铺、卧魁铺(今卧龙场),入邛州(今邛崃市)境,经十里桥铺、大通铺(今南河坎)到城内飞云铺,再转运成都、陕西。此路后改修为川康公路。另一条主要作用是把丹棱、蒲江茶叶北运邛州,从南向北,从丹棱县入境,经迎恩铺(今光明乡官帽山村)、环山铺(今韩桥村)、腾云铺(今蒲江县城内)、铁溪铺(今高桥场)、石桥铺(今石桥村)、西来铺(今西来镇),板桥铺(今复兴乡姜冲村),接邛州五面铺。此路邛崃至蒲江已修成公路,蒲江至丹棱改修川西旅游环线。

南宋时期,关中地区和安多地区均被金人占据,宋王朝马的来源地进一步缩小。南宋马匹的主要来源开始南� ��,茶马贸易的主要地区已经转移到四川西部和北部,距离四川产茶区越来越近。四川茶马古道由向北改为向西。茶马市场在黎州(今汉源)。蒲江、丹棱茶叶西运黎州换取凉山、云南大理的马匹。据宋朝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茶马古道“西通碉门(今天全),东出蒲江”。此期蒲江段茶马古道由蒲江县城出发,经飞仙阁、莫佛镇(今镇子场)、衬腰岩、陈家营(今成佳镇)、合江镇(唐宋时期隶属蒲江,今属名山县,名合水镇)、太平场、新店场、抵名山县城。全长55公里。目前留存的衬腰岩茶马古道,隶属于此段。据民国十九年《名山县新志》卷9交通所载,此条茶马古道“石蹬、石板间以砾石、虽越崇山,不患泥泞”。

明洪武年间于雅州设立茶马司,蒲江段茶马古道继续沿用。按照蒲江茶马古道衬腰岩段碑刻记载,衬腰岩古道在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年间曾经进行修葺。根据在雅安市名山区马岭镇七星村5队新发现的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蒲江隐士文昂撰《天目寺重修路道碑记》,天顺三年(1459年)起,天目寺茶每年进贡,经马岭镇、衬腰岩、飞仙阁、蒲江、新津至成都。据此碑记可了解到,此期衬腰岩茶马古道仍发挥着重大作用。

至清代以及民国初期,衬腰岩古道仍是“仕宦商贾,上下往来必经之路”。蒲江茶经由此道,销往雅州(雅安)、打箭炉(康定)等地。

综上可知,蒲江茶马古道萌芽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延续至清代。衬腰岩茶马古道便是南宋时期蒲江茶马古道的一段,至明清仍修砌沿用,随着茶马贸易的消亡而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