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巴金文学院

2025-03-09       914 浏览

巴金文学院创建于1983年,旨在发现、培养青年作家,并为文艺界人士提供交流学习场所,于2003年巴金先生百岁华诞前夕正式建成,院名由著名作家冰心先生亲笔题写。巴金文学院是中国作家协会创作基地,是研究巴金先生的重要资料库与学术基地,同时也是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20年来巴金文学院硕果累累,先后受聘于文学院的200余位中青年骨干作家,创作出版的长篇作品已超过300部,其中阿来的《尘埃落定》、柳建伟的《突出重围》、裘山山的《我在天堂等你》、邓贤的《中国知青梦》等作品,均在文学界产生过重大影响。巴金在世时十分关注文学院青年作家的成长,多次过问文学院的创作情况。

巴金文学院新馆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北干道,新馆以四川民居风格为特色,总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其主体结构是巴金陈列馆。正门口竖立着巴金塑像及其人生格言:“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陈列馆内集中了国内所有关于巴老的作品、图片和实物等,以闪光的理想、笔耕文学、温馨的家庭和长存的友谊四大篇章,全面再现了世纪老人巴金的风雨人生路。在所有的展品中,最耀眼夺目的是巴老获得的意大利但丁国际奖奖章、法国荣誉军团指挥官勋章等。恰逢巴金文学院诞生20周年,新馆作为一项标志性文化工程,也为培育文学新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巴金文学院分ABCD4个功能区,A区是两层楼高的展览楼。记者进入展览楼,一楼大厅的铜像基座已经搭建完毕,届时,一座巴金坐姿铜像将安放在此。二楼大厅已经进入了布展的准备阶段,由木料分隔的展览区已经基本成型。展览楼右边是B区会议大厅,大厅正门设计别具一格:红色的木制门框搭建出一个铺着灰瓦的门檐,在门外翠竹的映衬下显得古意盎然;会议大厅均采用了落地玻璃窗的设计,在满足室内采光的同时也增加了现代气息。展览楼左边是C区茶廊,这是一个供来宾喝茶、休闲的区域。穿过迂回的走廊就来到茶廊,茶廊外是一片绿茵草地,而茶廊内则遍种翠竹。文学院的D区是专家公寓,三合院的独特设计给人以家的亲切感。

巴金文学院60位作家三苏祠书写、宣传、传承东坡文化

a2c92pr0q8l2nqv07j45.jpg

由四川省作协党组副书记张颖、巴金文学院院长赵智带队的60位巴金文学院新老作家,3月20日上午在原四川省作协副主席徐康、眉山市文联主席王莉茹、眉山三苏祠博物馆馆长陈仲文的陪同下,齐聚三苏祠采风创作。

99mi4578wq60gi56t6uj.jpg

g27oowd1vw5nwa11r610.jpg

作家们,流连于亭台水榭、海棠花丛,驻足于千年苏祠古井、千年黄荆老树、千年苏祠丹荔,吟诵于牌匾木柱经典楹联,沉醉于三苏诗书之海……把三苏祠的美文、美景、美感,一一采集于心,怒放于笔端。

oxn4s979yni86hnk4sh6.jpg

4agx9z3h7o1d2h82o587.jpg

作家们,在东坡盘陀像前,以自由朗诵、吟唱的方式,深情演绎东坡诗词,回味经典,向先贤致敬!

0rj15e945b525d57yr0l.jpg

oe5q99m0283j36lfghim.jpg

“苏东坡在诗词、文化等都有卓越的成就和建树,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好的秉承,在亲情、爱情等方面都很有人格魅力。而三苏祠,是东坡文化的根,我们此行来近距离感受东坡的魅力,为此后创作寻找更多灵感,也借此倡导更多人对东坡文化的关注、对优良传统文化的思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巴金文学院副院长、四川文学奖获得者、著名诗人干海兵如是说。

t019o4rvj33qtflkpnh5.jpg

9ac406ca5191ot180670.jpg

谈起三苏祠,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获得者、著名作家包川记忆犹新,“第一次来眉山是上世纪60年代,当时对眉山的印象,一是小吃特别美味,二是这里人杰地灵,有三苏祠,有三苏。此次来访三苏祠,对它的变化感到惊讶,一来便感受到诗书氛围和文化底蕴比以前更浓郁了,环境比以前更幽静漂亮了!”

gu06f1my3qi6969tcyzr.jpg

“苏东坡是享誉世界的大文豪,留下了很多的鸿篇巨作。我们都是他忠实的粉丝和学生。此次我们组织这么多作家来这里学习和采风,其目的的就是向苏东坡取经。我们的广大作家,要有一个共同的志向,那就是要书写好苏东坡、宣传好苏东坡、传承好苏东坡,争当“三好学生”!四川省作协党组副书记张颖,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每一位来到访作家的心声。(文:三苏)

编辑:何炳

巴金文学院攻略
巴金文学院60位作家三苏祠书写、宣传、传承东坡文化
巴金文学院60位作家三苏祠书写、宣传、传承东坡文化
巴金文学院60位作家三苏祠书写、宣传、传承东坡文化:由四川省作协党组副书记张颖、巴金文学院院长赵智带队的60位巴金文学院新老作家,3月20日上午在原四川省作协副主席徐康、眉山市文联主席王莉茹、眉山三苏祠博物馆馆长陈仲文的陪同下,齐聚三苏祠采风创作。作家们,流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