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长沙时务学堂

2023-05-14       1178 浏览

时务学堂位于湖南长沙。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冬,湘绅创办宝善成机器制造公司时,蒋德钧“嫌其迹近谋利,乃创为添设时务学堂之议”,次年1月由岳麓书院山长王先谦领衔正式呈报巡抚陈宝箴批准立案,旋由熊希龄等请两江总督刘坤一拨盐厘加价银7000两为经费,遂建于小东街(今中山西路)。8月,陈宝箴发布《招考新设时务学堂学生示》,定学生总额为120名。11月公布《湖南开办时务学堂大概章程》11条,始招头班学生40名正式开学。时总理熊希龄、监督杨自超主持行政;中文总教习梁启超,分教习韩文举、叶觉迈(次年3月梁以事离湘,增聘欧榘甲、唐才常为教习),西文总教习李维格、分教习王史,数学教习许奎垣等主持教务。12月,梁启超订立《湖南时务学堂学约十章》,以立志、养心、治身、读书、穷理、学义、乐群、摄生、经世、传教劝戒诸生。又厘订《时务学堂功课详细章程》,编撰《读书分月课程表》,规定其办学方针为“兼学堂、书院二者之长”。学生“兼学西文者为内课,用学堂之法教之,专学中文不学西文者为外课,用书院之法行之”。教学内容分溥通学、专门学二门。溥通含经学、诸子学、公理学、中外史志及格致算学等类;专门有法学、掌故学。为学之序先溥通、后专门。读书亦分专精、涉猎两类。堂上设一“待问匦”,诸生读书疑义,得用“待问格纸”抄好纳入,由教习当堂批答榜示;每月“月课”1次,每次命2题,亦分等记分;每季“大考”1次,请官绅到堂汇考诸生札记册、待问格、课卷3项,统计分数,列表公布并取优者登《湘学报》、《湘报》以示鼓励。时梁启超等“醉心民权革命论,日夕以此相鼓吹”,诸生本《孟子》、《公羊》大义及康有为改制之说,宣传西方民权、平等思想,大造改良政治之舆论,谭嗣同等则在《湘报》撰文大肆宣扬,湘省风气为之一变。受其影响,岳州岳阳、武冈鳌山、观澜、峡江等书院皆改变章程。光绪二十四年(1898)4月更定章程,增加外课、附课名额,时全堂师生200余人,“聚居讲学,意气风发”,形成开学后之“极盛时代”。因此为守旧人士所忌,“新旧之哄,起于湘而波动京师”。迫于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压力,陈宝箴免去熊希龄总理之职,以黄遵宪、汪贻书替代,不久又辞退教习韩、叶、欧等人。8月戊戌政变,陈宝箴等被革职,另延中文教习杨昭楷、苏舆讲程朱理学和桐城文学。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2月,湖南巡抚俞廉三改时务学堂为求实书院。设总理,由布政使兼任,下辖监院,主持院务。聘请中学教习3人、算学教习1人、西文译学2人共主教务。分调全省各府厅州县“考选保送聪颖恂谨生童”120人肄业其中,“严立课程,分科分班,朝夕讲贯”。次年又汇刊宋、元以来有关学规成《求实书院学规续抄》,重刊湘潭黄舒昺《明道书院约言》等,旨在“力纠”由时务学堂所掀起的湘学新风。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省城大学堂,次年改名湖南高等学堂,为今湖南大学的前身之一。

时务学堂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强迫清廷签订马关条约后,全国上下要求变法维新高潮中诞生的。它是湖南教育革新运动中一颗虽为时短暂,却光彩照人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