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大像山太吴宫

2023-05-30       549 浏览

大像山太吴宫

伏羲是三皇之首,人文始祖,甘谷民间传说伏羲生在甘谷的白家湾乡古风台。甘谷大像山第一台建有伏羲庙亦即太昊宫,是明万历年间建筑,华盖寺也有伏羲塑像为元代所塑。明代叶应甲编纂的《伏羌县志》说:“邑人以本吧乃伏羲笃生故地,于万历四十八年重建于大像山之西”。原庙于同治二年(1863年)毁于兵燹,至光绪十年(1884年)重建。

太昊宫宫门及正殿坐南朝北,庙址总占地面积480平方米,殿宇巍峨,坐负苍岩,南倚大像山,北瞰渭河流水;雕梁画栋,飞檐流彩,名家极倾才思于额匾楹联。宫门建于重阶之上,砖木结构,牌楼式,悬山顶,斗拱层迭,额题“太昊宫”楷书大字,作者是清代优贡李维屏。门左右有夏房及装饰性月窗,门前两痤石狮。进入宫门,左甬道有门呈月形,与宫门相连,上有民国初担任京议员的宋梓题写的“别开壹径”沿左甬道可直通山上。正殿与西厦房间有侧门通甬道,额篆“旁通”二字,正殿与东厦房,也有道旁通,曲径通后院。

宫门内外有古柏四株,共八株,院中有八卦池,寓意伏羲演八卦,泽及后人。

宫门两庑原有赵公明、王灵官两尊塑像;正殿原塑伏羲,身披桑衣,右手托八卦盘,端坐于殿中木龛内。殿上匾额层列,外为“一画开天”,内如“人文初祖”之类,今只在清光绪间邑人杨耀南书“产极万世”匾尚悬殿内。伏羲殿楹联大多散佚,但清光绪翰林邑人海涵和宣统时知县关中雷光甸写的二联至今尚脍炙人口,王联是‘绍皇开泰运,劂后有石子访道,伯约怀忠,问化育根源,发蒙在炎黄颛喾而上;望古动幽情,其下则烟火成邻,桑榆布荫,幸邃初风景,复睹于金戈瓦砾之余“。雷联是:“从一画开天,说什么虫鸟篆,梵字佛经,到卦台前齐俯首;继三皇立极,看后来商质周文,帝升王降,于史册上见传心”。前者先赞伏羲开肇文明之功业远在神农、黄帝、颛顼、帝喾之前,而其发祥诞生之地甘谷代有贤人。石作蜀“跋涉数千里,求学于鲁”,姜维“以羁旅之孤臣,受军国之重寄,卒能奋忠勤、仗胆义,住偏安之局,恢张薄伐之勋,”其次,感叹时下兵戈已平息,庆幸往古太平居景象,复见于今日;后者则盛赞伏羲兆启文明,即仓颉之造字,释迦之创教,亦远不能比;至于为三皇五帝立典则,示规范,远及于质朴之商,文雅之周,还有以后的历代五朝,皆沾被其泽,史册俱在,昭然若揭。

1994年起,重修伏羲大殿,正殿广124平方米,高8米,悬山顶,雕甍鸱饰。坚脊皆是花开卉连接组成,横脊中央为龙马奔腾,两边由花卉、龙、麒麟、马、鹿、鸟、象、狮组成,尤以花卉中心陶制太极图式样别具特色。不论地砖、门窗、供桌、匾额至大殿兽吻,无处不显示出八卦太极图形象。大殿正中座台高1米,宽3。33米,深1。93米,上坐国家著名女雕塑家何鄂重塑的伏羲像,高2。6米,分腿端坐于分心上石上(卦台东北渭中流有石焉,屹然卓立。郡人曰:‘分心石也“。云;”石当乎渭,渭分以流’)。似观天地万物之变化。上身披桑衣,腰围虎皮,两手作,“天地合一”式托演八卦,形成扭转乾坤之举动。盘骨外露,气质浑厚,两眼平视,精神焕发。右侧塑龙马,欲从巨浪顶端腾飞跃起之状。东壁画有女娲练石补天,西壁绘有有伏羲画演八卦图,正中坐像背光,是伏羲生地古风台的写实画。顶绘六十四卦及河、洛二图。两侧有八卦要窗各一,周围绘卦爻。西绘伏羲八卦图,东绘文王八卦图,即后天八卦图。大殿前檐悬有赵朴初题写‘人文初祖’、启动手笔“ 一画开天”,舒同亲书“开天明道”、黎泉书写“与天地准”四块周边木雕图案的金字大匾。檐前分竖八面龙旗,旗面上彩绘出新石器时代鱼龙形开始至商周、战国、秦汉、两晋、隋唐、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龙形图案。

关于伏羲的生地,众说纷纭。民国张其昀、陆美锷《甘肃省人文地理图志》第二十章《名胜史迹•古迹》云:“大像山伏羲庙:山在甘谷西南五里,峭壁如削,危然挺立,高约二百公尺,相传伏羲为甘谷人,生长于此山沟之内,明万历年间建庙于山麓心祀之”。贾鸿逵编次安履祥之《甘谷县志》于伏羲作按云:“考甘谷南山有村名古风台者,乡人谓系帝祖兄所居之地,因氏以名地,亦未可知;且谷称古风台村人善编制鸡罩,以鸡罩形似八卦,洵为莫之为而为之者,其说虽不经,而实无因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