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源县蓝口镇,雄壮巍峨的青山叠嶂下,一幢依山傍水、建筑规模宏大的大宅威严耸立着。青山、绿水、小桥与老宅炊烟,构成了一幅独具特色的客家民俗画卷。
这幢客家民居就是乐村石楼,当地人称之为四角楼或者石角楼。置身于四角楼,你会被大宅独具匠心的建筑特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深深折服。
四角楼建筑设计独特,布局合理,结构完整,有普通客家民居的共同点,又与普通的客家民居迥然不同,可谓是客家民居建筑上的一大杰作。从外观看,整幢建筑分为四幢(正座)、四杠(横屋),呈左右、上下对称的建筑风格。石楼前面有一口半圆形的池塘,与整幢屋构成一个大的椭圆形。五个角楼如同五个剽悍的勇士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石楼四周的墙壁全用条形花岗石砌成,厚达80厘米,坚如磐石。看到这些我们可以想像到,即使是碰上了战乱,当石楼的大门被牢牢的关上之后,石楼内依然是一片安乐祥和。
据人介绍,整幢大宅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有4000多平方米,门前池塘面积1000多平方米。屋内有大小房间108间,天井36个,大小厅20个,有三道门楼。外门横挂着匾额“大夫第”,二道门匾额“副榜”、“武魁”,第三道门匾额“敦裕堂”。其建筑风格与普通的客家民居迥然不同的是,上中下左右有耳厅,厅后又有厅,俗称南北套厅。上中下厅及门厅,石柱石座,屏风门柱,叠式的金字架、木梁、檐屏全用上等木、石料做成,至今仍完好无损。梁、柱、桁、檐雕龙画凤,红、黄、青三色粉饰,雕刻而成,图案栩栩如生。厅与横屋之间相隔相连,身在其中不觉其阴暗潮湿,可见其通风采光是极为讲究的。横屋也有厅有房,上中下廊,连成一气。屋内厅厅相连,幢幢相通。大回形套小回形,叠叠相套。倘若是陌生人走进屋内,就仿佛进入了一个迷宫,知道入门,却找不到出门。整幢屋方中有圆,圆中有方,阴阳相配,反映出客家人在建筑上对阴阳风水学的理解。从建筑用料、石雕精细、画工精巧以及挂着的匾额,说明了屋主在当时是富有人家。
大门楼左侧还设置有水槽,旁边有二口深水井。据说,这是用来防火防-的设施。门楼左侧设有一间书房,可见当年屋主是一位知书达礼、崇文重教之人。据《张氏族谱》介绍,屋主其孙张朝于甲辰(道光24年)恩科中试副榜第六名,其曾孙张德斌于同治六年中试武举人。
在屋的后花台顶端中心,有一株百年铁树。据说,铁树是此屋竣工时,其孙上京赴考从京城带回来种植的,铁树历经百年长盛不衰。现在,铁树直径约0.2米,高约2米,羽状复叶葱茏,生机勃勃。据居住在屋里88高龄的老人张弗初说,铁树曾经在1999年1月第一次开花,结出大小孢子叶球,煞是好看。
关于建造此屋,至今还流传着一个个动人而又有着神话般的传说。
传说一。此屋主先祖是兴宁罗岗半岭村人,于明末清初年间来到蓝口一带经营小生意,此公是一个喜好踏看风水之人。有一天,此公游玩到乐村,顿觉眼界大开,只见此地四面环山,山岭逶迤,村中小溪清澈见底,九曲长流,上有“鲤鱼上急滩”、下有“金龟守水口”,村东北面有雄伟巍峨佳笼嶂山(鸡笼峰日出),村中间半岭有古老建筑物——“芙蓉寨”,还有天然独特的“打鼓石”、“天鹅归巢”、“鸡公蹴谷箩”、“磨磐石”等,认为乐村是一块风水宝地,在此安居必能兴旺发达、人才辈出。此公面对如此优美的胜景诗兴大发,以“乐村”二字为冠首吟诗道“乐村多佳景、村里少间人”,赞颂乐村风光秀丽� �人杰地灵。乐村由此而得名。
传说二。此公其孙捷宏公(生于清朝乾隆18年,即公元1753年)遵照祖辈的遗嘱迁居乐村定居,开始了艰苦创业历程。一日捷宏公躬耕回来,月明星稀,坐在屋前纳凉,忽见三匹白马朝东南方向奔过来,不一会儿三匹白马不见了。捷宏公疑惑一阵想“莫非是银鬼显身”?第二日,捷宏公不声张,到白马消失的地方挖掘,终于掘出三罐金银财宝。于是,捷宏公广置田地,开了三间当铺,成了一个腰缠万贯的大财主。此公暴发之后,却不露声色,一身布衣打扮。其舅父是康禾仙坑大财主,建有一幢规模浩大的八角楼大宅。一天,捷宏公前往其舅父家参观八角楼,想建造一幢大宅。有人见他这身打扮,当即讥笑他说:“你这么穷,能有钱建这么大的房屋”?捷宏公沉默不语,笑而不答。回家后,捷宏公立即请来名师巧匠,大兴土木,兴建大宅。据说,大宅于清朝乾隆末年动工兴建,经嘉庆,至道光十几年,工程历时三代努力才全面竣工。
捷宏公的祖孙后代继承了其祖辈的美德,勤劳俭朴,崇文重教,散居在国内及台湾等地。在本地居住的大多都另建起了新居,搬出了大宅。据仍然居住在石楼里,已有88高龄的张弗初老人说,每年有不少捷宏公的后裔回祖屋参观。
四角楼,浓缩了客家建筑的特点,更是客家文化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