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亭林园

2023-02-27       1662 浏览

亭林园位于江南水乡昆山城内西北隅。园中玉峰山形似马鞍,百里平畴,一峰独秀。1906年始辟地为马鞍山公园,1936年为纪念顾炎武(号亭林)改名亭林公园,2000年更名亭林园。占地850余亩,绿水青山,秀色相映。

风景特点

“东南第一山”,文征明赞玉峰语也。玉峰胜迹悠远丰厚,古有七十二景,梁代慧聚寺,号称“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为之滥觞。玉宇琼台、妙峰塔、凤凰石、文笔峰,神灵来仪;昆石、琼花、并蒂莲,是谓玉峰三宝;山间一览、野鹤、林迹之亭,翠微之阁,登攀歇望,人文荟萃。

山前有亭林纪念馆、昆曲博物馆,柏木葱茏;山后有夏津梅花之墩、遂园家山之轩,竹林深幽;康熙幸临,染翰留诗,品味高雅,宜仰宜观。东山洞窟奇诡,有朝天、黄泥、连环之别;西山生态景区新构,有玉峰文化遗址、罗汉莼菜古桥、良渚文化巨雕,又有老人峰、群豕峰、栖霞洞等。“江东之山良秀绝”,亭林玉峰景致优美,功能、设施完善,诚为广大游客观光、休闲之绝佳所在。

亭林园位于马鞍山东麓,创于1906年,初名马鞍山公园。为纪念明清爱国学者顾炎武先生,更名为亭林园。亭林园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素有“江东之山良秀绝”、“真山似假山”的美称。园中有昆曲博物馆、昆石馆、盆景园、华藏寺、儿童乐园以及顾亭林纪念馆、顾鼎臣祠堂。园内还有著名的玉峰三宝:昆石、琼花、并蒂莲。

昆曲博物馆(20张)

亭林园三宝

昆石

昆山亭林园内马鞍山中,其色白如玉,故马鞍山又名玉峰山,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昆石天然多窍,色泽白如雪,黄如玉,晶莹剔透,体态玉洁冰清,千姿百态,形状无一雷同,十分奇巧。它具有皱、瘦、透昆石图片

、漏、伛诸特点,故又名巧石、玉石、玲珑石。历来被视为艺术欣赏、案头清供及园林用石的佳品。

昆石与灵壁石、太湖石、英石同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石”,又同太湖石、雨花石并称为“江苏省三大名石”,她是大自然恩赐给昆山人民的最佳礼品,昆石的英钟原岩生成于“寒武纪”,距今已五亿年。经过二亿年的多次地质变化,地下的二氧化硅热溶液,充填到原岩裂缝中,以硅代灰岩,结晶成“昆石”,昆石主要矿物质是石英,摩氏硬度可达7级,内部结构、晶石结构复杂而精美。这一点是其他三大名石所不可比拟的。

石作为集天地之灵气的物质,受人喜爱。中华民族历来有爱石、崇拜石的习惯,而历代文人对昆石的爱好和崇拜更是空前的,赞美昆石之诗词有数十首,其中不乏名人名作。

南宋的爱国诗人陆游,写了一首菖蒲七律,用“一拳突兀千金值”,说明当时昆石售价不菲,可见昆石受人钟爱,身价之高。元代的著名文人郑元佑,说:“昆岗曾蕴玉,龙伯珠玑服,仙灵薜荔衣”,把昆石之品质,形态描写的惟妙惟肖,最后“一泓天影动”,“阅世忘我老”,表达了昆石对自然,对诗人的影响。另一位元朝名士张雨,他弃官后,忽儒忽道,又精音律,又爱昆石,他的七律,也是脍炙人口,“隐若连环蜕仙骨,重于沉水辟寒香。孤根立雪依琴荐,小朵生云润笔床。”

同一马鞍山所采之昆石亦各各不一,踞富有采凿和雕琢昆石经验的老艺人介绍,就有数十种之多,如玉峰东山的杨梅峰、雪花峰、西山的荔子峰,后山的海蛰峰,但以山前翠尾岩上的鸡骨峰、胡桃峰最为名贵。

琼花

亭林园的琼花,被誉为“昆山三宝”之一。其中园内最大的一棵花树,已有303年树龄了,连理交枝,树冠周整,堪称今� �“琼花之最”。琼花每年四月中旬开花,花期十天左右,每年花盛期,天天吸引了上琼花图片

万的中外游客前来观赏。

它以隋炀帝下扬州看琼花而闻名,是我国独有的古老珍稀花卉,顾名思义,它是像玉一般明洁的花。古代诗人盛赞它为“天下无双独此花”。散文家欧阳修在扬州任太守时,特意为琼花建了“无双亭”。

琼花又名“聚八仙”。“琼花”是从花的色彩上命名的,“聚八仙”则是以它八朵雄性花团聚成环的基本形态命名的。此外,琼花的雌性花未开之时如粒粒鲛珠那样明丽,因而又称“蕊珠”。而待蕊珠放花,则又如秋桂盛开,是为“玉蕊”,亦与秋桂同称“金栗”。

琼花很美。它玉洁冰清,艳姿天成。每年,“三月将尽四月前,百花开尽春萧然”时,她却独树一帜,“冰生肌骨成瑶琼。”远望,满树繁花压枝,玉环琳琅,千盘万盘,层次井然,洁白纷披,胜似琼瑶,大有“二月轻冰八月霜”的感觉。近看,那八朵晶莹的小花,对对成双,团团相聚,犹如八位仙子围聚在一起缀成一个个银光铮亮的玉琢。它在翡翠般低垂的密叶映衬下,透出阵阵清香,风姿绰约,体态娴静,神情飘逸,耐人玩味。

并蒂莲

并蒂莲:并蒂莲又名“千蕊莲”,前人亦称“千叶莲”,不结实,叶小,藕窳、又不结莲蓬,纯属观赏植物。并蒂莲

相传它是由元代诗人顾阿英(又名德辉)从印度带回来的名种,原栽种在正仪镇东亭,所以又称“东亭荷花”。并蒂莲有“双萼并头”、“九品莲台”、“四面拜观音”等,花头最多簇生有多至十三个头并在一起。而以双双并蒂为最佳。东亭并蒂莲在五十年代迁至亭林园,并移植到苏州拙政园和杭州西湖,周瘦鹃曾作文记之,称它“色香双绝,不同凡卉”。如今亭林园内的并蒂莲,开得比以往繁盛,看它红姿映翠,清香远溢,真可一饱眼福。

地址:苏州市昆山市马鞍山东路1号

类型:城市公园山

等级:AAAA

游玩时间:建议0.5天

电话:0512-57510070

官方网站:http://www.tinglinpark.com/

开放时间:

8:00-17:00

玉山镇•亭林园的老石桥

来到昆山亭林园,主要看莼菜桥和罗汉桥,虽然知道都是由别处移来异地保护的,但这是两座形式比较少见的古桥,还是值得一看的,看后才知是与后市桥相同的形式。看千年古银杏树时在旁边还见一座小拱桥,也是移来的古桥,置身此地成为了美丽的景观桥。

玉山镇•亭林园的老石桥

秋游玉山镇来到昆山亭林园,各式桥梁或连接着景点,或点缀着景色,或者成为风景的一部分。

玉山镇•亭林园的老石桥

在千年古银杏树边有一座小石拱桥,一开始以为是新建的园林景观桥,仔细看却不然。

玉山镇•亭林园的老石桥

小拱桥名为“龙亭桥”,桥堍边还有一块石碑介绍着这座古桥,据介绍:龙亭桥位于“玉峰”石牌坊西侧的龙池畔,东西向横跨于从玉峰山直泻而下的龙泉涧上,花岗石单孔拱桥,但拱圈为青石,纵联分节并列筑砌。始建于元至正初(1341)年,由僧希颜建。此桥原建在甲子弄河上,1992年甲子弄河填没,桥被移建于此。

玉山镇•亭林园的老石桥

亭林园中的龙亭桥,网上还有资料称:龙亭桥为兴福桥之俗称。在山南步玉峰西侧龙泉瀑布入龙池处。原在城内甲子河上。1992年甲子河填没,移建现址。

玉山镇•亭林园的老石桥

就在龙亭桥北侧的假山间,还有一座小板桥,桥额赫然是“潋滟桥”三字。虽然不知道这座板桥是不是古桥,但点缀在这里形成了独特的风景,有介绍:潋滟桥位于龙亭桥北玉峰山腰,是亭林园内建在玉峰山上的唯一桥梁。花岗石单孔小型梁桥,无桥墩,两端石梁直接搁在山涧两侧的山石上。据查询:潋滟繁体字作“ 潋灎 ”,是水盈溢 、水波荡漾的样子。

玉山镇•亭林园的老石桥

远处已经出现了我们要寻找的莼菜桥,古桥来到亭林园中既可以通行又能作为景观,还使古桥本身的生命得到延续,可谓一举多得。

玉山镇•亭林园的老石桥

来到莼菜桥前,桥面上虽然采用了武康石材质,却难以看到古桥的成分。

玉山镇•亭林园的老石桥

莼菜桥东堍,据介绍:莼菜桥,横跨东市河(即今后街河)上,明洪武十年(1377年)邑人杨子昌修建。此桥被拆后石板尚存,后重建于亭林园内。

玉山镇•亭林园的老石桥

莼菜桥桥面

玉山镇•亭林园的老石桥

莼菜桥最大的特色在古桥的两侧面,北侧为武康石刻制的双龙戏珠浮雕。

玉山镇•亭林园的老石桥

莼菜桥北侧面

玉山镇•亭林园的老石桥

莼菜桥南侧面

玉山镇•亭林园的老石桥

南侧面桥梁是花岗石材质,刻有桥名“蓴菜桥”和修桥时间为清光绪八年三月(1883年),其中“蓴”即“莼”的繁体字。据“悠哉悠哉之走遍苏州”博客介绍: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因建中山堂,拓宽新阳街,拆去一半。

玉山镇•亭林园的老石桥

在看中山堂时,找到了莼菜桥的原址,新阳街和后街交会处,横跨街河南段,现在已经有新桥替代。

玉山镇•亭林园的老石桥

看过莼菜桥继续西行,不仅便可以看到与莼菜桥相似的罗汉桥。

玉山镇•亭林园的老石桥

远望罗汉桥

玉山镇•亭林园的老石桥

据介绍:罗汉桥在荷花池西北部的池堤上,为花岗石单孔梁式桥,将军墩,桥面由6条石条拼筑而成,桥侧无桥名额,刻莲枝纹图案,长系石端刻灵芝纹图案。此桥桥面较宽,无踏步。

玉山镇•亭林园的老石桥

罗汉桥桥面,据介绍:罗汉桥原在集街中段与甲子弄交会处,跨甲子河北端,系武康石抬梁式平桥,跨度3米,桥长7.25米,宽2.1米。2000年,将原构件按原样移建现址。

玉山镇•亭林园的老石桥

望柱与桥栏抱鼓石都是新添加的

玉山镇•亭林园的老石桥

前面有六根花岗石桥梁组成,其中间最宽的一根上面还刻有纹饰。

玉山镇•亭林园的老石桥

中间是如同桥心石的水纹图案

玉山镇•亭林园的老石桥

罗汉桥最主要的古桥部分就是桥梁侧面

玉山镇•亭林园的老石桥

另一面

玉山镇•亭林园的老石桥

罗汉桥

玉山镇•亭林园的老石桥

最有特色的桥梁侧面,整个桥梁侧面满刻精雕唐宋风格的牡丹缠莲花图案。

玉山镇•亭林园的老石桥

秋游玉山镇之亭林园,又看到了古桥中桥梁侧面满刻花纹的一种形式。

原载南汇乡土的博客2016年11月7日

亭林园攻略
玉山镇•亭林园的老石桥
玉山镇•亭林园的老石桥
玉山镇•亭林园的老石桥:来到昆山亭林园,主要看莼菜桥和罗汉桥,虽然知道都是由别处移来异地保护的,但这是两座形式比较少见的古桥,还是值得一看的,看后才知是与后市桥相同的形式。看千年古银杏树时在旁边还见一座小拱桥,也是移来的古桥,置身此地成为了美丽的景观桥。秋游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