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支山,也叫做“胭脂山”,位于山丹县城东南45公里处,据说是因为山上生长有一种叫红蓝草的植物,可以做成红色的染料,调以油脂后既可做胭脂使用,故名胭脂山,被评为省级森林公园。隋炀帝曾在此诏见西域27国使臣,举办“万国博览会”。
焉支山坐落在河西走廊的峰腰地带,自古有“甘凉咽喉”之称。山上林海松涛,碧波无际,山下沟壑纵横,清泉淙淙。腹地,獐鹿、岩羊等野生动物出没其间,峡谷两侧崇山峭立,奇石岩岩。秋日,各种野花竞相怒放,争奇斗艳。秋夏之际,这里气候凉爽湿润,景色秀丽迷人,素有“小黄山”之称。
焉支山上原始森林覆盖,主要为松柏一类,风起时松涛阵阵,使人有出尘之意。山上尚有玉皇观及钟山寺两处人文建筑,其中玉皇观为山丹县道教协会所在地。山下有一峡谷被称为焉支峡,峡内有溪水一条。焉支山的主峰是毛帽山,海拔最高处有3978m,是仅次于祁连山的一座独立山脉。建议5-8月间天气暖和时游玩。
地址:张掖市山丹县城东南45公里处的大黄山林区
类型:山森林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开放时间:
8:00-18:00
交通
可在山丹乘坐去焉支山的旅游客车,若自驾则从山丹到军马场的山马公路,在50km左右处拐入焉支山路段
门票
门票45元/人,景区观光车10元/人
魏晋焉支城、明清高古城
---探访焉支山下一座即将绝迹的古城
焉支劲松剑指苍穹、祁连雪水润泽沃土。
祁连山与焉支山之间的盆地,除了沃土便是砂砾荒滩。远古时期,如今的这片砂砾荒滩水草丰美,加之此处地处丝路咽喉,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散落于盆地及周边的鸾鸟、焉支等古城遗址和数十座烽燧遗址便是证据,星星点点的史料记载足以证明这片盆地的重要历史地位。
坐落于焉支山脚下的焉支城(高古城),是其中之丰碑。
焉支古城,是永昌县境内历史上设置的8座县城之一,比永昌县城年长900多年,可惜的是逐渐被世人遗忘,面临绝迹。
所幸,还有人惦记着这座古城。汉唐魏晋烽烟中流散出来的一曲曲离歌的传唱,如今被后人们陆续重拾。
史料中的焉支城(高古城),仅是个概念,这座古城的雄浑规模,在当地耄耋老人的记忆中。
这是我的故乡,耄耋老人因着古城的叹息声和祈愿经常飘荡的耳际:“如果我们死了,古城的旧貌就会被后人遗忘!”家乡的干部家乡的老人,念念不忘这座古城,自发保护古城之呼声热切。他们希望我用文字讲述这座古城的历史,倡导家乡民众还原古城的概貌。我愿担此重任,记录古城历史,策划“沙盘行动”。
也许,外界心存质疑或是不以为然,但古城众多健在的目击者眼见为实,古城子民愿意为真相继续探索,愿意重拾这段历史。
一、大自然书写的历史文化
《辞海》 “焉支山”条目释:“甘肃永昌县西,山丹县东南”。
河西走廊蜂腰地带的永昌县与山丹县交界处,坐落着一座独峰兀起的高山,东西长34公里、南北平均宽约20公里。这条山脉在地质构造上属于祁连山系,是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中的石羊河、黑水河的分水岭。祁连、龙首两座山脉分别屏障在这条山脉的南北,此处自古有“甘凉咽喉”之称。
这条山脉,在远古时期因多生“胭脂”而被称为“胭脂山”,又因匈奴部落“翻译”而演变为“燕支山”、“焉支山”。
“美人妆,面既施粉,复以燕支晕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浅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妆台论》中对女子晓妆的描述,可见胭脂对女性红妆是何等重要。
据说,胭脂来源于西域,焉支山盛产。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曾被匈奴招婿,居留十二载,匈奴妇女制作和使用胭脂的场景让他耳濡目染。张骞归汉时,带回了 “胭脂”和种植到制作的“成套技术”,汉朝人因地制宜并发扬光大。东汉班固出使西域回来也说过:“匈奴名妻曰阏支,言可爱如燕支。”
可是,对于汉代匈奴来说,祁连山与焉支山因着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征而“成就”了一曲悲歌: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蓄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焉支山在两千多年前就以天下名山而载入史册。
据《资治通鉴》记载:“隋炀帝大业五年六月丙午至张掖。帝之将西巡也,命裴钜说高昌王曲伯雅及伊吾吐屯设等西域二十七国谒于道左,皆令佩金玉,被锦罽(ji),焚香奏乐,歌舞渲噪。帝复令武威、张掖士女盛饰纵观,衣服车马不鲜者郡县督课之,骑乘嗔咽,周亘数十里,以示中国之胜。
由此,焉支山被称为我国第一次“世博会”的会址。
胭脂与大黄,原本仅仅是草本植物和中药材,却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着多种多样的文化。因“胭脂”演变为“焉支”而成名的山川、遗迹,筋骨连、脉相通,承载着弥久陈香的历史文化。
二、史料记载的焉支古城
如今,焉支山在山丹的那段,山峦、森林、草滩、溪涧密布,已是4A级森林公园。绵延至永昌县红山窑乡境内的那段,曾因多生一种名为“大黄”的药材而被当地人称为“大黄山”,虽少生草木,但它在风沙烈阳中尽显粗犷豪放,傲视群雄,著名的山丹军马场就在山脚下。军马场向东五里,焉支城(高古城)遗址的断壁残垣就像碎落的珍珠,期待着世人探古访幽。
史料中的焉支城“位于永昌县城以西七十里的今高古城村,建于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
依各种史料考证而知,焉支城(高古城)的历史沿革可表:
西晋时期,凉州管辖的河西走廊战火纷飞,叛乱频繁,西晋朝廷任命张轨(字士彦,安定乌氏人)为凉州刺史、护羌校尉。张轨崇尚儒家文化,于东晋晋怀帝永嘉五年依焉支山设立焉支县。焉支县的设立,使当时一些饱受战争创伤的中原流民找到了一处修身养性、繁衍子孙的好地方。焉支县建城设县之初,时值张轨置武兴郡,统焉支、新障二县。北魏时期,焉支、新障二县并入番和郡;隋朝开皇中,力乾、安宁、广成、新障、焉支五县地被并入番和郡。南北朝时期,焉支山又名“燕支县”。约在明朝洪武年间,官府在焉支城所在地设立高古城营,焉支城更名为高古城。清代雍正年间,官府重修高古城,宏伟的这座古城,其大多建筑留存200多年,可惜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被毁。
新中国诞生前留存的《永昌县志》有三种版本,即,乾隆五十年本、嘉庆二十一年本、民国六年续修本。建国后,永昌县先后出版《永昌县志》、《永昌县志补编》(1999年12月由何登焕编辑)、《永昌史话》等地方志。这些地方志和相关史料,均引古典对焉支城、高古城进行了简述,表述内容基本一致。
清高宗乾隆十四年(1749年)《五凉志》记载:“焉支故城,县西七十里,今名高古城。晋永嘉五年,张轨置武兴郡,统焉支、新障二县,魏收。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永昌县志》记:晋怀帝永嘉五年,依焉支山置县。县如山名,今西南高古城距焉支山不远,殆晋城之故址也。“清雍正年间,在高古城旧址再建城廊、为正方形。”
《魏书.地形志》载:番和郡领焉支、新障二县,开皇中,并力乾、安宁、广成、新障、焉支五县地入之。”
《秦边纪略》载:“后魏置焉支县于焉支山下,属番和郡。”“高古城、后魏之焉支城也。”
《甘肃通志稿》载:“前凉时从番和县析置焉支县。”
《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三--陕西》载:“焉支县在番和县界。”“焉支城,亦在卫东南。后魏置县,属番和郡。因焉支山以名。隋并入番和县。番和,今见永昌卫。焉支山卫东南百二十里。旧《志》云:在番禾县界。汉元狩二年,霍去病西击匈奴,过燕支山千余里。匈奴失此山,歌曰: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隋大业五年,炀帝伐吐谷浑,还出张掖,至燕支山。高昌、伊吾及西域二十七国皆谒于道左。唐哥舒翰尝建神祠于山麓。《西河旧事》云:焉支山,东西百余里,南北二十里。上有松柏五木,水草茂美,宜畜牧,与祁连山同。明代是高古城营所在地,便更名为高古城,清雍正年间修四方城。”
遗憾的是,各种史料对焉支城(高古城)的规模鲜有记载。
幸运的是,史料对高古城曾经管辖的烽墩、兵防设置等记载,足以证明这座古城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清乾隆《永昌县志》记载:高古城营管辖峰墩二十五处:
营东四处守兵十七名:牛家沟墩(五里)、姚家寨墩(十里)、黄虫庙墩(二十里)、甘家阿博墩(三十里接本城营界)。
营西四处守兵共二十名:黑土洼墩(十里)、九条岭墩(二十里)、新添墩(二十里)、大峨博墩(三十里接大马营界)。
营东北四处:大柳墩(营南十里)、红山嘴墩(营北十里)、压腰山墩(十五里)、马鞍山墩(二十里)。
营西北六处:土沟墩(十里)、暖泉墩(十五里)、十三盘墩(二十里)、石城茄连墩(三十里)、大口子墩(三十里)、香沟脑墩(五十里)。
营西南四处:罗家墩(十里)、寒鸭口墩(三十里)、孤山滩墩(六十里)、中马路墩(九十里)。
南山诸口三处:大河口墩(三十里)、插尖达坂墩(五十里)、双古城硤墩(七十里通永安营界)。正南、西南守兵共二十名。
此外,高古城营隘口西南设有冲汛三处,每处守兵十名:
鸾鸟口,城西南一百一十里;
平羌口,城西南一百一十里;
五龙五池口,城西南一百二十里。
清《永昌县志》记载:“高古城营原额马步守兵四百名内马战兵一百五十名守兵一百五十名除裁移实存一百九十九名内马战兵四十名马匹数如兵步战兵四十名守兵一百十九名库贮铁盔甲五十八顶副绵盔甲一百六十九顶副威远炮二位大小鸟枪七十九杆三眼枪十五杆矛十三杆腰刀四十八把挑刀十把扁刀十把。”
据考证,从康熙十年开始至乾隆三十六年,清廷在高古城营连续任命了二十五名游击将军,他们分别是:
郑 罴(pi),福建人,行伍,康熙十年任。
牛一麟,靖远人,行伍,康熙十五年任。
余 启,汉中人,行伍,康熙十七年任。
李 功,浙江人,行伍,康熙二十二年任。
朱道浚,顺天人,行伍,康熙三十年任。
洪 亮,福建人,行伍,康熙三十一年任。
张洪良,凉州人,行伍,康熙三十二年任。
尤生豹,定边人,行伍,康熙三十五年任。
蓝国印,甘州人,行伍,康熙三十八年任。
郭永盛,临洮人,行伍,康熙三十九年任。
雷进国,甘州人,行伍,康熙四十四年任。
李根润,顺天人,行伍,康熙四十六年任。
任 嵩,北直人,武甲,康熙四十八年任。
王尚信,甘州人,行伍,康熙六十一年任。
高其奉,凉州人,行伍,雍正二年任。
吴永年,顺天人,行伍,雍正二年任。
毛攀龙,江南人,行伍,雍正十年任。
朱奇芳,宁夏人,行伍,雍正十一年任。
田 玉,北直人,行伍,雍正十三年任。
陆天德,肃州人,行伍,乾隆六年任。
多 里,满洲人,乾隆十七年任。
承 保,满洲人,乾隆二十年任。
沈 金,宁夏人,乾隆二十三年任。
柱 德,满洲人,乾隆二十九年任。
千佛保,蒙古人,乾隆三十年任。
从乾隆三十六年开始,清廷设置“千总”掌管高古城,如今从史料中能够查询到的千总,名严克选。
《永昌县志》“忠节篇”记载:严克选,高古城千总。咸丰中黑番围城,竭力据守。后因援兵愆期,营陷,克选死。事闻,予世袭。
咸丰年间掌管高古城的千总严克选,正是世代居住于高古城内的今高古城村四社严氏家族先辈。严克选亡故后,官府准许世袭。高古城千总之位,伴随着清王朝的衰败而终结,但城池完好。
1982年,永昌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按照有关部门的考证,焉支城(高古城)遗址位于焉支山(大黄山)南麓的今高古城村四社南,城池略呈正方形,已残。东西328米,南北321米,北端有两墩,南北各执一门,夯土板筑,夯层18厘米,有护城河,河宽4米,城南有一座约40米见方的干涝池。
2012年,永昌县文物部门在南门楼右前方铭文立碑。
可是,曾经目击了高古城规模的老人们,质疑铭文个说。
三、先辈们记忆中的高古城
史料记载的焉支城(高古城),其历史沿革基本明晰。然而,有着显赫历史地位的这座古城,其规模在史料中未能悉道。
所幸,高古城的先辈与后代,一代代传承着古城故事。零星的记忆,老人们忘不掉;历史的回声,依旧能听得见。
2017年3月20日,高古城村委会邀请目击证人、耄耋古稀、原籍志士等十人,勘古城城址,觅庙宇旧址,绘城池草图。
经古城旧貌目击证人蒲荫奎(85岁)指认,依据吕成年(83岁)、吕丰年(76岁)、严世友(75岁)、李世德(73岁)等老人们的回忆,走访董运煌(70岁)、董天舒(85岁)、董天泽(66岁)、董天禄(74岁)、董开元(73岁)等老人,聆听父辈的父辈们以口相传给他们的印记,明清两朝在焉支城故址重修后保存至解放初期的高古城城址、建筑、形制等概况基本明晰。
高古城蒲氏道家第八代传承人蒲荫奎,其家族世代居于古城,老人在儿时每天都穿梭于古城内外玩耍,青年时期又致力研究古城之大小建筑,中年时期担任高古城小学校长多年,方圆数十里的男女老少都认识他,称其为“蒲老师”、“蒲道爷”,他也是当地人公认的“古城通”。至今,蒲老师对已经消失的高古城城内外建筑记忆犹新,也是古城人民公认的古城见证人。
春风凌冽,蒲老师牵着我的手穿梭于古城遗址上的砂砾间,时而疾步如飞,时而仔细打量,俨然不是风浊残年之人。老人之神貌,足见其期望还原古城旧貌之急切心境。
古城旧貌草图随后问世,古城之宏伟,令人惊叹!
四、古城内外
古城之外城
在高古城遗址以西,曾经有一道被当地人称之为“二坝”的水渠,来自于祁连山孕育的西大河河水由此而泄,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长期润泽着高古城及下游民众。
蒲老师等老人们回忆:“解放前后,二坝长流水在古城周围渗透。城内外没有这么多石头,草木茂盛,三座涝池终年有水。”
在如今已是满目荒凉、石头遍地的高古城滩上,蒲荫奎老师牵着我,为寻觅古城城界和大小建筑的位置而磕磕绊绊地往返穿梭,古城旧貌装在他的脑海中,老人一路娓娓道来。
我们寻觅、勘测古城旧貌的脚步,从古城的外城南门楼起步。
据蒲老师和其他几位老人回忆:高古城外城墙宽约2米多,高5米左右。
按照老人们的共同辨认,经测量,高古城外城南城墙长138米,东城墙长188米,北城墙长188米,西城墙长约198米。
蒲老师回忆,整个高古城外城内,除了南、北城门楼,还有庙宇楼阁5座,1座杨家腰门、1座涝池(古称东涝池)。
南门楼:高古城外城遗址现存两段沙土夯筑的城墙,属南城墙遗迹,两段残垣之间便是南城门楼,城门宽约3米,“大轱辘车可以进出”。南门楼上端盖有木质门楼三间,每间一丈大小,其内塑有“福、禄、寿”三星。门楼的内墙上画有壁画,内容以《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为主,如“诸葛亮舌战群儒”等。南城门楼西南方向是闫家院子和严家院子(均为今高古城四社人)。此处向南,过去曾有一条车道向南通往新城子堡(今新城子镇),这条车道因此被当地人称为“新城子路”。上世纪中叶,高古城人都由此前往新城子赶集。老人们讲,新城子路靠近古城的一段路旁边有一片树林,长有360棵官树(白杨树)。
娘娘庙:位于西南角,坐北朝南,一间大小。
观音庙:位于西南角,坐北朝南,一间大小。
三官庙:位于娘娘庙、观音庙北侧,坐北朝南,供奉着天官、地官、水官。此庙是曹姓人家(今河沿子村三队曹姓)的家府庙。
文昌殿:位于东南角,与西南角的娘娘庙对应,坐东朝西,三间大小,内有壁画,还有牌位。文昌阁的两块柱顶石,至今还在原地保存完好,遗址上留存大量青砖瓦砾碎片。
杨家腰门:位于外城北城墙中段略东位置,距外城东北角100米,距西北角80多米,无顶敞开,夯土门柱。杨家腰门与南门楼相距160米,距现在的单山坝干渠北侧的北门楼120米。三座门楼处于一条中轴线上,这条中轴线实际上就是外城内的主干道,出南城门延伸到新城子路,出北门楼延伸到黄山寺。杨家腰门南北两侧主要是居民区,屈家场、杨家店都在附近。
北门楼:距南门楼约260米,现存两座高约2米的土墩。老人们回忆,北门楼两侧没有城墙,都是居民区,曾盖有门楼,但规模比南门楼小一些,门楼内泥塑着一尊九头十八胳膊的佛爷。
喇嘛台:夯土筑,坐落于北门楼通往今土沟村孙家庄黄山寺的马路西侧,距离北门楼33米,于1960年遭拆除。
北大寺:位于喇嘛台向北偏西55米处,现存大量瓦砾。寺址坐北朝南,约5间,中间一间塑有大佛,十八罗汉分列两边。
黄山寺:位于今红山窑乡土沟村孙家庄子。
斋房:分列北大寺两侧,9间坐西朝东,9间坐东朝西。斋房除了供喇嘛们居住生活外,是供信徒斋饭的场所。
北涝池:位于北大寺东南侧,属喇嘛们专用,附近的居民要饮用涝池水,须向喇嘛们缴费,1桶水1个麻钱。
龙王庙:位于外城东北方向,距东北角156米,坐北朝南,共5间,每间宽一丈。龙王庙没有佛爷,但供奉着“本经龙王”、“顺济之神”、“山神爷”、“土地爷”、“牛王马祖”的牌位,还挂有一块上书“泽沛生民”的匾额。龙王庙建于民国三年,由董运兴(今高古城六社董开生祖父)筹资修建,“泽沛生民”匾额由焦永熙(字秀实,今河沿子村八社人)撰文书字,刻有董运兴和焦永熙的名字。龙王庙遗址位于现今高古城四社南部居民区,地基轮廓清晰,遗存大量瓦砾。地基东西长约16米,宽约5米。
董家碑:位于龙王庙向东168米处,留存碑座。蒲荫奎回忆,他看见的董家碑是青砖砌成的,高约1.5米左右。这座碑是当时驻防高古城的官员给董姓兵户人家(今高古城村、河沿子村董姓家族的先辈)修建的,以奖励他们守城有功。董家碑东侧,曾有民居“董家房房”,应该是董姓兵户或家眷居住的地方。当时,董姓兵户人家每年可领官府赐赏的三石六斗粮食。
据先辈们讲,明清时期,高古城的居民最多时有300多户近2000人,居民主要姓氏有20多个,其中大多数人家是如今仍然生活在高古城村的如下姓氏人家:蒲、董、严、闫、李、吕、张、吴、杨、苏、孙、陈、屈、潘、高等;另外还有如今生活在河沿子人民庄子的李姓、霍姓、罗姓,河沿子村曹家大庄子的曹姓、蒲姓、李姓,河沿子村胡家庄子的董姓、赵姓、张姓,土沟村土沟庄子、孙家庄子的徐姓、孙姓、张姓等等。
古城之内城
高古城的内城相对于外城而名,主要是官兵办公和活动的地方,另有书院和学堂等建筑,而外城主要是居民活动场所。
内城位于外城以西,内外城相互之间由瓮城(圈)相连。内城除南城墙外没有瓮城外,其余三堵城墙外均有瓮城(圈),宽约18米至20米,且有宽约3米的护城河。
经老人们辨认,高古城村委会组织人员实地进行测量,内城东城墙长128米,正中是城门,城门外有瓮城和观音阁。内城南城墙长约180米,西城墙长约128米,北城墙长约180米。
在蒲老师记忆中,“内城城墙比外城要宽得多高得多,城墙底座宽一丈(3米)左右,高三丈六(11米左右),城墙底部均有土坎垒筑的裙墙,高约六尺;四角城墙上各建有角楼一座”。
蒲老师记得,高古城的内城分布的主要建筑有12处。
城门:位于东城墙正中,外有瓮城与外城相连,两侧有石狮三尊,两大一小,两只大石狮现存董新庄,小石狮不知去向。
观音阁:位于城门外左侧瓮城,坐西朝东,靠东城墙,庙内观音塑像倒坐、菩萨和文殊佛爷塑像顺坐。
下衙门:位于城门内右侧,坐北朝南,实为书院。
骆驼区:位于下衙门北侧。
当 铺:两座,分别位于城门中轴线南、北侧。
土地庙:内塑土地爷,两边小鬼拿三叉板。
钟鼓楼:位于内城正中位置,形制如同永昌县城钟鼓楼。
炮 台:坐落于西城墙正中,与钟鼓楼、城门同处中轴线。
无量殿:坐落于西城墙炮台南侧,坐西朝东,一间半大小,墙壁上画有童子拜观音画像,殿内正中塑有无量佛,两侧塑有十八罗汉、十八层地狱。
满姑殿:位于内城西南角,无量殿以南,与城墙分离。
上衙门:位于钟鼓楼南侧,坐北朝南,官员办公场所。
玉皇阁:位于北城墙正中,内有玉皇大帝,两侧塑童男童女。
据实地勘测,内城比外城稍大,都呈正方形;内城南城墙之外和西城墙之外还有不少设施和建筑,主要是为驻防兵将而设。
南涝池:位于南城墙外东南,系守城官兵专用。
营 盘:位于南城墙外的南涝池西侧,是守城兵将的宿营地。
练兵场:位于营盘以西、西城墙以西,面积数千平方米。
点将台:位于兵马操练场西端偏中位置,坐西朝东。
演武厅:位于点将台以西,坐西朝东,约五间大小,主要是驻防兵将比武、议事的场所,现存基座印痕,留有瓦砾碎片。
跑马槽:位于演武厅向北约150米处,属兵马操练场地盘。东起内城西城墙,向西延伸,现存宽约3米、长212米的印痕。
旗台墩:位于跑马槽西端北侧十几米处,现存土墩高1米。
五、古城之殇仅在十年间
焉支城的印记,除了史书中的记载外,永世匿迹了;可是,高古城的规模,新中国成立前出生的人都有印记,然而,短短十余年,这座规模浩大的古城就消失了,竟然连残垣断壁都少见。
焉支城(高古城)遗址现存两段长约10多米、宽不足2米的城墙和两座土垄峰垛,城墙是南城门,峰垛是北城门楼。
许多老人回忆一幕幕毁城的场景时,大都扼腕叹息。
知情人回忆:上世纪50年代初,高古城附近的生产大队建库房、修学校、办农场,人人看中了古城建筑上的木头,你争我抢,几个月时间就把城内外的建筑拆除了,只剩下城墙。1958年开始,高古城大队和相邻生产队因平田整地所需,拆除城墙后拉运到农田当粪土。1970年先后,整座古城消失殆尽。城南的那片树林子,也因树木被砍而毁于一旦,至今连树桩也难寻。
古城遭毁,文物尽失,如今能够公开看到的唯一文物,就是存放于今高古城村六社村落的一对石狮子,那还是当年被邻村百姓拉到水渠口子上当做石头使用期间,被董新庄人拾掇来的。
了解古城昔日之盛况,再看看今日古城城址上的坑坑洼洼,谁人不痛惜?所幸还有人惦记着古城,至少不愿让轮廓消失。
六、高古城石狮
在永昌县红山窑乡高古城村六社村庄中唯一的十字路口,东西走向的马路两侧雄踞着两只石狮。村庄中的外来客人,大都由东进入,两只石狮也就被村民们安置为坐西朝东向,一来是寓意迎宾,二来也有据守重要路口之意。相当一段时间以来,这对石狮一南一北相向而立于现在所处位置以西十几米处。2012年,村庄中修建了水泥马路,村民们把石狮请到了十字路口。
高古城六社俗称董新庄,是因为这个社的村民大部分是董姓,由高古城迁移到此处而新建了这个庄子,定名为董新庄。
这对石狮出自高古城,曾经雄踞于高古城内城城门内右侧的下衙门门口。实为古城书院的下衙门坐北朝南,据说门前曾有一只小石狮陪伴,可惜,那只小石狮早已不知下落。
石狮一雌一雄,高约1.2米,系工匠用巨石凿刻而成,雌狮口含“绣球”,脚蹬高1米的石床,威武相当。可惜,雌狮口含的“绣球”早被歹人砸碎石狮嘴巴盗走,原来的石床也不知去向。所幸董新庄的民间工匠董运煌心灵手巧,2013年,他用水泥复制了一只“绣球”,修复了石狮的嘴巴,并筑造了两尊石床。
石狮年代几许?众说纷纭。
一说石狮具有1700多年历史,因为焉支城建于东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石狮有可能因焉支古城而问世。
第二种说法是石狮存世640年左右,因为焉支城在明朝洪武年间被重修并更名为高古城,石狮有可能“生于”洪武年间。
第三种说法是石狮问世近300年,因为高古城的重建时间是清代雍正年间,下衙门可能建于此时,石狮也有可能问世与此。
石狮的存世时间终究未能考证,但高古城的村民们期盼着文物部门能够给以鉴定。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因附近村庄修建学校、库房、农场,需要木头,高古城城内外建筑被拆,木头等建筑材料被瓜分。不久后,城墙被拆除拉运到附近农田当了粪土,整个古城被毁。那对石狮,就是那个时候被近邻的河沿子一队的村民们“先下手为强”拉走了。但是,他们拉走石狮不是保护,而是把石狮当做石头用,在冯家庄庄(现在的西河灌区西金渠系四支以下、五支以上,系红山窑乡河沿子村地盘)附近的土渠水口子上堵水去了。
文革前,董新庄的村民建议拉回石狮。于是,董天书、董天有等七八个村民用两辆大轱辘车,将石狮请到了董新庄。
2017年春,受古城民众委托,我们策划旨在保护古城遗址、复原古城旧貌的“沙盘行动”,计划用沙土垒筑的方式,在古城所在地循照古城城墙、庙宇楼阁等遗存,勾勒古城原貌。这种保护方法,犹如在荒滩上制作一个大型“沙盘”,既能勾勒出古城的概貌,又不损坏古城遗迹,且避开了现代建筑元素对古城旧貌的戕害,也不触碰文物部门的保护底线,花费较小,可操作。
如若“沙盘行动”落实,这对石狮,应重返古城。
图/文 董开炜(来源:盛世永昌)
相约
永 昌 圈 子
微信号:ycqz258
商务合作请拨:15209462207,5972567
圈子哥微信: wb123890893、dachuang2207
圈子哥有话说
以下是圈子哥为大家挑选的最火的微信,不同类型,不同内容,希望给你的生活添加别样的风采!
焉支山景区
这里有最浪漫的焉支山奇闻异事,最精彩的山地度假故事,最及时的景区动态资讯,缤纷假期,尽在焉支山森林景区!
商家入驻 模式多样 共商共赢01 模式一:零租金+公司高分成
02 模式二:低租金+公司低分成
03 模式三:高租金+公司不分成
01
公司招租计划
Part.1
招 租:游客中心餐厅
焉支山景区游客中心餐厅位于游客服务中心内,餐厅内部设施齐全,装修精美,是景区对外唯一的餐饮场所,总面积为550㎡,可同时接待300人就餐无论是家庭聚餐还是商务接待,都是俱佳的场所和选择。
在游客服务中心广场南侧有一个260㎡的饮食长廊,紧邻景区售票处,地理位置优越、人流量大,是游客必经之地及集散地,外部搭建有凉棚,活动场地大,用来开办美食长廊或者啤酒广场都是极好的选择,游客转化率强,现面向社会整体出租。
饮食长廊
Part.2
招 租:大型生态停车场
焉支山景区大停车场占地面积3万㎡,有大巴车位60个、中巴车位120个、小型车车位480个,新换装的门禁系统联动支付系统,监控设备覆盖全场,现对外出租(只限于提供游客车辆停放),车辆入场率百分之百,承包价格优惠,入手即可营业盈利。
停车场
Part.3
招 租:景区门口广场
焉支山景区门口广场占地面积3000㎡,为游客出入景区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优越人口流量大,可用来经营娱乐设备,也可用来举办赶集、交易会等活动。现面向社会招租,可个人整体承包、也可多人联合承包。
景区门口广场
景区广场
Part.4
招 租:射箭场及真人CS基地
焉支山景区射箭体验区位于游客服务中心正对面,占地面积400㎡,地理位置绝佳,客流量大,目前硬件设施已建设完毕;焉支山景区真人CS位于焉支山景区内焉支峡峡口,占地1500㎡,现已完成游戏设备采购及基础设施建设,以上两个娱乐项目面向社会公开招租,寻求专业的合作伙伴,在增加游客体验娱乐的同时,可开办周末及假期兴趣班,也可承接大型公司团队的团队建设及户外拓展活动,入手即可开展经营活动。
射箭场
爆瓶机
Part.5
招 租:景区内摊位
焉支山景区内共开设有经营性摊位12个,分别位于景区门口、前寺广场、后寺广场,都是游客集散地,地理位置绝佳,可以用来经营副食饮料、特色小吃等,现面向社会招租。
景区摊位
Part.6
招 租:景区广告位
焉支山景区内设5m*2.8m广告宣传牌若干,位于景区门口,景区摊位附近,处于游客必经之地,地理位置优异,完全可以起到宣传营销的作用,现面向社会招租或广告置换。
Part.7
招 租:景区超市及自助售货机
焉支山景区超市面积40㎡左右,位于游客中心广场,紧邻售票窗口,位置优越、人流量大,可以用来经营副食饮料、特色商品及生活用品等。景区自助售货机位于景区内观光车站、前寺、马莲亭等重要游览景点休息区,用于销售副食饮料及登山护具。现面向社会招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