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曹角湾古村落

2023-06-18       781 浏览

曹角湾村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小坑镇上洞村委会。该古村落由邓氏宗祠、上下书房、石围楼和新围楼组成,面积1万平方米,人口约有400人。曹角湾村座落在大山脚较为平整台地,坐北向南,村落建筑布局呈弧形面西南分布,各建筑之间以河卵石铺砌村道、巷道相连、村前为本村耕作水田。据该村《邓氏族谱》记载:“其祖祖居河洛地区,宋代移居江西,元未迁福建汀州府上杭县苏姑乡,明洪武年间由上杭入粤分居南雄、始兴,至明未清初由南雄迁居韶州府河西,再移居曲江大塘苏村、牛角湾、空洞子、曹角湾。历经7世于清康、乾年间在曹角湾开基立业。

该古建筑群年代最早的是邓氏宗祠,为乾隆47年(公元1782年);其次是石围楼,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道光3年(公元1823年)建下书房;同治6年建上 书房(公元1867年);同治9年(公元1870年)建新围楼。村落以宗祠中轴线左右两边依地势规则分布,宗祠建筑不面呈“国”字形布局,宗祠为三进,每进间以天井相隔,天井为“四堂归水”架构。围屋由外围、祠堂、左右住房组成,外围大门扭向东南10度开在中线,门楣上悬挂清光绪12年的“荷天驰赠”匾,月梁雕有龙凤呈祥图案;门枕石雕凿成鼎状、鼎足间雕饰有云雷纹饰。进入宗祠大门后,有桶扇阻挡,其格扇板透雕卷草花卉图案;再出福堂,过天街,跨进中厅。中厅为六柱檩条式结构,再步入上厅,上厅置有神台。

石围楼位于村落西部,于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动工,至嘉庆7年(公元1803年)竣工,道光3年(公元1823年)再增建一层半。石楼高四层半,石砌外墙,楼内原是马廊式砖木结构,有房52间,为村民屯储粮食、紧急避难之所,后因楼内失火,又历经战乱,渐渐颓废,于1980年将木结构拆除,现仅存石围楼外墙。

与石楼相邻的是新围楼、下书房。新围楼建于同治9年(公元1870年),楼高三层,为所谓“金包银”砖木结构(外为青砖,内为泥砖),卵石铺地,围有正、后门,正门做成门楼,门前有门栅,围楼面积不大,便坚固实用。下书房建于道光3年(公元1823年),面积约300平方米,门前有一小院子和影墙,影墙上为博古脊,门前月梁和门墩上雕刻着精美图案,月梁中间雕成古代书简的样式,上刻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字,梁下一边浮雕有铜钱串等,门廊两边檐下设4层雕花六铺作斗拱辅助承重,其工艺精致。

上 书房位于石楼与宗祠之间,为同治6年(公元1867年),为合院式二进布局,占地600平方米,至民国时期仍开有私熟,教养本村子弟。书房整体结构保存完整。

该古村落尚保存15块完整的清代牌匾,从保留的牌匾来看,曹角湾村有耕读传家的生活传统,重视教养子弟,以期能“学而优质仕”考取功名,出人头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建有两座书房,显而易见该村对重视教育培训人才。据村中老人说,邓氏家族自十三世祖邓万盛、邓万兴、邓万隆兄弟开始,计有考取功名或捐有功名的大约有40多人,大小官职在身的大约有20余人,其中不乏一家数人或几代都有功名或官职、真可谓“书得门第”。至今族人之中还口耳相传一段“七子六秀才”的佳话。其族人功名清代光绪版《曲江县志》均有记载。

曹角湾村是韶关地区有相对年代可考,至今保存较完整的客家古村落。其环境层峦叠嶂,山林茂密,风景宜人,引人入胜;其建筑类别较全、装饰精致、保存较好、颇有地方特色;其文化积淀深厚、传承有据、实证较多,实有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