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盟境内的古墓葬大体上以石棺墓和砖石墓为主。以乌拉山、阴山南麓为界,北部多石棺墓,南部多见砖石墓。石棺墓多为早期北方草原狩猎游牧民族的墓葬,多分布于山沟口侧的阳台上,墓室呈方、圆形,方者长3~5米,宽2.5~4米。无论方形或圆形,均普遍用自然块石垒成外棺墙、多为单层、无椁,故名“石棺”。从已发掘的石棺墓看,一般无随葬品,多为单人葬,没有明显的贫富分化,可见石棺墓多为氏族社会的产物。较为典型的石棺墓有乌布浪口、石兰计山口、达拉盖沟口、哈日格乃沟口石棺墓群等。
砖石墓葬多分布在古城遗址附近。在阴山和乌拉山前的城堡附近,都有一个至数十个古墓群,较为典型的砖石墓有三顶帐房古墓群、公庙子古墓群、阿拉奔古墓群、乌加河古墓群和沙金套海古墓群等。其中以沙金套海古墓群面积最大。沙金套海古墓群位于蹬口县沙金套海苏木西南1~5公里处,以汉代窳浑古城为中心,分为北、中、南三个区,其中以南区面积最大,东西宽2.25公里,南北长近2公里。已暴露的墓葬近千座,1985年,被列为自治区重点保护文物。
三顶帐房汉代古墓葬位于乌前旗黑柳子乡三顶帐房村东北约1公里处。此处有大小高低不等的近百处封土堆,经部分清理发掘,考证为西汉中期至东汉中期的古墓葬,其中两汉晚期墓为土坑竖穴墓,有棺有椁,出土文物有大量带字陶罐、青铜灯台、吉祥牌饰、漆盘、漆奁等,特别是出土了数枚镶嵌在漆器口沿上的金银动物的生肖像。这些动物生肖像是生肖发展初期的最有力的实物证据。此外,还出土一枚“第二”字样的“权钱”,是汉墓出土文物中的珍品。
在乌拉特前旗阿拉奔苏木西南陈二壕村一带曾发现汉、唐、辽、西夏的古墓多座,其中以唐代王逆修墓的发掘最有价值。此墓为仿木结构的穹庐顶单室砖室墓,长4.52米,宽3.2米,高2.5米,内有尸骨四具,一男三女。墓中文物有唐三彩瓷盂、白瓷碗、唾盂、铜镜及象牙和玉雕艺术品。此墓的墓门内有一块墓志铭碑,用青石雕成,碑上刻有缠枝牡丹花纹饰。铭文楷书580字,记述了死者的家世和生年,以及镶刻者的简历,特别是记述了墓葬的地理方位,为考证唐代西受降城等古代城堡的确切方位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记者今天走访三亚崖州区拱北村发现的一处古墓葬群看到,该古墓群占地约4亩,已有45座古墓裸露。经海南省博物馆考古队初步判断,此古墓葬群年代约是明末清初,可能是全省迄今为止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古墓葬群,对于研究古崖州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古墓挖掘现场。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此次发现的古墓葬群位于三亚崖州区拱北村旅游专列公交化项目征地范围内,挖掘过的五个地块已裸露出来45座古墓。暴露在外的古墓被青砖、红砖覆盖,其砖块长约30公分、宽约18公分、高为6公分,砖块较大,明显区别于现代常用砖,现场古墓方向大多坐北朝南,墓地上方被厚达一米左右的沙土覆盖,地表层已被当地村民种植茄子、香蕉、豆角、玉米等经济作物。
古墓挖掘现场。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古墓葬所在地区当地百姓称为‘多坟山’,墓地众多。它位于宁远河河口拐弯处,古时常年的洪水冲击会带来大量泥沙,容易把坟墓掩埋,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该地平整成农业用地。” 三亚崖州区历史文化名镇管委会顾问何擎国介绍。
在古墓葬群附近居住着当地村民林有儿一家,“建房打地基时,我们就挖到过一座古墓,但当时未发现有价值的陪葬品,只在坟墓周围发现了一小节玉镯的断片。” 林有儿说。
古墓挖掘现场。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现场初步考古没有发现墓碑,基本都是无主墓。根据墓制规格、埋藏深度和周边村庄走访了解,古墓葬群所处的年代可能是明末清初,主要为竖穴土坑砖室墓,初步判断大多为平民墓葬,其所处的地方高温潮湿、酸性土壤,不太利于墓室物品的保存。海南古时地广人稀,明清墓葬数量不多,这次发现的古墓葬群可能是目前我省发现的面积最大古墓葬群,对于了解明清时期海南民间墓葬形制和崖州地区古时生产生活情况具有重要意义。”文物考古专家王明忠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做好古墓葬群现场的保护工作,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考虑抢救性发掘。
古墓挖掘现场。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目前三亚高度重视古墓葬群的保护工作,现场已拉起警戒线,划定保护范围,安排联防人员进行24小时值班值守,严厉打击破坏行为。同时,崖州区也在加快在墓葬群附近安装监控设备和建造保护围墙。海南省博物馆考古队也已编制“多坟山”古墓葬群勘察报告,并按规定上报相关事项,以便推动相关考古工作开展。
原标题:三亚发现大型明清古墓葬群
来源:海南日报客户端
记者:黄媛艳
编辑:张刘洋
重大利好!国务院同意印发28条措施,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海南自由贸易港知产法院发布17条企业防范知识产权经营风险提示