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
步入公园正门,迎面可见一座小巧别致的假山,每到春夏时节,假山上水流不断。绕过假山,眼前是一池碧色的迎泽湖,这一片湖水占了公园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可以说是公园里最富有灵气的所在。湖上有弯成弧形的小石拱桥,走在桥上,四下里是碧波荡漾的湖水和依依的垂柳,怎能不让人心旷神怡。湖面东侧,有一条长达150米的木结构长廊,廊内雕梁画栋,木柱底色为极具民族特色的红色。
看点:迎泽公园西部有一幢建于金代的楼阁,这就是鼎鼎大名的藏经楼,此楼外观古朴典雅,在周围红花绿草的映衬下非常引人注目。
:位于市中心迎泽大街中段,是太原市最大的市内公园。
交通:
乘1、38、308、611、618、809、813、822、848、855、863、865路公交车到迎泽桥东站下可到。
地址:太原市迎泽区迎泽大街218号
类型:城市公园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电话:0351-2022622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迎泽公园位于省城中心地段,北临迎泽大街,东靠青年路,南临南沙河,西与解放南路毗邻。全园总面积63.287公顷,其中湖水面积20公顷,是太原城市中心最大的北方古典文化休闲公园。
都市现明珠
这里的一山一水似乎在诉说着一段历史,一楼一阁在演绎着一段故事,处处洋溢着欢声笑语。迎泽公园以灵动典雅的风貌、清新秀美的风姿,成为锦绣太原一张靓丽的名片,让八方宾客透过这张名片感受省城独特的品质和美感。
一城芳心
在时代变迁中历经60余载的迎泽公园,宛如新谱的一首绿色协奏曲。这首新曲,传承自然人文历史,是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园和谐的大美格局,是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共融共生”。走进其中,您能感受到还绿于民、生态共建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飞雪迎春到
书院藏古韵
起舞弄春风
公园景观以植物造景为主,结合传统山水园林格局,运用古典元素和传统造园手法,兼顾景观风格、传统文化和市民游园需求,形成一个鲜活又富有记忆感的城市公园。园内植物42万余株、品种180余种,配以湖泊、丘陵、密林、假山、喷泉等,同时配有桥、廊、亭、榭、仿古建筑群落等园林建筑10余处。古建筑精品望月阁、观澜阁、望远阁、天象台等仿明清风格的园林建筑及院落,彰显浓厚的明清风格特色。搭配湖景山景,植物障景,高低错落,层次分明。游客漫步其中,赏小桥流水、庭院深深;或登高望远,赏全园风光。
诗意古韵
迎泽公园秉持“绿化+文化”理念,力求每一处景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在旧八景的基础上,积极发掘新景观,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新十景”。
藏经松雪地处藏经楼广场,冬季雪后藏经楼、雪松相互映照,冬意盎然,藏经楼巍然耸立,雪松白雪覆顶,庄严肃穆,北国雪景的大气磅礴扑面而来。
飞虹映碧水
七孔观鱼临近公园著名景点七孔桥,桥边微风习习,佳木繁荫;桥下水声潺潺,鸟鸣鱼游。游人在岸上或喂食或鼓掌相呼,群鱼从四面八方游来,争享食物。人知鱼之乐,鱼知人之情,人鱼相悦,其乐融融。
长廊留笑语
长廊烟霁位于七孔桥旁长廊,临湖而建,视野开阔,可观远山古楼,可观烟雨濛濛,可观雨后晴空。
明月照阁楼
湖心望月位于湖心岛望月阁,每当夜幕降临,望月阁灯火在黑夜中散发出微黄的光晕,登顶望月,感受微风拂面,抚平躁动的心情。一湖、一月、一人,孤寂空灵。
栈桥卧清波
栈桥荷影位于公园西南侧、泽众书院西北方。水中芙蓉粉白二色,皓质呈露,芳泽无加。其形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夏季荷叶婉转蔓延,接天铺陈,荷花星星点点,魅影摇曳。不论在桥上还是在栈道边,湖如镜面,荷似明珠,神光离合,好不惬意。
清台钟古秀
清台钟古位于天象台顶的“清台钟古”,钟声悠扬、涤荡人心,每日准时响起。整个公园鸟鸣钟响,古韵悠然,好似在讲述迎泽公园的历史文化。
凤池仙境是公园最具特色的景观之一,雾化后的亭台楼阁烟雾缭绕,若隐若现,人在亭中坐,犹如天上人。此景为泽众书院更添几分韵味。
牡丹醉春位于迎泽公园南部。园内栽培牡丹3000余株、品种270多种,是华北地区少有的大型牡丹园。万物生发的春季,初开的牡丹花瓣微合,经雨露洗礼后,晶莹透亮,更加水灵、娇艳,淡淡的香味如丝如缕,沁人心脾。
银杏叶雨在公园南区银杏大道,秋天道路两旁满眼金黄的银杏落叶,漫步其间犹如走进秀美的人文画卷,可感时光的厚重绵长。银杏气势雄伟,树干虬曲、葱郁庄重,秋季金黄可掬,给人以峻峭雄奇、华贵典雅之感。
锦绣太原迎泽公园新北门暨“锦绣太原”牌楼,在设计上以北京雍和宫东西牌楼为蓝本,雕梁画栋,彩绘采用高规格的和玺彩画,两侧加砖雕碉楼作陪衬。琉璃鸳鸯瓦、朱漆大红柱,尊居于青石座上,雄视迎泽南北。“锦绣太原”牌楼正是传承历史文脉,突出“城市、公园、文化”主题的点睛之作。(摄影 柴杰梁 文字 孙达佳)
来源:太原晚报
编辑:D
每一个去过迎泽公园的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家记忆,城市在经历变迁,公园也在发生着变化,但在每个人心中留下的记忆却如烙印般挥之不去。那些陈年的记忆的闸门一打开,如早春三月抚河流水,细腻委婉,涓涓自流……
上世纪60年代 湖边嬉戏享尽了童趣
生于1948年的刘小云回忆说,初建时迎泽公园并没有什么游乐设施,除了湖水、小桥、树木,连花草都很少。只那泓湖水,比文瀛湖大多了。学校组织学生们去植树,节日期间组织学生游园。在湖水边嬉戏打闹,享尽了童真童趣。
迎泽公园是在荒地野滩上建起来的,1954年开始筹建,公园以七孔桥为界分为南、北湖。1954年开挖南湖,次年开挖北湖。从上游把汾河水引进黑龙潭,经过西海子,再通过迎泽大街铺设水泥管引进迎泽湖,经今山西医科大学流到东干渠。后来我们看到的七孔桥,初建时只有五孔,到1962年又增建两孔,两年后建成。
1957年6月1日,迎泽公园正式售票对外开放,是当时全国少有的城市大型公园。在此之前,太原市只有海子边一座公园。藏经楼是在1958年,从太谷东达寺原貌迁来。
刘小云的家当时在太原钟楼街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距离迎泽公园不远,同期修建,比邻而居的少年宫留下了她的少年足迹。
她说喜欢迎泽公园,另一个原因是,迎泽公园几个字是书法家郑林所书。除了这块牌匾,1962年,他还为迎泽公园藏经楼书写了毛泽东诗词集句: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
刘小云大姐颇有感情地说:“我家与郑家是世交,郑林伯伯是看着我长大的,很熟悉,每次到迎泽公园游玩,总想多看几眼,倍觉亲切亦有怀念。前几日,还与郑伯伯的儿子江豹谈及迎泽公园,他还发给我几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勾起了我对往昔岁月的无限遐想。”
上世纪70年代 翻墙钻洞只为逃票进公园
上世纪70年代,人们没什么娱乐活动,动物园太远,所以迎泽公园和人民公园(现在的儿童公园)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52岁的张青槐是太原晋机厂的工人,小时候就住在火车站附近,从小就是孩子王的张青槐一有时间就和一帮孩子往迎泽公园跑。那时候的公园收门票,最开始的门票3分钱一张,后来涨到1角、1元。门票是三指宽的小纸条,上面印着“游览券”三个篆体字,票面左边印着一幅祥云缠绕的藏经楼简笔画。但张青槐他们翻墙钻洞,是能逃票绝不买票的主。当时的迎泽公园最吸引他们的是东门旁边那个水泥砌成的大象滑梯,还有需要排队花钱才能坐得上的旋转木马。
张青槐上初中的时候,是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改革开放刚开始,年轻人的思想已经有开放的迹象,对年轻情侣们而言,迎泽公园就是离市区最近最合适的谈恋爱的地方。而他们这帮小屁孩经常以猎奇的心理选择在黄昏时分进入公园,偷藏在树丛后面,等着长椅上的小情侣做出一点暧昧动作,便跳出来哈哈大笑,在羞涩的情侣们的唾骂声中一哄而散。
迎泽公园里有专门给人照相的小摊,那个年代,在迎泽公园照相留念是许多好不容易到了省城的山西人的传统项目。留影一般选择在著名的藏经楼、七孔桥等地,其次是坐在假山上、船上拍合影,家家的相框里都有这样的合影,别提多美了。
藏经楼西南角还有一个旱冰场,在当时是最时髦的娱乐项目,尽管摔得全身疼痛,但小年轻们仍然趋之若鹜。当然最喜欢的还是在公园广阔的水面上划船,两个人坐的小木船,最吸引年轻情侣。
上世纪80年代,张青槐通过招工参加了工作,但仍然在闲暇的时候,拿一本书,去迎泽公园,坐在七孔桥以西假山旁小亭里的长栏杆上看一个下午,直到公园关门。曲径长廊,假山上绿树掩映,一角小亭探向湖心,水面上时而会有调皮的鱼儿荡起一圈圈涟漪,那种闲适让张青槐至今无法忘却。
上世纪90年代 迎泽湖上泛舟赏景
“那时候,迎泽公园是收门票的,1块5一张票,现在家里还存着那时迎泽公园的门票。”从教育岗位上退休的高翠娥1992年从阳泉调到太原,“刚来到省城,当然有空就要好好逛逛,迎泽公园、食品街、五一大楼,那是必选项。”
在高翠娥的记忆中,那时候旅游还没有现在这么普遍,周末奢侈的休闲活动就是逛公园。登月火箭、宇宙飞船、儿童单轨列车……很多游乐设施都是头一回见,高翠娥带着5岁的儿子走到哪都看着新鲜,“不过那时候口袋里没闲钱,我们夫妻俩也就陪儿子划划船”,高翠娥记得,迎泽湖北码头总是人特别多,要排很长的队才能买上票,“一开始都是老式的木桨船,划船的同时还能欣赏岸边的风景,常常不自主地就哼起,‘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很是惬意。”迎泽湖泛舟、藏经楼前、七孔桥上,许多家人游园的瞬间都封存在高翠娥的家庭相册里,“现在常常带着小孙子去迎泽公园,也给他拍照片,和老照片对比起来,景相似人不同,感慨良多啊”。
而在80后的张磊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是一年一度去迎泽公园扫墓的经历。张磊的初中时光是在太原市十五中学度过的,十五中是池越忠烈士的母校,所以,每年清明,学校都会组织师生去迎泽公园扫墓,缅怀烈士。“全班同学穿着统一的校服,每人在家里做好一朵小白花戴着,唱队歌、向队旗宣誓、重温池越忠的英勇事迹,然后大家排着队把自制的小白花放在池越忠雕像前”,张磊至今记得自己还以《红烛虽小精神永存》为题写了一篇作文,获得学校优秀作文二等奖。
00后公园就是很多花开的地方
“迎泽公园修好了?是不是国庆节回去就能进去看看了?……”9月28日,远在千里之外的林娟,在微信中和弟弟约定国庆节一起回太原,带他们的弟弟妹妹到处去转转。听说迎泽公园快修好了,林娟很快发过来一个激动的表情包,快言快语地向记者讲述着她印象中的迎泽公园。
今年15岁的林娟,在外省一所职业学校读高中。对于太原这座城市,林娟说记忆中最深的就数迎泽公园里的牡丹园。“我7岁时,父母带我从老家四川来到太原做小生意。帮我找好学校安顿好我后,爸爸妈妈带我去了两个地方,一个是动物园,一个是学校附近的迎泽公园。我印象中最喜欢的还是迎泽公园里的牡丹园,当时去的时候正是牡丹花盛开的季节,我第一次见那么大那么多的花,觉得特别漂亮,一下子就记住了公园的概念,认为有很多花的地方就是公园。”
和很多00后不同的是,林娟不是独生子女,她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也许是经常和父母一起照顾妹妹和弟弟的缘故,林娟独立不自私。“我们家姊妹多,我爸妈负担很重,脾气也不好。忙不过来的时候,我经常需要帮父母照看生意。记得有一年迎泽公园举办活动,很多人在那里摆摊,好像赶集似的。我在那里卖花的时候,看到有个阿姨在教大家编绳,她的手很巧,几根彩绳,在她手指间一阵飞舞,一个个好看的中国结就编成了,很神奇。我看着喜欢,硬缠着父母买了一些彩绳,回家学着编给弟弟妹妹玩。”
林娟初中毕业后,父母建议她辍学到饭店打工,早点挣钱养家。但她坚持要上一所职业高中,学习服装设计。“我小时候就喜欢涂涂画画,最大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服装设计师。”她的决定得到了弟弟的支持。“我去外地上学后,弟弟担心我没有零花钱,星期天经常去公园里卖花攒钱,等我放假了就偷偷塞给我。”
本报记者/周俊芳/张海鹰/薛莹文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