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承天寺,又称月台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崇阳门外东南。在五代时,此地为节度使留以效的南园。后周显德年间(954-960年)改建为佛寺,初名“南禅寺”。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一度改称“能仁寺”,政和七年(1117年)复名“承天寺”。宋时承天寺香火旺盛,殿堂宏伟,有榕径午阴、偃松清风、塔无禽栖、瑶台明月、卷帘朝日、推蓬晚雨、方池梅影、啸庵竹声、鹦山暮云、石如鹦鹉十景。
寺的中轴线全长300米,依次分布着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法堂、文殊殿,东侧重建有禅堂、祖堂、龙王殿和僧舍等。承天寺的山门面西,高悬“月台”两匾额,为硬山顶三开间建筑,传说历史上“月台”二字时竖时横,有“月台倒影”之奇。寺内植有五株老榕树,七座石塔分立于榕树之间。这里高大的榕树从不越出墙外,有“榕不过墙”之奇观。天王殿中供奉四大天王像。殿前有一座青石砌成的石经幢,幢顶有一小石狮,传说嘴巴能吐青烟,称“狮子吐烟”。石阶上嵌着一块长石条,一枝淡红色的梅花映现石上,传说有暗香浮动,称“梅石生香”。弥勒殿前有宋朝石塔和石经幢。左右钟、鼓楼对峙,为攒尖顶重檐建筑,楼顶藻井结构复杂,被称作“蜘蛛结纲”。
从钟楼、鼓楼始,东西两侧各有一条长达150米的长廊,连接着弥勒殿、大雄宝殿和法堂。廊壁上塑有赭色脱胎浮雕高达二米多的二十四诸天像,别具一格,大雄宝殿前有两口放生池,池旁有两座飞来塔。传说台湾一僧人手托此塔云游四方,一日双塔不翼而飞。后这位僧人在承天寺发现了这封宝塔。大雄宝殿为歇山顶重檐五开间建筑,雄伟庄严。
殿内供奉着三世佛、迦叶、阿难、-诸天、十八罗汉、四大菩萨及开山祖师等塑像,都为这次重修时新塑,妙法庄严。法堂内供奉着承天寺的镇寺之宝——隋朝铜铸阿弥陀佛,像高二米,重一吨多,为国内罕见,法堂两旁的护廊上彩绘着12幅精美的佛教故事壁画。
地址:泉州市鲤城区南俊路36号
类型:寺庙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电话:0595-22272857
开放时间:
9:00-18:30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信息来源: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承天寺的历史非常悠久,是东南海域知名度非常高的寺庙,这里不仅保留了各种古代建筑群,还有良好的佛家典范和文化元素被传承至今,值得游客前往礼佛修行。
承天寺是泉州三大丛林之一,与开元寺齐名。开元寺的名气传遍南北,相比而言承天寺就低调许多,少有游客前来,常来的多是泉州本地人。承天寺也不介意,只是安安静静偏居一隅,过着清闲日子。
寺庙始建于北宋年间,距今有千年历史,最初为五代十国时期留从效的南花园,留从效是泉州著名历史人物,为泉州的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寺内现存的建筑,多为上世纪90年代重修的,虽然没有千年古建坐镇,却依旧清幽古朴,安静祥和。
这座寺庙有一个奇特之处,那就是中午必关门2个小时,时间为中午12:00-14:00。12点之前会将游客请出来,之后大门紧闭,下午2点再开放。别问我怎么知道的,我就是吃了一个闭门羹,在门口等了半个小时才进去的。
闭门谢客后的寺庙在干吗?我并不知道,不过根据墙内传来的禅乐,想必应该是在修行。由此可见承天寺太难得了,虽然位于闹市,却没有沉溺于世俗中,依旧保持着严格的戒律和修行的作风,这种寺庙在如今可以说是稀有的存在了。
寺庙又名承天禅寺,表明这是一座“禅宗”寺庙,寺内修建的古朴典雅,古树林立,红色墙壁和黄色琉璃瓦交相辉映,是一座极具美感的闽南寺庙。
承天寺有一种魔力,进入后会不自觉地安静下来,不敢大声言语,内心也变得平和许多。寺内墙壁上挂着佛家戒语,有诗句、对话、对联,许多都是承天寺僧人的原创,读起来令人受益匪浅。
这里的僧人是可以用手机的,我前去游览时,就看到好多僧人用手机打电话、发语音,有的还在看视频。其实这也很好理解,毕竟僧人也要与时俱进。
让我意外的是,承天寺竟然是弘一法师的化身处,所为化身便是火化之地。
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他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前半生是位多情公子,后半生是位得道高僧,出家前后的变化让人不敢相信这是同一个人。
青年时期的李叔同,潇洒且才华横溢,在书法、音乐、美术、戏剧等方面都有过人的造诣。出家后的他舍弃荣华富贵,六艺俱废,苦行持戒,成为一代高僧。
承天寺不收门票,连香火也是免费提供,大雄宝殿旁边还有保温茶桶,同样是免费提供给香客的。我上去喝了一杯,是温暖的清茶,这种贴心让人感动。
如果有机会可以到承天寺看看,即使不来烧香拜佛,也能感受心灵上的洗礼。如果有时间,不妨在此呆上一下午,听鸟叫,看花开,翻看书籍,将生活回到最初的模样。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南俊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