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搜索

马兰村

2023-07-02       1058 浏览

马兰村,位于阜平县城西南30公里处,全村100多户人家,依山傍水,风光秀美。抗日战争期间人民新闻家邓拓领导的《晋察冀日报》长住该村。邓拓等报人参加村党支部会议、教农民识字、邓拓亲自为该村迎亲新郎牵马缒凳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1944年“七一”,报社在马兰村的坡山自然村印刷出版了由邓拓主编的《毛泽东选集》,为中国出版史上第一次出版的《毛泽东选集》。如今,印刷厂旧址尚在。

1912年2月,邓拓出生在福州市一个清寒的知识分子家庭,18岁就加入中国0。此后,三进敌人大牢,铁窗斧钺生活,严刑拷打之苦,火愈烈志越坚。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对于中国化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更加刻苦钻研热情宣传。他珍爱毛泽东诗词,几乎篇篇集,句句能诵。对毛泽东的著述只言片语也要收集起来。1937年秋,邓拓到晋察冀之后,对毛泽东思想的宣传更加积极主动。不管当时环境如何险恶,对于毛泽东的讲演、著作他都千方百计收集保存。1938年4月邓拓任《抗敌报》主任之后,凡是毛泽东新作问世,都要在报上尽快发表,发表之后还印成单行本出版发行。1938年5-6月间《论持久战》传来时,邓拓就拿着稿子对印刷厂厂长周明说:“《论持久战》写得太精粹了!实际、雄辩、逻辑性很强,通篇充满辩证法,是指导抗日战争的理论武器,要让全边区干部和人民很快都能读到。报社不光出报,还要出书,办出版社!抗战一周年就要到了,我们就用‘七·七’出版社的名义先印这本书吧!”《论持久战》的小册子载着“人民必胜,日寇必亡”的真理,象一盏明灯驱散了笼罩在人们心头的迷雾,照亮了人民前进的方向。

1940年2月,毛泽东的文章《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了,毛泽东在复写稿上亲笔写道:“送晋西北转送五台山-同志指正。”-读罢交给邓拓叫他出版。拿到书稿后,邓拓读了一遍又一遍,当他读到“举起你的双手吧,新中国是我们的”这诗一般的语言时,不由得拍案叫绝,书很快就印出来了。光是1938年至1942年5年内,报社就出版各类书刊180多种,110多万册。实际上第一部《毛选》出版之前,邓拓和他的战友们就已经在不断出版各种毛泽东著作单行本,为正式出版《毛选》进行了各种准备。当时,敌占区禁止一切进步书刊出版,读马列和毛泽东的书籍是要杀头的。为迷惑敌人,邓拓和他的战友们为及时把毛泽东著作辑印成册在根据地发行,便用《妇女问题》、《红楼梦》之类的书名作封面,把毛主席《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著作伪装进书里,通过刘仁领导的城工部发行到北平、天津、石家庄、太原、张家口等地;通过韩光领导的“东北工委”发行到沈阳、大连等地,使广大敌占区人民及时明白0的抗日主张,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

1942年7月1日,《晋察冀日报》头版以醒目的标题刊出社论:《纪念七一,全党学习掌握毛泽东主义》,社论是社长邓拓精心撰写的。社论说:“中国0所以能够领导二十世纪中国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的伟大革命斗争,所以能够成为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全面巩固的广大群众性的坚强有力的布尔什维克党就因为有了毛泽东主义。”社论号召:“深入学习掌握毛泽东主义,真正灵活地把毛泽东主义的理论与策略,应用到一时一地的每一个具体问题中去。”当时,陈毅等人曾提出学习“毛泽东的思想体系”或“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毛泽东本人认为他的思想还不太成熟,不能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相提并论。后经王稼祥著文、-在“七大”作报告,“� �泽东主义”等提法被“毛泽东思想”所取代,一直沿用至今。邓拓用社论方式提出学习毛泽东思想,在全国各革0据地属于首创。

邓拓及-、聂荣臻、刘澜涛等晋察冀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都一直强调,学习毛泽东思想要学习毛泽东的立场、观点和方法。1943年春来到阜平任《晋察冀日报》副总编辑的张春桥却提出他的“寻章摘句”学习法。他说“战斗年代,大家忙于战争,学习马列主义的最好捷径就是寻章摘句”。“马列主义的精华,在于每篇文章的警句。寻章摘句就是摘马列主义的警句,背马列主义的警句,用马列主义的警句。这是最节省时间、效率最高的方法。”张春桥还现身说法:“我就是用这个方法学习马列主义的,我的文章中,经常引用马列主义的警句,就是这样‘寻’来的……”听了张春桥的学习方法,邓拓紧皱眉头。后来,张春桥又把他这一套写成文章,要刊登在《晋察冀日报》上进行“推广”。邓拓压下这篇文章,不予发表。张春桥就写告状信,送到0晋察冀边区党委,要求处分邓拓。由于边区党委的领导人都很了解邓拓,邓拓才没有被告倒。但他更加感到系统出版毛泽东著作的必要性。

1944年初,0中央晋察冀分局为了系统地学习宣传毛泽东思想,征得以毛泽东为书记、王稼祥为副书记的0中央宣传委员会批准,决定出版《毛泽东选集》,并且把这一重任交给《晋察冀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邓拓。

是年4月的一天,带领报社编辑人员住在雷堡村的邓拓把报社第二印刷厂的厂长周明从印刷厂的驻地——只有几十户人家的马兰村坡山自然村叫来。周明一下马,邓拓就把0中央北方分局决定出版《毛泽东选集》的喜讯告诉他:“文稿已经编出来了,选哪些,不选哪些都是分局决定的,报中央批准的。”期间报社副社长张春桥也参与了选编,新任报社指导员翟来清等人保证原材料供应。邓拓把文稿和由他亲笔撰写经分局领导改过的《编者的话》,都交给周明说:“很可惜毛主席的一些文章有的还没公开发表,这次不能入选了……让全边区的党员干部都能比较系统地读到毛泽东著作,使大家都统一到毛泽东的旗帜下来,这是一项伟大的政治任务。你们务必把书排好印好,争取时间,不出错误。”

周明从雷堡快马加鞭返回坡山村,向全厂人员传达了邓社长布置的任务,大家都很高兴。各个工序都围绕这一任务制定了完成计划。当时,正值1943年日本侵略者的秋季大扫荡过去不久,各方面都很困难。炊事人员提出一定要把饭菜做好,保证大家有更旺盛的精力把《毛选》印好。担任校对工作的翟之桢、张受恩工作极为认真,一、二校逐字逐句细核,三校时一人念稿,一人看校样,念稿的人吐字清晰,抑扬顿挫,极力让对方听懂原意,查清字词;看样的则耳听、眼读,不放过一处错误,有的地方连校四遍以上。各道工序也都拿出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第一部《毛泽东选集》,版面设计庄重大方,掀开封面就看到铜版精制的毛泽东肖像,像下赫然写着“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铜版由晋察冀画报社协助制作。肖像后面依次是扉页、版权页、编者的话、总目录。五个分卷又各自有详细目录,正文中每篇著作的题目单占一页,便于查阅。选集共有29篇文章800多页46万多字,除收集了毛泽东从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到1944年公开发表过的25篇著作外,还选收了《湖南农-动考察报告》、《红四军党内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和1937年5月在延安召开的全国代表会议的报告和结论。精装本由红缎、蓝缎作书皮,上边烫着“毛泽东选集”五个金字,装帧得� ��漂亮亮,谁见了谁喜欢。书送到分局机关,院里马上围过来一大群人。刘澜涛同志把书捧在手上一个劲儿地夸赞,真是爱不释手。可惜,因为当时条件过于艰苦,书远远没有印够印数标的2500册,精装本更是印得很少,只能发给领导同志,就是平装本,边区机关干部也不够一人一本。于是,同志们就千方百计“磨”着邓拓要书。一时间《毛泽东选集》成了全边区人人欲得的珍贵礼物,成了轰动边区和其他根据地的大喜事。此后,在这个版本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四次增订再版。一是1945年3月,新增加了《一九四五年的任务》和《两三年内完全学会经济工作》两篇文章。二是1945年至1947年再次增收兴国、长冈风、才溪乡三篇农村调查、《论联合政府》、《答路透社记者甘贝尔》、《为美国对华援助法案的声明》和《文教统一战线的方针》等7篇文章,全书增加到38篇60万字,由五卷本扩充为六卷本。起初由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长胡锡奎主持,后因工作调动,仍由邓拓主持,并由杨献珍、-、肖三、丁玲、沙可夫校勘,由蔡若虹设计封面。1946年10月,-反动派大举进攻张家口市,报社从张家口再次迁回阜平。1947年3月又在马兰坡山村印刷出版了1947年版本的《毛泽东选集》,除在国内发行外,还流传到国外,并在东北解放区翻译成俄文版。

聂荣臻元帅称赞过:“《晋察冀日报》始终不懈地宣传毛泽东思想,不仅在报纸上,还在报社出版的书刊上,不时刊载毛泽东同志的文章和毛泽东思想的记述,并于1944年5月编辑出版了全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五卷本)。”(聂荣臻为《晋察冀日报史》1993年4月人民出版社出版写的序)这个评价已得到党史文献专家们的公认,许多党史专家认为:这部《毛泽东选集》是全国“第一个系统的版本”,“一个流传最早、最广的版本。”(见龚育之《关于<毛泽东选集>的版本问题同施拉姆教授的谈话》)

1943年秋季大“扫荡”中,《晋察冀日报》社工作人员胡畏、黄庆涛、弓春芳、侯春妮牺牲在阜平县下庄乡小水峪沟;郑磊俊、安庆学、曹斗斗牺牲在灵寿县北营村,大“扫荡”结束后,报社和马兰村的乡亲们把这七位烈土的尸体收葬在马兰村下胭脂河一条支流的河边——邓拓亲自为他们选择的一个状似雄鹰的山冈旁。1945年又为“马兰烈士墓”题诗一首:

故乡如醉远,日暮且栖迟。

沥血输党邦,遗风水梦思。

悬崖一片土,临河七人碑。

从此马兰路,千秋烈士居。

1980年秋,原《晋察冀日报》的老报人、邓拓夫人丁一岚等会同当地政府对马兰烈士墓进行整修,竖汉白玉石碑一座,镌刻邓拓的题诗。每年清明或其它节日,常有村民和学生来扫墓祭奠。1997年夏,邓拓的女儿邓小岚、邓小虹受其母丁一岚委托再次来祭祠马兰烈士墓。

附:邓拓在马兰时的诗作两首

(一)忆日卜

记得昨霄篝火红,战歌诗思倍匆匆。

枕戈斜依刍茅帐,假寐醒来月正中。

[注]:日卜,为阜平岔河一个荒僻的小山村,海拔2000多米,只有两三户人家。1943年秋季“反扫荡”中,邓拓带领《晋察冀日报》社,在这里搭“刍茅帐”(即茅草棚)住,四面受敌,居住半个月,毅然在这里出版报纸12期。

(二)对花

镜前窗下白梨花,枕见亭亭笑不遮。

春景阑珊人亦懒,心旌荡漾望终赊。

山高路远声声怨,院静斜和日日斜。

安得生成飞燕翼,轻身一掠入君家。

[作者自注]:马兰之有铁贯(山名村名)焉,余所居处满院梨花,因有此作。马兰,阜平县原岔河乡今城南庄镇一山村,《晋察冀日� �》的常驻地。建国后,邓拓为纪念这里的人民,给自己起笔名为马南邨,即马兰村谐音也。

周边景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